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各种经济现象及经济规则在我们身边交错上演时,真正能全面了解经济学并能让经济学为己所用的人却为数不多。虽然作为普通老百姓不必像经济学家那样把经济学研究作为职业,但是想要更深刻地了解那些存在我们身边的、关乎我们幸福和成功的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真相,不学经济学、不懂经济学是不行的。北大经济课作为中国研究经济和传播经济思想的前言阵地,正是人们了解经济学的一扇*佳窗口。不了解北大的经济课,在很大程度上也无法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巨大变革的因果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了解中国经济之大势,也几乎等于丧失了未来成就自己梦想的机会。看清经济大势,把握政策和机会,正是三十多年来中国许多财富巨子获得成功的根源。感受北大的经济课,感受大师和经济学家们的思想,聆听他们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中国经济的反思和展望,从点滴中找寻中国经济的脉络,不失为一种成功的最佳路径。
郭海峰编著的这本《北大经济课精讲》是一部全方位披露北大经济学者们的思想、观点、政策倾向的经济书。书中以专题为纲,依次向读者展示了市场、价格、垄断、技术、制度这些最基本的北大经济课内容,还添加最新、最时髦的魔鬼经济学课程,让大家一探究竟,凡涉及改革方向、机会策略、贫富差距、收入分配、投资资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史上的疑惑等,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即便是读者们的婚姻家庭、爱情,也能从中找到有趣的说法。读完本书,你将收获关于中国经济的过去的种种成功经验,也能够从大师们的有趣的故事中,感知其人文风貌,锤炼个人心性,还能从本书中获取大量关于未来中国发展机会的第一手指南知识,你会发现,原来经济学也充满了人情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主导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经济大势的起伏,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于是,经济学在神州大地上迅速流行了起来,经济学家在中国受关注的程度不亚于影视明星。与此同时,经济学术语如“CPI”“货币政策”“市场失灵”“博弈论”等成为挂在街头巷尾每个人嘴边的流行语。
在现实中,我们的生活时刻被经济学的影子所萦绕,无论做什么都充满着经济的味道。蓦然回首之时,我们会发现经济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经常关注各大门户网站的人,很容易就会总结出目前中国的热点问题,比如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物价、诚信、城建、就业、私有财产等问题,一口气就可以说上十来个,所有这些问题没有一个不与经济学密切相关,也没有一个不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老百姓关注这些经济热点无非是想多积累点儿经验,以便自己面临利益博弈时,能多得点儿好处。有心者也许还会注意到,我们的一举一动几乎都与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件小事背后其实都有一定的经济学规律和法则可循,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经济学。用经济学的原理来反观我们的生活,其实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经济学乐园里,人生时时皆经济,生活处处皆经济。
正当各种经济现象及经济规则在我们身边交错上演时,真正能全面了解经济学并能让经济学为己所用的人却为数不多。虽然作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必要像经济学家那样把经济学研究作为职业,但是要更深刻地了解那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关乎我们的幸福和成功的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真相,以便让我们在面临某些问题时能够更加睿智,少投入一些沉没成本,也就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没有任何意义和回报的浪费,不学经济学、不懂经济学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构建和经济学家一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更透彻更理性地看清社会和生活的真相,从而游刃有余地应对庞杂人生中的一切问题,在生活中的爱恋、工作上的效率、事业上的拓展、投资上的收益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功。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所说的那样:“经济学知识是一门每个做大事或做小事的人都需要懂得一点儿的学问,对于那些准备上荒岛去开荒且不与外界社会往来的人,学习经济学才会成为多余的事。”我们天天与经济打交道,唯有了解经济学,善于应用一些经济学理论,才能让生活更加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生活中处处是经济,懂经济学的人才懂生活,懂经济学才能创造更多财富。
北大经济课作为中国研究经济和传播经济思想的前沿阵地,正是人们了解经济学的最佳窗口。北大人在经济领域的成就让人赞叹,北大经济学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和贡献也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回顾北大经济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在西学东进的“新文化运动”中,北大也顺势设立了“商学科”。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无数北大经济学学者和教授的不懈努力之下,曾经的“商学科”和此后的北大经济学院一方面充分汲取了西方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另一方面也不忘结合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和构架,也为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还为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经济学难题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和指明了方向。北大以其悠久的学术传统和深远的历史渊源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其盛名之隆,在国内几乎没有能出其右者。
本书正是一部全方位披露北大经济学者们的思想、观点、政策倾向的经济书。书中以专题为纲,依次向读者展示了市场、价格、垄断、技术、制度这些最基本的北大经济课内容,还添加最新、最时髦的魔鬼经济学课程,让大家一探究竟,凡涉及改革方向、机会策略、贫富差距、收入分配、投资资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史上的疑惑等,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即便是读者们的婚姻家庭、爱情,也能从中找到有趣的说法。读完本书,你将收获关于中国经济的过去的种种成功经验,也能够从大师们的有趣的故事中,感知其人文风貌,锤炼个人心性,还能从本书中获取大量关于未来中国发展机会的第一手指南知识,你会发现,原来经济学也充满了人情味。
第一章 最后的经济贵族
第一节 《原富》和严复:经世济民一百年
第二节 跨越三个世纪的经济学家
第三节 我一辈子就做好了一件事
第四节 打造中关村,从拆掉北大的围墙开始
第五节 中国最好的商学院
第六节 三十年前改革的先声和先生们
第七节 重新认识北大经济学
第二章 “吴市场”:捅破市场经济的窗户纸
第一节 顾准和孙冶方的学生为“商品经济”翻案
第二节 京城四少的市场论市场的概念
第三节 中国会变成寻租社会吗
第四节 市场是一种机制还是一揽子买卖
第五节 经济学家真的不讲道德吗
第六节 VCD的故事和斯密针工厂分工和规模化
第三章 喊出来的“价格”和双轨制
第一节 众说纷纭的莫干山会议
第二节 1986,价格闯关失败了
第三节 中国教授有粮票和美国穷人领食物券
第四节 既是“倒儿爷”,又是“板儿爷”
第五节 科尔奈成为北大经济学家的导师
第六节 是个东西就能卖,是个好东西就会抢着卖
第七节 北大经济学看海龟潮:你还没回国呀
第四章 市场换技术有错吗
第一节 没别的本事,玩儿命满足消费者
第二节 通俗的产权理论,靓女必须先嫁
第三节 郑也夫为什么不是后现代贵族
第四节 从小业主到现代企业家
第五节 蛛网模型让定西农民过宋朝的生活吗
第五章 自然垄断不自然
第一节 经济学家眼中的走私内幕
第二节 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
第三节 林毅夫的易拉罐真的就没有成本吗
第四节 中国电信产业分拆了,话费为什么没便宜下来
第五节 柯达死了,乐凯胶卷还活着
第六节 国企改革与企业家贡献
第六章 让科学技术真正威为第一生产力
第一节 美国机场里的苹果才是中国生产力吗
第二节 靠农民工能撑起工业化的明天吗
第三节 中国小农经济赢不了大农场吗
第四节 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第五节 北大是中国富豪最多的地方
第六节 中国的大学产业化真的一无是处吗
第七节 温州模式打败了深圳
第七章 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毛病
第一节 到底怎么看中石油的教训
第二节 沉重的治理矿难的经济分析
第三节 一定要把制度费用减下来
第四节 教授先生对国际航班服务的感受
第五节 难得的教材居然在中国
第六节 争议四起的经济原因
第七节 “汉芯”故事另一面
第八章 遭殃的铁路农田
第一节 观察经济大时代
第二节 解释中国经济成长
第三节 大路向不能错,卖橘者真言
第四节 信用三源——杭州一席谈
第五节 铁路农田交易和刘永好的饲料业
第六节 体外国际循环
第七节 市场中人的理念
第九章 光华魔鬼经济学
第一节 从“朝三暮四”说参照系
第二节 谁动了我的奶酪
第三节 人们为何“破财免灾”
第四节 让我欢喜让我忧——偏好理论
第五节 中庸之道与极端逆转
第六节 从打土豪分田地说公平
第十章 从北大才子的一封情书谈信息
第一节 从一封北大情书谈起
第二节 剩女剩男时代的情书包装艺术
第三节 花花公子品牌与情色文化
第四节 挨光计:你为什么天生不是情圣
第五节 爱情证书:写好情书也是种本能
第六节 从美人鱼到美女蛇
第十一章 世事胜棋局,经济在燕园
第一节 90平方米的房子可以盖多高
第二节 限高政策管用乎
第三节 卖官鬻爵的权利界定
第四节 难道白菜涨价也归公
第五节 中国土地落价又归谁
第六节 劣币真的驱逐了良币吗
第十二章 改革需要“顶顶层设计”
第一节 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
第二节 中国如何跨越高收入之墙
第三节 中国农民工还能返回农村老家吗
第四节 劳动所得税收抵免制度当立
第五节 《社会保险法》亟须配套
第六节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应分类实施
第十三章 大资本运作秘密
第一节 建行IPO最佳的经济路径
第二节 谁在推动“TCL集团”的整体上市
第三节 借壳上市的“盈科动力”
第四节 面对“浑水”,是进是退
第五节 中概股危机出路何方
第六节 “电广传媒”的“以股抵债”方案
第十四章 不是富人太富,而是穷人太穷
第一节 张维迎:腐败是否有理
第二节 中国基尼系数不重要
第三节 效率和公正的完美结合
第四节 放弃零和游戏:做到双赢
第五节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要不断转换战略
第十五章 看准时机辣手投资
第一节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盘活你的资源
第二节 看准时机和市场需求去投资
第三节 600字真言击碎“蓝田神话”
第四节 一桶油泛起的蓝筹泡沫淹死谁
第五节 华尔街的鏖战中国市场大败局
第六节 政策市还是自由市
从古到今,投笔从戎者甚多,可像严复这样投戎从笔的,算来少之又少。严复,本来是军人出身,晚清最优秀海军的舰队指挥人才之一。天意弄人,1879年回国后,军人严复就变成了一个教书先生,从青年熬到白发,哪怕在北洋海战的隆隆炮声中,再没有登上军舰半步。
严复评价“宰相合肥”李鸿章给他的工作就是“不预机要,奉职而已”。简而言之,华丽的摆设。大员们对海军一无所知,判断严复“可堪大用”的根据是,严复的口才和见识都太好了:滔滔不绝。他显然不是做舰长的材料,只适合做海军的教员。一个对业务熟悉的海军军官,因尖牙利齿丢掉上战场的机会。这就是近代史上的吊诡之处。
但真正让严复不得不如此的,从根子上说,是因为严复有财政问题。这个问题,注定了严复的悲剧性命运,也成就了严复的北大经济学。
严复的父辈本来都是医生,在100多年前的大清朝,这是个卑微的职业。靠论资排辈,以科举论身份的清朝官场,严复这样的“海龟”可不像今天,想要合法晋升,甚至谋取安身的薪水都不可得。
1876年,严复听说大清朝廷正在购进新式铁甲舰,本以为可以凭借自身的才干弄个管带当当。等到严复回国,别说铁甲舰了,连北洋海军的本国军舰也没有。对于严复来说,要么去参加科举,要么必须听凭李鸿章任用,前一条路不可行,因为科举考试得一步步来,后一条路至少还有薪水。李鸿章大人碍于沈葆桢的情面,以副四品教习的职位安置严复。1879年冬天,严复给自己的弟弟寄信说,除去租房子尽可能少的日常开销外,他连回家的费用都没有。好在李大人开恩,马尾海战前,严复因在水师学堂表现出众,终于升职。李鸿章为了表示对这个人才的重视,给了他50两银子的回乡费。
30多年后,京师大学堂最后一任总监督劳乃宣发誓不做民国官员。北大校长出缺,袁世凯任命严复做北大的校长。老问题再次找上门来。严复刚来北大的时候,北大可谓是山穷水尽,生少师多,门可罗雀。1912年的北大开学后仅百余人返校,其中理科4人,工科14人,政法科不到10人。更要命的是,民国政府国库一贫如洗,教育经费被袁世凯挪作他用。严复不得不向华俄道胜银行借款。接着,素来和严复不和的唐绍仪又下令减少教员薪水至60元以下——连教员们的薪水也发不出来了。严复甚至上任前,就给自己的北大任期算命,因为缺钱,这校长当不长。
到1912年7月7曰,说来让人称奇,后来的北大校长蔡元培组织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全国临时教育会,第一条建议就是停办北京大学,称开办十余年毫无成绩可言,国体变更后社会各界对该校愈加不满,并决定让学生提前毕业,不授予学位,一律不招新生。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3个月后,严复在声言“中国不可一日无北京大学”,写出《分科大学改良办法说帖》,指出大学文科应该怎样办好,法科、商科应该怎样办好,理、工、农诸科又该怎样缩小与西方的差距,如何在实现世界一流的同时保存本国特色后,不得不辞职。因为,这一次,北京大学连贷款也贷不到了。在当时的北京报纸上,严复已经变成各方抨击的小丑。
严复的后任马相伯,无路可走,最后只好抵押北大的土地作为校产换取外国银行贷款,被时人讥讽是卖国校长。马相伯的这笔账到最后也算到严复的头上。从1912年5月16日上任北大到1912年10月被迫离任,其实严复只做了5个月的北大校长。身为北大的第一任校长严复,也是北大历史上任期最短的校长。
严复黯然离开北大,和北大校长的瓜葛至此了断,可是北大和严复的关系才刚刚开花结果。严复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他教育救国的观点和漫不经心的一篇翻译著作,却成就了日后北大经济学的辉煌。
1905年年初,孙中山拜访严复。严复认为:“当今之计”唯急从教育着手,庶几逐渐更新。”孙中山则认为:“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最后不欢而散。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