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碑帖临习技法精解》丛书精选我国古代传世精品碑帖来深入解读其中的书法技艺和魅力。
丛书所选名家作品以楷、行、草、篆为主,基本上贯穿整个书法发展历史,书法家也无一不是具有深厚传统技艺,同时又能够开宗立派、自有风貌的一代大家。此卷为傅山草书作品。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他极富有操守气节,当明朝灭亡后,坚决不与清统治者合作,宁肯出家为道士,隐居土室养母,以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性。(正因他有这样的经历,某些武侠小说作家在创作作品时喜欢把他写入书中,并将他塑造成武功高强、一心想反清复明的仁人志士。)他的这种做法既赢得了大众的敬佩,同时也引起了清统治者的关注,他们想吸纳他到朝廷做官以为自己统治服务,于是康熙帝在设博学鸿词科时特意招傅山进京来考试,他在屡辞不得免的情况下被强行抬到京城,但仍以自称老病为借口,不试而归,留下一段千古佳话。思想家顾炎武极佩服其志节,屡屡出言赞赏。除了人品高洁外,傅山在学问上也是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著有《霜红龛集》等。他在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特别是在医学上还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即有“医圣”之名。)因此,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既保持民族气节又学问高深的典范人物,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
傅山就是这样一位成就卓著但同时又经历独特的艺术大师,他的书法以其深厚的功力与独有的风格更是卓立于中国书法之林。相对于其他书法家的作品,他的书法具有一种奇特的怪味:既怪在用笔结构,也怪在章法气韵。他成就最高的是小楷与草书,小楷生拙滞涩,草书纵横翻腾、满纸云烟,与古人的写法都不同,但是仔细研究却都符合书法原理而并无“野狐禅”之感,这恰恰说明傅山既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同时又富有创新精神。之所以会如此还是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对颜真卿的人品与书品推崇备至,写大字喜用颜体,如《集古梅花诗》;就是写小楷也用颜体,如《逍遥游》。但是他学颜体不是学其形,而是学其神,在吸收颜体威武雄强的特点的同时,又着力加入古拙生涩的特点。在草书上则是极力追求线条的缠绕往复、结构的平中弄险、墨色的浓淡干湿、气韵的矫矫不群,而这一切都源于傅山在书法艺术理论上的真知灼见,他提出的“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理论极其精辟,不仅指导着他自己的书法创作,同时也对整个艺术范畴有着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
本书所选例字就选自他的如下名作:
《贺毓青丈五十二得子诗卷》,康熙六年(1667),好友王毓青52岁得一子,傅山作此草书手卷以贺,贺诗前有序,后有跋及附记。笔法酣畅淋漓,堪称草书经典。
《草书千字文》,是傅山草书中的重要作品,它虽没有其立轴大草的幅式气势,但丝毫不因尺寸偏小而在书法的气势表现上有丝毫的减弱。由于其传统功底深厚,因此能在古拙中不失流畅,苍劲中蕴藏灵动。此作在风格上肆意挥洒,气势跌宕,从点画到章法,都不受成法的拘囿,大笔浓墨,线条连绵不断,纵横牵绕,线形飞舞、跳动,处处都充满着动感,充满着生命的力量,气势撼人,笔墨淋漓。
据此具体分析他的草书技法,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草书在笔画上变化幅度极大,不太讲究转折起伏,着意夸张,极得乱头粗服之趣。看似杂乱无章,信笔涂成,仔细读来却觉有条不紊;用墨枯润杂糅,轻重相间,疾涩相生;加之结体以横风斜雨、暴风骤雨的形态,倾侧欹斜,勾连揖让,构成了沉著痛快、险峻跌宕的艺术格调。再具体而言其结字不求工稳,单个字显得欹侧,然通幅观之,气韵生动,结构自然,字形大小的变化更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和跃动感,给人以朴拙遒美之感。线条缠绵萦回,无起无止,如古藤盘绕,笔断意连,顾盼生姿。他的每一个字貌似放荡不羁却又天真烂漫,有一种道家的不食人间烟火之气息。其章法字与字间不相连属,但笔意相连不断,其流畅的用笔中有着生拙的气息,其线条游丝的强调,使字与字、笔画与笔画间的疏密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欹斜反正、相避揖让、纵敛开合等艺术手法,在傅山的手下被运用得十分娴熟。而真率的情感、大起大落的章法,则充分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也体现了他极强的个性。
所以学习傅山书法除了要研究其技法外,还应该多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并提升精神层面的高度,这样才能达到“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