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尾白虾》整理了本课题组在脊尾白虾遗传育种和养殖的相关研究内容。全书分为九章,包括脊尾白虾的种质资源、新品种培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环境适应性研究。《脊尾白虾》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从事水产养殖工作的师生、学者和管理工作者参考使用。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渔业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水产品已成为人类获取蛋白质的重要途径。我国渔业科技和产业成绩斐然,水产总产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掀起了海带、对虾、扇贝、鱼类和海珍品等“五次产业浪潮”,率先实施海洋农牧化,建立了池塘、滩涂、浅海增养殖新技术和新模式,以“蓝色粮仓”建设为特色的现代渔业已成为发展经济、富民兴邦的重要新兴战略性产业。
我国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但是随着环境不断恶化和过度捕捞加剧,导致生物资源严重衰退和遗传多样性下降。海水养殖技术体系尚不能支撑产业发展需求、养殖模式粗放且结构布局不合理、设施设备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海水养殖生物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保存,不断发掘培育出优质高产新品种,进行养殖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提高水产养殖的综合效益,是我国海水养殖业向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长臂虾科(Palaemonoidae)是甲壳动物十足目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科。长臂虾科包括长臂虾亚科和隐虾亚科,其中长臂虾亚科迄今已描述11属,在我国有9属11种,包括沼虾属(Macrobrachium)、白虾属(Expalaemon)、长臂虾属(Palaemon)等;隐虾亚科全为海生,相关研究较少。白虾属中国目前已报道6种,秀丽白虾(Eropalaemonmodes-tus)新疆白虾(Exopalaemonxinjiangensis)和安氏白虾(Exopalaemonannandalei)为淡水种;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东方白虾(Exopalsemonorientis)和海南白虾(Exopalaemonhainanensis)则分布于沿岸浅海。脊尾白虾作为海水长臂虾科白虾属的代表种,其基础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对虾等大型虾类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关于白虾属种质资源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报道很少,已有工作也仅偏重于养殖技术等生产性试验报告。
脊尾白虾是白虾属最重要的经济种,又名白虾、小白虾和迎春虾等,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长臂虾科(Palaemonidae)白虾属(Excopalaemon),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沿岸和朝鲜半岛西岸的浅海低盐水域,以黄渤海产量最大,仅次于中国对虾和中国毛虾,为我国重要的中小型经济虾类,年产量数千吨。脊尾白虾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EPA/DHA的上乘海鲜品,市场售价60~80元/千克。除供鲜食以外,脊尾白虾还可以加工成海米,因其呈金黄色,故也有“金钩虾米”之称。其受精卵可干制成虾籽,也是上乘的海味干品。脊尾白虾成熟个体体长50~60mm,具有环境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繁殖周期短、食性杂和经济价值高等优点,也是培育实验动物的良好材料。近年来,脊尾白虾作为新兴的养殖品种发展迅猛,在我国养殖规模超过30万亩,养殖产量约4.5万吨,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已成为与鱼蟹贝类等混养的重要经济虾类,也成为我国沿海滩涂地区主要的特色水产养殖品种。目前江浙一带脊尾白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养的养殖模式较普遍,脊尾白虾和三疣梭子蟹亩产量能达到150kg和75kg以上。虽然脊尾白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目前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苗或投放野生抱卵亲虾自行繁殖,亲虾背景不清、种苗来源不稳定、育种工作滞后、亲虾易携带病原、病害频发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脊尾白虾养殖的产业化发展。本实验室“十一五”以来,针对脊尾白虾种质资源、环境适应与抗逆性、生殖发育与人工繁育和池塘生态养殖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建立了脊尾白虾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研究成果通过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进行了示范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填补了海水长臂虾科研究的空白,为脊尾白虾基础生物学研究和规模化养殖奠定了基础。
为了使本书的内容更充实,实用性更强,作者引用了许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著资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CARS-47)和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LJNY2015002)的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作者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所限,书中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真诚地希望得到读者和同行的批评与指教。
作者
2017年1月于青岛
第1章 脊尾白虾的种质资源
1.脊尾白虾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2.脊尾白虾细胞遗传学特征
3.脊尾白虾不同地理群体的生化遗传分析
4.脊尾白虾野生群体mtDNAl6SrRNA序列差异及长臂虾科系统进化关系
5.脊尾白虾野生群体线粒体COI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6.脊尾白虾野生群体ITSl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分析
7.脊尾白虾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及利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脊尾白虾全人工繁育
1.脊尾白虾卵巢发育及环境调控
2.脊尾白虾胚胎、幼体发育及环境调控
3.脊尾白虾繁殖发育分子机理
4.脊尾白虾亲虾和幼体全人工培育
参考文献
第3章 脊尾白虾种质创新利用
1.脊尾白虾快速生长新品种选育
2.脊尾白虾近交系构建及利用
3.脊尾白虾回交系构建及利用
4.脊尾白虾封闭群构建及利用
参考文献
第4章 脊尾白虾生态适应性
1.脊尾白虾氨氮适应性及机理
2.脊尾白虾pH适应性及机理
3.脊尾白虾对盐度的适应性及机理
4.脊尾白虾干露胁迫耐受性及机制
5.脊尾白虾碳酸盐碱度耐受性及机理
6.脊尾白虾免疫功能基因
7.脊尾白虾抗病力评价
8.脊尾白虾药物代谢
参考文献
第5章 脊尾白虾生态养殖模式
1.池养脊尾白虾的生长与繁殖特性
2.脊尾白虾多茬养殖
3.虾一蟹一贝一鱼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
4.虾一蟹生态养殖
5.虾一蟹一贝生态养殖
6.脊尾白虾盐碱水养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