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良臣系列》为名人传记类,选取中华历史十位贤臣,从他们生平奋斗和成功中,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积极进取、独立创新的精神;感受他们渴望变革、勇于突破、善于发现机会的品质;每一位有志于走向成功的人都会受到启发。
《彪炳千秋:张居正/治国良臣系列》为国内较为全面记述张居正的传记。
张居正,字叔大,湖北江陵人,世称“张太岳”或“江陵先生”。他从小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即为明诸生,巡抚顾磷看到他的文章后非常惊奇,认为他有治国之才。不久居正乡试中举人,顾磷解下自己的犀角腰带赠给他,并且说:“日后你将成为国家栋梁,腰缠玉带,这犀带还不足以显示你的高贵身份。”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每天研究学习治理国家的典章制度。内阁大学士徐阶等人对他十分器重,朝廷授予他翰林院编修一职。中间曾因事还乡,不久又回京任职。
张居正面目清秀,长须垂至腹部,办事果断,敢作敢为,自认为有豪杰之风。但他为人深沉,有城府,别人都难以估摸他的性格与为人。严嵩、徐阶、高拱在朝中相继担任首辅,互相攻讦,张居正处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应付自如。
徐阶取代严嵩为内阁首辅,十分信任张居正。世宗死时,徐阶负责起草遗诏,许多问题都曾与张居正共同商量谋划。不久,张居正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因为裕王继承了皇位,作为裕王侍讲官的张居正得以快速进入内阁,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不久又晋升为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并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头衔。这时,离他任五品学士官才一年多。
当时内阁首辅是资格很老的徐阶,徐阶和内阁另一名大学士李春芳待人谦虚有礼,张居正进入内阁最迟,但他却俨然以宰相自居,对六部官员十分倨傲,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因此,别人都有点敬畏他。
徐阶退休回乡后,要他的三个儿子都小心地为张居正办事,听他的话。当时的内阁首辅高拱对徐阶十分痛恨,唆使言官几次弹劾徐阶,徐阶的几个儿子都被牵连定罪。张居正在高拱面前为徐阶一一解释,说好话,使高拱稍稍有些改变主意。
穆宗死,神宗继位,宦官冯保与张居正联手,以两官太后的诏旨驱逐高拱出内阁,张居正成了内阁首辅。当时神宗仅仅九岁。
明神宗一切委诸张居正,张居正也以天下为己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严厉整肃吏治,主要推行了加重朝廷主权、考核官吏职责,严格奖励和惩罚、统一朝廷号令等措施。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是张居正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生机。
张居正是一个性格复杂多面的人物,他城府极深,性格坚毅,不怒自威,既有豪气又有傲气,还间杂流气。低贱的出身,官场的纷争,强手对峙中的角逐,种种不利因素,都能成为他积蓄力量、提高权力和威望的台阶,这是他性格中的主导面。然而他也有蛮横、短视、气馁的时候,这深藏在内心深处的负面因素,限制了改革事业的深化,也预设了他身后一败涂地的陷阱。
张居正死后,反对派很快发起了攻击,张居正的改革成果被破坏。明朝从此一蹶不振,陷入了衰败没落、无可救药的深渊。
张居正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他从寒微草根成为救世宰相,一生有很多值得总结借鉴的地方。但他的大起大落也很值得人们深思。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交友、如何为官?希望本书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第一章 神童少年
张白圭五岁入学,十岁就能苣熟读经书,在荆州已小有名气,十二岁郎投
考秀才。当时的监考官——知府挛士翱在监考的前夜做了一个梦,梦见天帝
要他把一个玉印奖给一个孩童。第二二天他监考时,一见张白圭便怦然心动
认定这就是梦中所寻之人,于是对他格外青睐。但李士翱认为这“白圭”之
名不够雅训,便为其更名“居正”,取“居”官需遵循“正”道之意
平民之家
李士翱的梦
巡抚的赏识
结怨辽王府
第二章 内阁风雨
虽然他颂扬严嵩,但纯粹是官场上的应酬。作为一个志向远大、雄心勃
勃的年轻人,张居正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鉴于张居正的是非观念,严嵩
并没有重用张居正,也使得他与严嵩政治集团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很长时
间,张居正并无多大作为,一直在冷眼观察,积营力量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严嵩在各种势力的攻击下终于倒台了
徐阶成为内阁首辅。此时的张居正倍感欣慰,因为他知道徐阶当政,就代表
自己的出头之日就要来了
初涉政坛
嘉靖与严嵩
韬光养晦
重返政坛
严嵩倒台
跻身内阁
第三章 苦心经营
张居正开始掌权,正是隆庆初年,此时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北方边境
线上,对付那不时入侵的蒙古骑兵
他把谭纶、戚继光从抗倭战场上调到北方。谭纶是一位实干家,他就任
蓟辽总督以后,有些担心:我要到前线打敌人了,后方会不会有人拆我的台
呀?张居正表示全力支持他。谭纶建议,授予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
定三镇练兵事”的职权,相当于集团军怠司令。他又请求速调三干浙江兵来
蓟辽救火,等他自己的三万军队练成之后,再把他们调回去。这些要求,张
居正都一一满足
洞察时弊
加强边防
高拱复起
打击报复
双峰并峙
一决雌雄
……
第四章 万历首辅
第五章 用人方略
第六章 复杂性格
第七章 大起大落
《彪炳千秋:张居正/治国良臣系列》:
“庚戌之变”时,张居正正在北京,他目睹政治的黑暗和严嵩的误国卖友等行为,深感权奸当国,自己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于是,在风高浪急的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张居正选择了急流勇退,决定窥测时机,应运而进,适时而退,不勉为其难。他借口请假养病,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休假三年。
告病请假还乡,这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更是一个无奈的决定。当时,张居正自述这是“以病谢归”,其实他虽体弱多病,但从现有史料中并没有什么大病亟须回乡养病和治疗的记载。所以说,“以病谢归”可能只是一种托词。
在即将离开时,张居正给自己的恩师徐阶写了一封信函,其中流露出自己归隐的真正动机。信中这样写道:荣进之路,险于榛棘,恶直丑正,实繁有徒。意思是他厌倦官场的布满荆棘、黑白不分,但对时局还抱有希望,因为在他看来,还有“身重于泰山,言信于蓍龟”的徐阶在朝廷中,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带头扫除阴霾。在这封信中,张居正陈述自己对严嵩的不满,他愤慨于时局的败坏,痛恨嫉害正直忠良之臣的奸人,高度称颂徐阶在仕林中的威望,盼望他担起天下之重任。但又认为徐阶的顾忌太多:“相公内抱不群,外欲浑迹,将以俟时,不亦难乎?”“盍若披腹心,见情愫,伸独断之明计,捐流俗之顾虑,慨然一决其平生。”劝他不如以真情行事,起而抗争,不要像嘉靖初年的礼部尚书欧阳德那样抓住对方把柄而又操刀不割,错过时机,壮志未酬就已陨落,留下终身的遗憾。这封信主要表达了张居正自己因为对官场已经心灰意冷,因此萌生不如归去、悠游田园的想法。虽然如此,但他仍然殷殷期盼徐阶有朝一日能改变局面,因而许诺徐阶“假令相公兴周、召之业”“知己之恩,每怀国士之报”。
除了官场上的失意,情感上张居正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在他二十八岁的盛年之时,与他相濡以沫的爱妻顾氏溘然逝世,令他陷入无限的悲凉中。一年后,他偶读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伤内诗》,不禁百感丛生,写下:“悲哉难具陈,泪下如迸澜。”续弦后,新婚宴尔的张居正也没有忘却亡妻之痛,在《朱凤吟》一诗中,表现了他刻骨铭心的思念:“朱凤失其群,十年不得双。早栖汉宫树,独啄瑶草芳……穷览周八极,遨游仰三光。仙游诚足娱,故雌安可忘。”从这些深情眷恋的诗中,可以看出顾氏的去世对张居正感情上的重创。这是他一生中情绪最低落的时期。
回乡之初,张居正寻得风光甚佳的湖畔修建了一间茅屋,终日闭门不出。他时而读书吟诗,时而怡静养神,经过一番调养,神气日渐清壮。待身体恢复后,他就忙于攻读经史子集,博览群书。张居正这样修身养性,闭门读书大约有三年之久。
毕竟是没有公务之劳的休假,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也使他流连忘返,向往世外桃源,留下不少韵味深长的诗篇。但众多的诗作表现出他复杂的感情,时而悠闲,时而彷徨,又时而奋起。可见他虽远离朝野,但仍不忘国事,心系朝政。身在山林,却心在朝廷,与山石林泉相伴,虽可怡情悦志,但这不是他的初衷,操心国事才是他的真实想法。其中,值得玩味的是《山居》:“林深车马不闻喧,寒雨潇潇独掩门。秋草欲迷元亮径,清溪长绕仲长园。苍松偃仰云团盖,白鸟翻飞雪满村。莫漫逢人语幽胜,恐惊樵客问桃源。”诗中的心境与他的心境何其相似,纵有终焉之意、烟霞之想,又怎能就此沉沦?
在《谒晦翁南轩祠示诸同志》中,张居正借游览衡山,祭拜朱熹和张南轩的二贤祠之机,终于道出“欲骋万里途,中道安可留”的心声,并以“示诸同志”告之以世人,表示他再度出山的决心。在张居正高卧山林之时,北方俺答大举侵犯宣府、大同要塞,威逼京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