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长梦/珠源文学丛书(第二辑)》共分为六大部分,包括游兴篇、情感篇、文史篇、哲理篇、序跋篇、史镜篇,主要收录了作者郝正治发表在各种报纸、杂志上的有关游兴、情感等的散文,另外部分文章为节选自自己已出版作品及为朋友作品写的序跋。该书的内容主要涉及珠江源的历史文化及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对于了解珠江源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心灵回音,通过文学,我们可以触摸时代变迁、山川河流、人文气息,这套丛书便是曲靖美好的自然蕴藉和人文精神铸就的成果。
“珠源文学丛书”分为三辑,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共九部作品。曲靖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构成了这片土地丰厚的历史画卷和人文精神,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给了文学写作者最为强烈与珍贵的自然与人文的滋养。曲靖文学创作与时代同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展现了曲靖文学群体的力量。曲靖文学创作,带着这片土地特有的品格,既有热烈奔放的豪情,又有理性思辨的深刻,既关注现实和历史,又极富浪漫情怀。多元的创作取向和丰富的成就,鲜明的地域特色,使曲靖文学有了自己特有的品质。近年来,曲靖的文学创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无论是从创作队伍及创作数量和质量,还是从影响上看,都有可喜的成果。曲靖优秀作家的作品往往体现出对火热生活的深情感悟,表达了不断寻觅精神家园的取向;他们带着浓厚的生活原味去感悟人生真谛,感情炽烈,真实淳朴,给人蓬勃向上的力量。可以说曲靖文学如群峰巍立,如河流奔腾,文学创作在这片沃土上展现出勃勃生机。
“珠源文学丛书”给了我们更多层次、更多角度看曲靖的视野。丛书辑录了周茂林、周云、张建刚、郝正治、赵稳寿(云南北鸿)、杨云霞、李永超、浦绍华、应凤美等九位作家的小说、散文、诗歌、传记文学。这些作品都是作者生活的积累和沉淀。集子里有多年笔耕不辍、勤奋写作的老作家的深厚力作,也有颇有才气的新人的新作。它带着生活的原味和泥土的芬芳,成为曲靖作家作品的又一次集中展示。
相信曲靖文学的众多作者,会在火热的生活中一路行吟,笔耕不辍,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
郝正治,字壤泰,号乌蒙庶人,又号珠源布衣。己丑年(1949年)出生于云南省沾益县珠江源头的一个小山村,天生的牛脾气。运气还不错,共和国的同龄人,正儿八经的“解放牌”。自小光着脚丫甚至光着屁股蛋子在珠江源头一带挥舞着鞭子放牛牧羊,故而整整十周岁才启蒙上学。读书兴致正浓的时候,突然发生动荡,学业荒废,成了终生迷惘的“老三届”,遂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回乡从事农耕,在无奈的彷徨之中选择了“投军吃粮”的道路。“干地方”后长期为党政领导开车。因命相中缺水,故把早已被历史抛弃的古人字号捡起来用用,字日壤泰;又因出生在乌蒙山区珠江源头且是寻常百姓,故号乌蒙庶人,又号珠源布衣。终生遗憾的是上学太少且平生愚笨,自觉先天性营养不良,总想多啃几口书。只有初中学历,却又胆大包天,爱舞文弄墨,“孔夫子门前念三字经不觉脸红,龙王门前竟敢高声叫卖自来水”,奈何!这个天生的牛脾气怕是禀性难移了。著有《汉族移民入滇史话》《楹联源潭》《珠源梦》《翠峰志》《充军云南》,与吉成合著《珠江源揽胜》,校注《沾益州志》等,被中央电视台称为“出生在珠江源头的司机作家”。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曲靖市作协副主席。
游兴篇
珠江源之旅
情动菲律宾
探险七彩谷
畅游珠江源
仙人谷游记
珠源七彩谷
情感篇
梦麒麟
文荟珠源
文史篇
走笔会泽
堂狼一洗惊天下
爨文化的兴衰与传承
商贾将军的传奇人生
庄蹁开滇的意义
古今沾益之辉煌
史海钩沉
珠源神韵
古今景点选萃概览——为《沾益文史资料》而作
居源头山水为乐——沾益新农村建设实录概览
松林古道
哲理篇
珠源梦——写在《珠源文学》创刊之际
实话实说了一回
思想——为优秀人民警察桂镜洪
珠源文化浅释
再谈珠源文化
三谈珠源文化
序跋篇
《壤泰文集》自序
《填泰文集》后记
《珠源梦》后记——情系珠江源
《上善若水之珠江情怀》自序
《上善若水之珠江情怀》后记
《沾益州志》校注跋
《源头脚印》序
《倚马乌蒙》序——周玉伟的文学梦
《成长》序——张克花的文学梦
源水催春笋——写在沾益县炎方一中校刊《珠源春笋》复刊之际
史镜篇
以史为鉴
居山水为乐
《江源长梦/珠源文学丛书(第二辑)》:
2001年9月1日下午,我再次走进七彩谷,这是一个多月以来第三次进谷了。第一次是7月23日,所进谷段是厅子堂至马桑河,是为探险性踏勘,返昆后作万余言的《珠源七彩谷》一文。第二次是在8月15日,所人谷段如上,为正式拍摄七彩谷风光片。此次人谷是为续拍。人马还是原班,昆明电视台吴瑞、陈雄和主持人张云霄,市作协主席吉成,沾益县水电局、旅游局局长史新华,旅游局副局长夏玲等,阵容可谓强大,摆开了驾驭七彩谷的阵势。
一日下午,一行车抵大坡乡石人村,因村北山麓有一石酷似人的模样故名“石人村”。这一带的山,座座挺拔,山山俊秀,且现独山异景,似有桂林风韵。我们此行目的是到一个名叫大茅厕(音SI)的地方,这名字好不雅观,土到家了。这村有11户人家居于山顶,山半腰就是大茅厕天坑。闻此天坑名久矣,今天算是身临其境了。到得坑前,先见一壁彩色悬崖,气势不凡,崖壁生辉,坑深没人。年轻人勇往直前临顶俯视,我确是有几分的哆嗦,因血压偏高容易昏头昏脑。但看清坑底的欲望驱使我走近坑顶边缘,已见坑底植物但不清晰。还好大坡水管站站长胡加文带了望远镜,借助这千里眼,我看清了坑底植物有棕树、竹、滇青冈等,虽然有了几分满足,但又产生了许多疑问:这坑的顶部有多宽?坑底部有多宽?坑有多深?到底有多少种植物?坑底部有无动物?温度怎么样?湿度是多少?大家围绕这 些问题展开了议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谁都没有亲身下去过,故只能是判断而已。此坑是椭圆带三角形,顶宽长约150米,宽约100米,底部比顶部略窄,深度不少于百米。人们对天坑的形成作了各种猜测,我则断定为陷落所致。大家最感兴趣的是底部世界,这是个谜,要解开这个谜唯一的办法是入坑,但壁立千仞的天坑是容易下去的吗?我想终有一天会解开这个谜的。这是一个绝好的旅游景点,它充满了险绝感和神秘感。这是大家一致的看法。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拍够、摄够后,我们带着几分满足和几分遗憾匆匆地赶往下一个目标。
从天生桥西盘山而下直落七彩谷,这一段谷叫红岩谷,因谷西岸有一块从悬崖崩下的红色巨石而名。石下有村,名红岩村,红岩谷的下段有村,名妥乐,故此段江名叫妥乐江。此地与他处景观不一般,看不到悬崖峭壁,但显岸坡稍缓且凸出几座小山,满目青松,遍山苍翠。原来,“妥乐”为彝语,意为生长青松林的地方,这确也名副其实了。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要数妥乐江桥了,它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桥上有12间挡风雨的瓦屋,故又名风雨桥,这种风格的桥在滇东北是绝无仅有的。妥乐江桥还有一个名字叫永乐桥,这名也是不错的,现桥头有4通建桥、修桥碑记,记载了250多年来桥的沧桑辉煌,它承载了三个世纪的风雨,也承载了东川矿冶的兴衰。拍照、录像之间,大家在惊叹之余议论的是不该拆了风雨桥,不该搞成现在这个样子,等等。我说,世上哪有后悔药啊!没有了遗憾,人类也许就不会前进了。
天将黑,一行人饥肠辘辘,好在已完成了预定任务,便驱车返大坡驻地。晚餐过后,本来预计回曲靖过夜,但史局长建议不返城而直奔德泽,为第二天完成拍摄争取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