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戏曲:汉剧(套装上下册)》以清晰、简洁、流利的笔触,描述了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跨越四百年的汉剧历程;从“皮黄合奏”入手,论述了汉剧声腔、剧目、演员与表演特色等,确立了汉剧乃当之无愧的“京剧之母”的理论根基;阐述了古老汉剧有别于其他剧种的显著艺术特征;通过介绍余洪元、吴天保、陈伯华三位汉剧艺术领军人物的卓越贡献与影响,展现了汉剧近百年辉煌、承接、守护与衰落的各种情景。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得知中国剧协与文化名城扬州联手,编印出版《中华戏曲丛书》的“春消息”时,恰逢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正开播大型纪实节目《北纬30度中国行》。《中国行》揭示的主题是:人类各种文化的滥觞,均与诸种文化所产生的地理背景密切相关。人类只有在水源丰盈、农业发达的地方长期生存下来,得以安居乐业,且不受外敌之频繁侵扰,在优越而和平的环境中,文化艺术的萌芽,才能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中国戏剧历来所包含的是产生在中国区域内的各类戏剧与戏曲。中国戏剧与戏曲本属同一类型与名称,二者并无区别。将源自欧洲戏剧(话剧)、歌剧、舞剧、哑剧及日本歌舞伎、能乐等多种门类引入“戏剧”之列,甚而将“戏剧”二字专指并非产生本国的百年中国话剧,对于中国戏剧的研究,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障碍与烦琐,简言之,戏曲就是戏曲,话剧就是话剧,二者大可不必混为一谈。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称之为“京剧之母”的湖北汉剧,已有四百年的悠久历史。它的根基深扎在湖北汉河,长江两岸;它的枝叶已伸展到湘、陕、豫、粤、闽等省的部分地区,在那里顽强生长至今。特别是以汉剧的乳汁哺育而成长壮大的京剧,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不可动摇的独特位置,成为中国戏曲的象征。而汉剧囿于种种因素,渐渐被人淡忘。二〇〇六年,因汉剧日渐衰落,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喜的是,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六日,京剧成功地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的充分肯定,无疑是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的一种崇高荣誉。也是给曾对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作过不可磨灭贡献的汉、徽、昆、梆等剧种的几分慰藉。我深切感到:撰写《中华戏曲·汉剧》,既是对“濒危”汉剧实行保护、抢救、传承的呼吁与渴求;也是对京剧传承、发展的一份“家底”清理和探胜求宝。作为“国剧”之京剧的成就与影响,当之无愧的可称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结晶。但它的“根”始终深扎在首开“皮黄合奏”之先河的湖北汉剧及徽、昆、梆等多地方剧种的沃土之中;它的“魂”一直飘荡着组成“国剧”的精灵,气韵与神采。
方月仿
前言
第一章 古老汉剧之起源形成与影响
一 万历年间的“楚调”不是汉剧的前身,而是源于弋阳腔的“清戏”
二 “西皮”与“二黄”“合奏”,由汉剧融南北腔调而完成
三 汉剧是当之无愧的“京剧之母”
第二章 古老汉剧之艺术特征
一 汉剧保持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 汉剧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的高台大戏
三 汉剧具有鲜明的生活化特点和程式化的灵动性
第三章 古老汉剧的辉煌与守护
一 余洪元时期(一九〇〇年~一九三〇年)
二 吴天保时期(一九〇三年~一九六〇年)
三 陈伯华时期(一九五二年~ )
第四章 古老汉剧传承展示的遐想
一 古老汉剧的生存现状
二 古老汉剧传承展示的遐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