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以引用古代有关经络文献为主,结合近代研究资料择要分别叙述。
《经络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经络概论一章,对经络理论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作了概括的论述;在手足太阴与阳明、手足少阴与太阳、手足厥阴与少阳各章中,以十二经脉为主,将络脉、经别、经筋的记载随经一起介绍,以经带络,使之成为较完整的概念;奇经八脉一章,集中介绍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的内容,并说明其与十二经的关系;经络的分部关系和运用一章,论述根结、标本、经络分部、六经辨证、药物归经等内容,以便于临床运用;经络现象及其现代研究一章,介绍近代有关经络现象的调查研究概况和各种见解。
《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经络学(供针灸专业用)》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其间曾进行了几次修改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针灸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编审小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一九八二年四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力求使这套新教材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方面,都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同时又尽量减少了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通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努力和全国中医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陆续编写完毕。
本套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三十二门。其中除少数教材是初次编写者外,多数是在原教材,特别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充实、修改而编写成的。所以这套新教材也包含着前几版教材编写者的劳动成果在内。
教材是培养社会主义专门人才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必须不断地予以锤炼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为进一步修订作准备,使之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的高等中医药教学用书,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1.经络概论
1.1经络概念的起源
1.1.1血气、脉、经络
1.1.2对气血运行的认识
1.2理论系统的形成
1.2.1经络的命名
1.2.2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1.2.3经络与自然界的关系
1.2.4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1.3经络系统的概貌
1.3.1十二经脉
1.3.2奇经八脉
1.3.3十二经别
1.3.4十五络脉
1.3.5十二经筋
1.3.6十二皮部
1.4经络的功能
1.4.1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1.4.2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1.4.3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5临床运用和发展
1.5.1分经辨证
1.5.2循经考穴
1.5.3子午流注
1.5.4药物归经
1.5.5历代关于经络的著述
2.手足太阴与阳明
2.1手太阴
2.1.1手太阴肺经
2.1.2手太阴络脉
2.1.3手太阴经别
2.1.4手太阴经筋
2.2手阳明
2.2.1手阳明大肠经
2.2.2手阳明络脉
2.2.3手阳明经别
2.2.4手阳明经筋
2.3足阳明
2.3.1足阳明胃经
2.3.2足阳明络脉
2.3.3足阳明经别
2.3.4足阳明经筋
2.4足太阴
2.4.1足太阴脾经
2.4.2足太阴络脉
2.4.3足太阴经别
2.4.4足太阴经筋
3.手足少阴与太阳
3.1手少阴
3.1.1手少阴心经
3.1.2手少阴络脉
3.1.3手少阴经别
3.1.4手少阴经筋
3.2手太阳
3.2.1手太阳小肠经
3.2.2手太阳络脉
3.2.3手太阳经别
3.2.4手太阳经筋
3.3足太阳
3.3.1足太阳膀胱经
3.3.2足太阳络脉
3.3.3足太阳经别
3.3.4足太阳经筋
3.4足少阴
3.4.1足少阴肾经
3.4.2足少阴络脉
3.4.3足少阴经别
3.4.4足少阴经筋
4.手足厥阴与少阳
4.1手厥阴
4.1.1手厥阴心包经
4.1.2手厥阴络脉
4.1.3手厥阴经别
4.1.4手厥阴经筋
4.2手少阳
4.2.1手少阳三焦经
4.2.2手少阳络脉
4.2.3手少阳经别
4.2.4手少阳经筋
4.3足少阳
4.3.1足少阳胆经
4.3.2足少阳络脉
4.3.3足少阳经别
4.3.4足少阳经筋
4.4足厥阴
4.4.1足厥阴肝经
4.4.2足厥阴络脉
4.4.3足厥阴经别
4.4.4足厥阴经筋
5.奇经八脉
5.1督脉
5.1.1分布部位
5.1.2功能与病证
5.2任脉
5.2.1分布部位
5.2.2功能与病证
5.3冲脉
5.3.1分布部位
5.3.2功能与病证
5.4带脉
5.4.1分布部位
5.4.2功能与病证
5.5阳蹄、阴蹄
5.5.1分布部位
5.5.2功能与病证
5.6阳维、阴维
5.6.1分布部位:
5.6.2功能与病证
5.7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
5.7.1沟通、联络作用
5.7.2统率、主导作用
5.7.3渗灌、调节作用
6.经络的分部关系和运用
6.1根结、标本与气街
6.1.1根结与根、溜、注、入
6.1.2标本与气街
6.1.3四海
6.2经络分部
6.2.1头面部
6.2.2颈项咽喉部
6.2.3胸胁腰背部
6.2.4腹部
6.3六经辨证与关、阖、枢
6.3.1六经辨证
6.3.2关、阖、枢
6.4药物归经
6.4.1十二经用药
6.4.2奇经八脉用药
7.经络现象及其现代研究
7.1经络现象的基本特征
7.1.1循经感传现象的调查
7.1.2循经感传现象的特点
7.2经络现象的近代研究
7.2.1研究概况
7.2.2关于循经感传出现率
7.2.3今后努力方向
7.3对经络的各种见解
7.3.1经络与生物电
7.3.2经络与脉管
7.3.3经络与神经节段
7.3.4经络与中枢神经
7.3.5第三平衡论
7.3.6控制论与经络
7.4国外对经络研究的概况
7.4.1神经论
7.4.2肌肉论
7.4.3特殊结构论
7.4.4整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