定 价:79 元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
当前图书已被 2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张俊义 陈红民 著
- 出版时间:2017/9/1
- ISBN:9787520112352
-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829-53
- 页码:32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本辑关注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法律关系,中外条约贸易组织的基础、推广与限制,清朝同外国签订的条约与章程在外政次序上的意义,晚清中朝边界纠纷,近代海外华人与中国高等教育公益事业的关系,1933~1935年上海“神秘西人案”与苏联在华情报活动,等等,进一步挖掘近代中国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及二者间互动这一深刻内涵,从而反映当今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渐壮大的现实需求,以及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的新发展趋向。
卷首语
近代中外关系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起步较早的学科。作为一个专门学科,近代中外关系史一直存在广义与狭义两种定位。从学科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看,近代中外关系史具有非常鲜明的跨学科特色,它横跨了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各研究领域。因此,从广义而言,举凡近代中外的政治、经济、外交、思想、军事、文化与社会等之间的联系,都可以纳入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近代中外关系史算得上是一个聚焦中外间所发生各种联系的包罗万象的学科。从狭义而言,近代中外关系史主要聚焦的是近代中外间的政治与外交上的关系,这也是本学科研究的起点与传统上从事中外关系史研究学者们所擅长的研究重点。实际上,随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各学科间的交融日益密切,学科间的定位越来越模糊,尤其是像近代中外关系史这样的交叉学科,更是如此。
作为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的重要交流平台,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了6届,最新召开的第六届于2016年8月在北京举办,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聚焦了近代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动及相互影响的主题,主办方希望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在以往侧重西方对华影响之外,进一步挖掘近代中国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及二者间互动这一深刻内涵,从而满足当今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渐壮大的现实需求,反映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向。第六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和美国20世纪中国史学会联合举办,来自中国大陆、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新西兰、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的百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发表论文71篇,参会人数及论文发表数均创下本系列研讨会的历史之最,而参会学者所提交论文的内容大致迎合了本次会议所确定的主题。
本辑集刊共收录文章16篇。其中,8篇为第六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这8篇论文分别关注了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法律关系,中外条约贸易组织的基础、推广与限制,清朝同外国签订的条约与章程在外政次序上的意义,晚清中朝边界纠纷,日俄战争后的中国对日外交,晚清陈兰彬的出使日记《使美记略》考略,“一战”后美国对“中日山东问题”后续效应的观察与评估,“维新政府”时期的日语殖民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为本集刊特设专栏“‘蒋介石资料数据建设’专题”贡献了两篇论文,内容涉及对人民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编辑的四卷本未刊资料集《蒋介石言论集》的解读、俄罗斯20世纪蒋氏父子传记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此外,本期还刊登了一篇征集而来的优秀博士生论文,内容涉及九一八事变前的中日法权交涉。本期“学术综述”栏目聚焦了新近召开的“第六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书评”栏目则对由中华书局2015年12月出版的大型资料集《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做了详细介绍,该书由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的科研人员为主力、联合所内其他研究室科研人员及部分所外人士组成的“中华民国外交史”课题组共同完成,王建朗研究员为该套资料集的主编。
从本期开始,我们考虑设立“海外学人研究”专栏,将不定期地刊登一些优秀海外学者新近发表的有关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期“海外学人研究”专栏我们选登了3篇文章,内容涉及近代海外华人与中国高等教育公益事业的关系,1933~1935年上海“神秘西人案”与苏联在华情报活动,美国工业家兼艺术收藏家查尔斯·佛利尔于1900~1901年对中国河南开封、洛阳古迹的考察纪行。这3篇文章原作为英文,其中王栋教授的文章系未刊稿首发,另外两篇已在英文刊物上发表,由我们组织译者翻译成中文在国内首次发表。王栋教授是我们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的老朋友,她曾在海外数所大学执教多年,近年更是受聘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因而得便与我们就近交流。作为美国20世纪中国史学会的现任会长,王栋教授牵头组织该学会与我们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共同主办了第六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她也为本期“海外学人研究”专栏甄选了3篇稿件并组织了翻译,本人更是贡献了其研究大作,对此我们一直心存感激。
除了经费上的需求,组织出版学术集刊也是个费力费心的工作,由于众所周知的现行国内学术评价体系的限制,本刊论文的征集工作一直面临诸多的困难,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得到了许许多多的海内外学术同人的厚爱与支持,本期集刊的如期出版,可以说凝聚了大家共同的心血。在此我们谨向一如既往地支持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发展的各位朋友,以及为本刊不吝赐稿的专家学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向与我们长期合作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的宋月华社长及本刊责任编辑吴超表示由衷的感谢。
编者
2017年4月17日
张俊义,男,河北沧州人,1964年3月23日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研究员、主任。1985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工作至今。1990年10月评聘为助理研究员,2001年8月评聘为副研究员。2004年-200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访问学者。专业研究方向为香港史、近代中外关系史。
陈红民,男,1958年生于山东泰安。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98年),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兼副主任(2000年),南京中华民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97年被列入江苏省“三三三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计划,2004年继续列入。浙江省社科“十一五”规划专家组成员。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政治史、中华民国史。
侯中军,男,1977年出生,山东嘉祥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毕业,获博士学位。2011年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06年7月~2009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处工作,任主任科员、助理研究员。2009年9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工作。专业研究方向近代中外关系史。
肖如平,男,生于1973年,江西省信丰县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副所长、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的相关研究。
中外关系史专题
晚清中外不平等条约的法律关系论析【李育民】
中外条约贸易组织的基础、推广与限制(1842~1869)【张志云】
清朝同外国签订的条约与章程在外政次序上的意义【廖敏淑】
从陈兰彬《使美记略》看晚清出使日记的初期形态
——直至首任驻美公使的“美国纪行”被遗忘【〔日〕青山治世】
日俄战后的中国对日外交
——从胡惟德的表现与派任所进行的探讨【任天豪】
从清末中朝边界纠纷看朝鲜越境民的归化问题【尤淑君】
“一战”后美国对“中日山东问题争议”后续效应的观察与评估【应俊豪】
九一八事变前的中日法权交涉【吴文浩】
“维新政府”时期的日语殖民教育(1938~1940)【杨秀云】
海外学人研究
近代华侨与中国高等教育公益事业【〔美〕王栋】
佛利尔最长的一次中国之旅(1910~1911)【〔美〕霍大为】
上海“神秘西人”:1933~1935年华尔顿事件和苏联在华军事情报活动
【〔英〕戴维·伊恩·钱伯斯】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专题
“蓝皮书”《蒋介石言论集》解读【陈红民周维煦】
俄罗斯20世纪蒋氏父子传记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傅德华】
书评
以史料叙说历史
——写在《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出版之际【张俊义】
学术综述
近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及影响
——第6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郭阳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