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分8大部分(主体是前5部分),次序大体上按照开展一项研究的时间顺序安排,并根据新手们在一个完整的质性研究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情境一一讲授。一部分针对的是刚读研究生的学生。第二部分着力于做研究设计时会出现的基本问题:如何选择论题、如何运用理论和选择方法、如何选择案例、如何撰写研究计划书等。第三部分集中处理收集和分析数据时可能面临的问题:如何进行初步分析、如何运用计算机进行资料分析,以及如何评估质性研究的优劣。第四部分讨论了做研究记录、处理田野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获得研究反馈等问题。第五部分是关于质性写作的。
《如何做质性研究》的每一部分大致上都自成一体,读者可以毫无困难地穿行其间,选择需要的章节阅读,并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如何做质性研究》提供的术语表。
《如何做质性研究》是作者1985年以来编著的关于方法论的第五本教科书。人人都知道,关于研究方法的教材常常销路不错,但这并不能成为再写一本的借口。在作者看来,学生们仍然缺乏一本为指导他们开展质性研究、撰写报告,以及应用研究成果而专门编写的实用手册。这正是《如何做质性研究》的目的所在。《如何做质性研究》与其他的方法教科书不同,它是在新手们会面临的实际问题的情境下讲授质性研究技术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如何做质性研究》统合了学生们“在田野中”的经验实例、相关的案例研究、关键技术的总结,以及用来测验你的练习。
万卷方法,是重庆大学出版社自2004年,7月以来陆续出版的一套深入、系统地介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问题的书系,至今已出版图书40个品种。
“万卷方法”的理想为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一个内容规范、使用便捷的“研究方法工具箱”。
“万卷方法”的受众
图书馆及大学社会科学各院系的资料室。
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人员。
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人员。
社会科学各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
2.1 引言
本章有助于回答以下三个具体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是你在开始质性研究时应当考虑的:·质性研究方法是不是总是最好的方法?·质性研究是否适合我感兴趣的某个问题?·如果适合,那么它将如何影响我界定研究问题的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整本书都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但先给出一些初步的答案则会帮助你准确理解有关议题。我将通过一些实际研究的例子进行论证,这与我在其他章节中的做法一样。2.2质性研究方法是不是总是最好的方法。
我以前工作过的社会学系能授予质性研究的硕士学位。这个头衔足以说明,通常由民族志学者讲授的、有关质性研究方法的课程意义多么重大!但这个头衔还能吸引另外一些学生,他们关心的是质性研究方法能够使他们避免什么错误,而不是能提供什么好处。
“质性研究”似乎意味着我们用不着统计技术,也完全不必把调查研究或流行病学中用到的一些量化方法放在心上。事实也正是这样:尽管我们希望学生们修读一些调查方法方面的课程,并注意经常为量化研究者提及的信度与效度问题也是其他任何可靠的研究需要考虑的(虽然方式不同)。
然而,这个头衔还蕴含着一种危险,即它似乎假定一种固定的偏好,或者说是预先界定了什么是“好的”或至少是“合适的”(如:质性的)研究,以及什么是“不好的”或者是“不合适的”(如:量化的)研究。但每个好的研究者都明白,方法是不能预先确定的。相反,你应当选择那种与你的研究目标相适应的方法(见Punch,1998:244)。
例如,如果你想发现人们的投票倾向,那么像社会调查这样的量化方法就会是最合适的选择。另一方面,如果你想探索人们的生活史或日常行为,那么质性方法便很受赞许。一种主张认为,任何有价值的研究都应当完全遵循量化逻辑,这样它便排除了许多有意思的现象:诸如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室,还是其他公开和私下场合,人们实际干了些什么?这正应了那句俗话(“知人善任”),就是说研究问题决定了什么方法最适合。
所以,我们绝不能假定质性方法具有内在的优越性。事实上,对某些我们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来说,有时候量化方法更适合。因而,在选择方法时,一切都取决于我们想发现什么。量化方法也好,质性方法也好,没有哪种方法在本质上比其他方法更优越。
另外,研究问题不是中立的,这一点我们以后就会看到。我们如何表达一个研究问题,必然会反映我们对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看法(无论清晰与否),这种看法表现为某个特定模型。在质性研究中,存在着多个相互竞争的模型。
所以,当我们宣称要致力于质性方法时,我们至少还需要回答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到底能想到哪些方法(如:访谈、焦点组、观察、文本分析、视频或录音资料)?·这些方法以什么方式与我们的研究问题相关联?以什么方式与我们关于世界是如何成为一个整体的模型相关联?
在接下来的两部分,我将告诉你,如何才能开始考虑回答这些问题。2.3我是否应当使用质性方法。
表2.1大致回答了这个问题。它表明,并不是每个研究问题都适合进行质性研究。你得考虑自己到底想发现什么,而不是被一些时髦和微不足道的偏好左右:尽管在做统计计算时你可能不够自信。所以,按照表2.1的第2条,如果你有兴趣进行系统的比较,并用来解释某些现象之间的差异(如犯罪与自杀率),那么就建议你使用量化方法。同样,根据经验,如果在你关注的问题上,大部分发表的研究报告都是量化的(第3条),那么反其道而行是不是值得呢?我在本书中几次提到,如果能将你的研究置于已有的、经典研究的脉络中,那就很有意义。最不可取的做法莫过于重起炉灶。表2.1我是否应当采用质性研究?1.我到底想发现什么东西?不同的问题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回答。2.就我所研究问题的重心而言,我想达到什么目标?是要详尽地研究这一现象或情形吗?还是对进行标准化的和系统的比较感兴趣,并试图解释差异?3.别的研究者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我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与他们保持一致?4.哪些实际性的考虑会动摇我的选择?例如,我的研究将持续多久,我是否有资源用这种方式进行研究?我是否能够进入到那个打算深入研究的个案中去?是否可以获得定量的样本和资料?5.究竟是量化方法还是质性方法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这个问题?每种方法各能带来什么知识回报?6.对我来说,哪种方法更为得心应手?我是否忠于某个特定的研究模型,而这一模型又体现了特定的方法论?我是否有直觉,知道一项好的研究是什么样的?
下面我试着用一个例子来充实表格里提到的、较为宽泛的指导原则。这个例子显示,当选择适合你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时,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具体地说,我要用一个研究实例来集中讨论表2.1中的第5,6两条。
几个月前,我正漫不经心地读着招聘大学研究人员的广告,这时候一则广告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下面是有待处理的研究问题:心理一社会层面的不幸遭遇与哮喘病的发病率和护理有着怎样的关系?
上面说,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访谈这一质性方法来研究。
我立即想到:怎样通过质性访谈来处理手边的这个问题?难点不在于哮喘病患者无力回答有关他们过去的问题,也不在于他们可能说谎或是误导访谈员。问题的关键是,当面对某个结果(在这个案例中则是一种慢性病)时,哮喘病人和我们一样,会以某种方式来说明他们的过去,即强调某些特征,同时忽略其他一些特征,以便与结果相符。换句话说,访谈员想让被访者以回顾的方式重书历史,而此时被访者对该研究关心的因果问题还不甚了了。
这并不是说,不能以这种方式搜集有价值的资料,而是说,还需要处理一个完全不同的议题:有关疾病的叙述。在叙述中,“原因”和“联系”是作为修辞手法使文章不断深入的。相反,量化方法似乎更适合前面提到的那个研究问题。和质性的访谈相比,量化调查能够采集更大的样本,并能够将研究结果推论到更大的总体。另外,这样的调查已经将信度的测量标准化了,从而能够确保研究关注的“事实”足够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