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经济学》以反垄断三大支柱为核心,按照现象描述、理论分析、福利权衡、政策法规、司法判定的逻辑顺序安排内容。然后,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特殊性,增加了反行政性垄断的内容,使其成为中国反垄断政策的第四大支柱。在阐述传统理论、主流观点和经典范式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反映反垄断经济学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在内容安排中尽量介绍和评述反垄断经济学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新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后芝加哥学派)等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理论构建和政策主张。
近40年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结构的变化,市场结构由改革开放初期的过度分散竞争状态逐步演化到大企业主导的垄断竞争状态。中国市场上开始出现经济性垄断与行政性垄断相互交织的现象。为了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巩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经历了13年的艰苦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后文简称《反垄断法》)于2008年开始实施。这标志着中国的反垄断政策已经开始走向法制化、系统化和规范化,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有了大法护航。反垄断政策的实施,不仅需要反垄断法律、反垄断执法机构、相关规则制度和实施细则,而且需要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竞争文化。竞争文化的营造需要多方努力,教育部门的职责在于培养反垄断人才、传播反垄断知识、研究反垄断问题,而完成这些职责都需要有一部较好的反垄断教材。
国内关于反垄断的教材并不罕见,但是大部分教材都是从法学视角编写的,从经济学视角编写的反垄断教材较为罕见。国外的反垄断经济学教材也不算多,并且不太适合中国教学需要。写一本《反垄断经济学》教材是我多年的心愿。2007年开始,我给山东大学经济学院一年级研究生开设了《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学位课程,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积累课程资料、撰写课程讲义、修改教材提纲,并开始撰写教材初稿。近年来,我对于出版一本反垄断经济学教材的愿望十分迫切但行动较为迟缓,主要原因在于心存敬畏,迟迟不敢联系出版社,更不敢对外宣称我要出版一本反垄断经济学教材。这是因为,我深知写教材的不易和自身学养的不够。如果或是“匆忙上阵、草草收兵”,或是找一群青年学者或研究生“七拼八凑、东挪西借”,或是拿来几本国外教材“照本宣科、洋为中用”,可能误人子弟、贻笑大方。20多年的求学生涯和20多年的教学研究生涯中,我受益于很多优秀教材,阅读这些教材使人有如沐春风、畅游学海、领略名胜之感。同时,也遇到不少质量不尽如人意的教材,让人读之如同嚼蜡,难以获得求知的乐趣。所以,我希望能够出版一本好的反垄断经济学教材。我认为,一部好的教材要能够使人在获取专业知识、提升学术素养、训练思维能力的同时启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发现可以深化研究的问题,并从教材中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同样,编写一部优秀的教材需要具备多个条件: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主要流派较为熟悉,对本领域研究现状能够准确把握和深刻洞悉,对学科未来演进趋势能够理性前瞻,具备较好的知识组织和整合能力、较为娴熟的文字表达能力,等等。经过近十年的犹疑,之所以还是将讲义初稿整理修改形成教材出版,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国内同类教材相对稀缺,我国反垄断领域的专业人才更是稀缺,出版一本教材可能有助于缓解这两个“稀缺”;二是十年来不同届别的研究生同学的良好反馈给了我信心和勇气,他们在课堂上的讨论和发言给了我很多启迪,并针对本教材的修改完善提供了大量建议和意见;三是我所在的“反垄断与规制经济学研究基地”是山东省“十三五”期间强化建设的人文社科类重点研究基地,教材建设是基地建设的重要方面,学校和学院都同意资助本教材的出版。
经济学是研究具有稀缺性的资源在其备择用途中如何配置的一门科学。那么,如何界定反垄断经济学呢?学科界定有时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垄断分析是经济学与法学的交叉地带,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领域。反垄断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为基础,与法经济学和法学相互交融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应用经济学理论、方法、模型和范式分析垄断行为,评估垄断企业的市场行为对市场竞争产生影响和效应,进而提出相关反垄断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反垄断经济学诞生之初主要是对现实经济中的垄断行为进行经济分析,为反垄断政策实施提供依据,因而是一门以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经济学科。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的发展,反垄断经济学也越来越多地引入以上学科的最新成果,逐步出现了理论化趋向,与反垄断相关的经济问题也成为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余东华,安徽安庆人,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哈斯商学院访问学者。现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产业组织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规划与战略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与竞争政策。近年来,已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9篇)
第1章 市场、企业与社会福利
1.1 市场、价格机制与“看不见的手”
1.2 企业及其目标与性质
1.3 利润最大化与企业行为
1.4 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社会总福利
1.5 小结
第2章 竞争、垄断与效率
2.1 完全竞争市场及其效率
2.2 垄断及其分类
2.3 “马歇尔冲突”与垄断者的供给决策
2.4 垄断的效率与社会福利损失
2.5 不完全竞争与市场效率
2.6 可竞争市场理论
2.7 小结
第3章 结构、行为、绩效与公共政策
3.1 引言
3.2 市场结构
3.3 市场行为
3.4 市场绩效
3.5 SCP范式及其演化
3.6 新产业组织理论及其演进
3.7 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3.8 产业政策、竞争政策与管制政策
3.9 小结
第4章 反垄断经济分析的模型与方法
4.1 博弈论初步
4.2 伯特兰德模型
4.3 古诺模型
4.4 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4.5 豪特林模型
4.6 萨洛浦模型
4.7 寡占市场上价格竞争与产量竞争的比较分析
4.8 小结
第5章 反垄断中的相关市场界定
5.1 引言
5.2 相关市场与相关市场界定
5.3 相关市场的界定方法
5.4 SSNIP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5.5 相关市场界定的案例分析
5.6 中国反垄断控制中的相关市场界定
5.7 小结
第6章 反垄断中的市场势力测度
6.1 市场势力与反垄断
6.2 市场势力与市场支配地位
6.3 测度市场势力的常用模型
6.4 测度市场势力的主要方法
6.5 市场势力与效率
6.6 市场势力的动态变化
6.7 案例分析:中国航空运输业市场势力测度
6.8 小结
第7章 反垄断评估审查中的需求系统估计
7.1 引言
7.2 单一同质产品的需求系统估计
7.3 线性和对数线性需求系统估计方法
7.4 需求系统估计的AIDS和PCAIDS模型
7.5 PCAIDS模型的拓展
7.6 需求系统估计的Logit模型
7.7 需求系统估计的其他方法
7.8 小结
第8章 反垄断执法的判定原则与福利标准
8.1 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推定原则
8.2 中国反垄断中违法判定原则的选择
8.3 反垄断政策的福利标准
8.4 福利标准的类型
8.5 消费者福利标准和社会总福利标准的经济学解析
8.6 中国反垄断政策的福利标准选择
8.7 小结
第9章 反垄断执法中的安全港规则
9.1 引言
9.2 设置安全港规则的理论依据
9.3 单一安全港规则的量化准则
9.4 基于并购模拟的差异化安全港规则量化标准
9.5 安全港规则的实施
9.6 小结
第10章 串谋、卡特尔与垄断协议
10.1 串谋、垄断协议与卡特尔的形成
10.2 串谋与卡特尔的经济学分析
10.3 影响串谋和卡特尔可维持性的因素
10.4 价格以外的其他串谋形式
10.5 控制串谋和卡特尔的反垄断政策
10.6 小结
第11章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11.1 市场支配地位的经济学含义
11.2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界定
11.3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类型及福利影响
11.4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控制
11.5 小结
第12章 策略性定价及其反垄断控制
12.1 引言
12.2 歧视性定价
12.3 掠夺性定价
12.4 两部制定价
12.5 限制性定价
12.6 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行为
12.7 策略性定价的反垄断控制
12.8 小结
第13章 纵向约束及其反垄断控制
13.1 纵向约束及其主要类型
13.2 纵向一体化
13.3 独占区域
13.4 转售价格维持
13.5 搭售与捆绑销售
13.6 互惠安排与特许经营
13.7 排他性交易
13.8 双重加价
13.9 纵向约束的福利效果与反垄断政策
13.10 小结
第14章 经营者集中及其反垄断控制
14.1 经营者集中的形式、方式与动机
14.2 经营者集中的效率效应
14.3 经营者集中的反竞争效应分析
14.4 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控制
14.5 小结
第15章 经营者集中的单边效应
15.1 导言
15.2 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控制与单边效应
15.3 价格竞争、产量竞争与单边效应分析
15.4 经营者集中、市场支配地位与单边效应
15.5 集中度指数与市场势力
15.6 经营者集中的结构效应分析
15.7 经营者集中单边效应的评估方法
15.8 小结
第16章 经营者集中的协同效应
16.1 导言
16.2 串谋、经营者集中及其反垄断控制
16.3 评估协同效应的模型与方法
16.4 协同效应的分类评估与步骤
16.5 小结
第17章 行政性垄断
17.1 行政性垄断及其表现形式
17.2 行政性垄断的成因
17.3 行政性垄断的危害
17.4 反行政性垄断的相关政策
17.5 小结
第18章 反垄断法与反垄断政策
18.1 反垄断法律与政策起源、发展与演进
18.2 反垄断法律与政策的目标和支柱
18.3 反垄断法律与政策的执行
18.4 反垄断宽恕与豁免
18.5 反垄断执法和解制度
18.6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反垄断政策实施
18.7 小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