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依靠什么发展?效益。效益从哪里来?管理。提升奶牛单产水平、提高鲜奶质量、降低饲养成本、转换经营模式等等,都离不开管理。
本书中既有对牧场管理理念与方法的阐述,也参阅了国内众多专家在牧场管理工具和标准方面的一些做法,并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牧场运营模式,始终遵循“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头上一把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原则,从牧场的管理标准、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做了深刻的剖析和指引。
目前,通过这一系列的标准、制度、规程的完善和执行到位,笔者所运营的牧场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不断有同行前来交流、学习。这些做法对于国内牧场,特别是中小型牧场的规范管理,一定能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黄剑黎,MBA工商管理硕士、资深人力资源专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企业培训师、作家,皇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畜牧总经理。
黄剑黎迄今已在《人民论坛》杂志、《管理观察》杂志、《人力资源管理》杂志、《人力资源》杂志、《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杂志、《出版广角》杂志、《人事天地》杂志、《人才大师》杂志、《中国奶牛》杂志、《中国乳业》杂志、《奶牛》杂志、《乳业时报》等国内核心、优秀期刊发表经营管理论文100余篇,黄剑黎的管理理念,颠覆传统管理模式,直击现代管理精髓,广西电视台、当代生活报、南国今报、人力资源报等媒体曾进行专题报道。
第一节十面埋伏下,中国奶牛养殖如何闯过鬼门关
时下,在各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及与奶牛养殖有关的微信群、朋友圈里,大家都在讨论,中国牛奶的春天在哪里?中国奶牛养殖的出路在哪里?似乎大家都被目前的困难所笼罩,悲伤的情绪溢于言表,风声鹤唳之势如同雾霾在北方的上空弥漫。
面对牛奶价格一路下滑,奶源收购条件一路飙升的状况,原来高唱凯歌的小牧场似乎哀声一片,就连规模牧场也尝到举步维艰的个中滋味。中国奶牛的养殖真的到了穷途末路还是预示着黎明前的黑暗?是洋奶粉冲击大陆市场背后引发的困境还是奶牛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
我不这么看。中国奶牛养殖想在当前的窘境下杀出一条血路,就必须有水滴石穿的坚持和脱胎换骨的蜕变。破茧成蝶抑或坐以待毙,除了心态还有智慧,既要有视野,还要有格局。
一、无序扩张是诱因。
我们必须要清晰意识到,国内在土地资源先天不足、饲料资源单一贫乏、运输成本逐年高昂、管理经验较为欠缺、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牛奶信誉一路下滑等的条件下,从事奶牛养殖行业,确实需要魄力和坚韧的精神。奶牛养殖业相对欧美国家而言,我们更是在从事一项为提升国民身体整体素质的工程,而不是短期的投机行业,因此、奶牛养殖需要从养殖目的性、盈利性、风险性、持久性等方面做好修炼。
盲目投资扩展,动辄几千头、几万头的大规模牧场,在前几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似乎牧场规模不大就没有实力,养奶牛必然赚钱的理念在作祟。结果呢,饲料采购成本、饲料运输成本、土地租赁成本、财务管理成本、生物资产折旧、设施设备折旧、牛舍建筑折旧成本高昂,环境保护监测无法过关,牧场压力不堪重负,周边居民怨声载道。
二、基础不牢是根源。
饲料配方的科学性、饲料营养的合理性、饲养过程的规范化、奶牛繁殖的护理、奶牛疾病的防控、挤奶的规范流程、围产期牛与产后牛的护理、犊牛与育成牛的培养、TMR的管理、奶厅的管理等,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的解决对策,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在洋奶粉还没有大规模进军国内市场初期,很少有牧场去关注饲料投入与产出的因果、产奶量与利润的平衡、显性利润与隐性成本的关系、进口饲料与本土资源的结合、经营管理人才的稳定与流失、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的结合、自然条件带来的应激与病症、奶源的卫生质量等问题。如今,在洋奶粉低价登陆国内市场后,真正感受到“狼来了”。
上述问题所暴露出来的短板,开始考验养牛人的综合能力与承受能力。不少盲目投资的牧场,在各类问题堆积如山后,无法解决所带来的后果,令人唏嘘不已,抗风险、抗压力的能力暴露无遗。
三、市场变化是趋势。
“三鹿”奶粉事件所带来的不仅是国人身体上的创伤,更是是情殇。近年来,前赴后继的牛奶质量事件把国人对国内奶粉和液态奶的信任度降低极点。WTO的规则无法阻止国外的奶粉和液态奶乘势而入,攻城略地。国外产品的低价格和高品质让国内奶粉和液态奶生产商无法与其博弈,造成国内奶粉和液态奶市场空间被快速蚕食和挤压。国内乳企失去竞争力,反过来因减少生产而波及上游奶农,倒奶和杀牛事件自然不可避免。
纯粹把责任归于乳企,不客观。有的牧场不注重奶源品质、不懂经营管理,造成成本居高不下,提供的液态奶品质较低而价格高于国外液态奶。奶量收购数量被限制、奶源质量被要求更高,也是乳企必然要面临的抉择,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四、再造信念是必然。
当前牧场所面对的问题,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去梳理奶牛养殖的必须跨过的几道门槛:如何走出一条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联动的产业化路子?如何通过节能降耗控制成本?奶源质量如何提升竞争力?如何解除国人对国内奶粉和液态奶的信任危机?摆在面前的几道坎,绕不过去就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对策和应对挑战。
从奶牛养殖的战略层面要清晰意识到,投资牧场的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因此专家们提出的种养结合、产业联动是一条科学的、合理的、客观的新策略,纯粹为养牛而养牛的模式必将成为历史。通过构建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培养机制、责任机制、运行机制、评估机制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每一位员工参与到经营管理中来,吹响严格控制成本的集结号。靠粗放管理,单一靠产奶量来拉动利润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通过提升牧场内部精细化管理,降低损耗,降低各项运营成本,提高奶牛的品质和使用寿命;摒弃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淘汰率来盲目增产的观念;政府加大对还原奶的管控;乳企提升牛奶的品质并以合理的价格销售;奶农不断通过饲料本土化的改造;饲料和设备供应商挤出水分降低利润……
洋奶粉、洋液态奶价格走低这一趋势,或许还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抢滩国内销售市场的力度也会更加强烈。乳企怎么办?国内乳业大鳄早已闻风而动,自建牧场,实现“种养+销”整个产业链的无缝连接,产品差异化经营已是不二选择。奶农怎么办?政府出面宣传巴氏奶的益处,乳企和奶农达成利益共同体,牧场和供应商抱团取暖共渡难关。多方面着手营造共同的价值观趋向,国内的乳企、牧场才能拧成一股绳,形成一种合力,达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识。如真能做到这一步,奶农何愁没有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