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是父母一相情愿和刻意追求所能奏效的,并不是“圈养”起来孩子就会乖乖地按照父母所设想的轨迹运行。《自由教育的72个法则》介绍了如何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适当放手,给孩子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的方式方法,对家长教育有一定现实意义。
“放养”你的孩子,让他在自由自在的氛围中成长。快乐自由不是无代价的,“放养”不是无规则的。
自由的教育首先源于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不要用爱的名义去束缚孩子,而要用爱的力量去解放孩子。
《自由教育的72个法则》分为十个部分,让读者能轻松教育孩子,也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很久以前,敏锐的思想家就认识到,家庭是国民性格的摇篮。孩子在家庭中日渐形成的品德、习惯、生活准则、待人接物的方式等,将对他的一生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子女的重要性,但在疼爱与管束之间却难以寻求到一种平衡。孩子经常在父母严厉的、压制性的管教与放任自流的纵容之间摆来摆去,要寻找“中间地带”实非易事。说得直白一点,如若把孩子比作一个有待驯养的动物的话,父母便是一些不同类型的驯养员,驯养的方式无非是“圈养”和“放养”。
在今天很多家庭中存在着严重的危险,不是父母对孩子爱不够,而是爱太多。一些父母用爱的名义将孩子给毁了,一些父母将自己所有的希望、梦想、期待和抱负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对下一代的过分保护,父母恨不得把自己的小宝贝牢牢地绑在自己身边,并设定界限,圈出一块所谓“安全地带”,将金山银山都送到孩子手中。
柏拉图说过:“对一个孩子最残酷的待遇,莫过于让他‘心想事成’。”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是父母一厢情愿和刻意追求所能奏效的,并不是“圈养”起来孩子就会乖乖地按照父母所设想的轨迹运行。也不是父母给的关爱越多,孩子的出息就越大。父母过高的期望,过严的管束,过多的呵护,不仅无助于孩子的成长,还会逐渐吞噬孩子的生存能力。
众所周知,不管是两只脚的禽,还是四只脚的兽放养的都比圈养的好吃,有味道。这个法则放在教育孩子方面,一样适应。父母应该学会适当“放养”孩子,因为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不能当做父母的私有物来管理。
一些父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他们觉得孩子太软弱、太幼小,根本无法对付生活中的现实。他们总是对孩子不放心:读书不放心,谈恋爱不放心,结婚不放心,生小孩不放心……他们成天围着孩子转,孩子就是中心,孩子就是一切,含在口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掉了。对孩子不可谓不呵护,呵护孩子不可谓不周到,小到吃喝拉撒睡,大到读书就业,巴不得都替孩子做了。如若孩子不是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就会朝朝暮暮催疲老,岁岁年年难安心。但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的怀抱,这样的保护什么时候是个头?早放也是放,不得不放也是放,不给孩子放手的机会,他永远也学不会在这个世界上独自生存的本领。父母出于“爱孩子”或者担心孩子受到伤害,而推迟孩子感知世界、开发智力、发展自我的时间进程,孩子一开始便悲惨地输在起跑线上。
所谓“放养”,就是让动物离开人类的控制,脱离家庭养护、圈养,回归到大自然中,让这些动物回归更本真的生存状态。而放养教育,就是尽量让孩子能更接近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能更多地得到感性及理性的练习及指导。这里的放养是相对于圈养而言的。圈养管理,不但累了父母,使他们没有一点喘息机会和自我空间,圈养同样累了孩子。圈养的空间有限,孩子伸伸胳膊踢踢腿都缺乏余地;圈养只能看到四角天空,而不能看到辽阔疆域和大干世界;圈养也圈住了孩子敢打敢冲的冲劲和勇于承担独当一面的优秀品质。
其实孩子就需要“放养”,不要将他们局限在“圈”里。课堂以外的广阔生活和社会能锻炼他们的人格意志和化解危机的能力,即使困难来临,他们也会更善于开动脑筋积极解决困难而不是扑到父母怀中寻求援助。
有很多的报道指出:日本的青少年在假期都会走上社会,在饭店、宾馆、游泳馆干一些让中国学生看起来很卑微很累的苦力活,或者打钟点工。为了找工作,学生之间还会发生激烈竞争。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青少年也是这样。这种“海阔凭鱼跃”,任孩子自己跌打滚爬的“放养”对孩子而言,是比知识提升和强化更重要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养成,是值得国内很多父母深思和学习的。
当然,“放养”不是放任。我们赞同大胆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去探索世界,但不等于不给孩子任何规则作为参照物。没有参照物,孩子就永远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超越自己。就好像放风筝,孩子飞得再远,线头还在父母手里。而这根羁绊,便是父母的爱。
“放养”孩子,从另一层面来说,也是父母自身的解放。孩子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管的。看守孩子并不是一件省心的事,与其如此,不如让孩子自由地生活,并为孩子建立参照物。孩子最开始的参照物就是父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做好了,子女自然会向父母学习,向父母看齐。“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父母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教子女怎么做,还不如自己努力做好,做好表率。父母也必须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子女是子女,自己是自己;父母有义务为子女的追求努力创造一些必需的条件,但别事事为子女处理;父母有义务为子女指明选择的方向,但别轻易替子女做决定;父母有义务为子女引见一个很好的师傅,但别想替子女修完成长的学分。
“放养”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适当放手,给孩子成长的自由空间,让他细细地观察一切事物,慢慢尝试该做的事情,然后自己决定去做什么、如何去做,并允许孩子做错事或不成功,以便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孩子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脆弱,父母要相信,别的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自己的孩子也一样可以做到,也许还可以做得更好。请父母给孩子一个放手去搏的环境,他会变得更有胆识,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随时随地自信而干脆地告诉孩子,你办事我放心!
第一章 “放养有理”:培养孩子的八种能力
法则1 给孩子一个方向,让他(她)自己去寻爱
法则2 给孩子一些技能,让他(她)在社会上立足
法则3 给孩子一些挫折,让他(她)自己去解决
法则4 给孩子一些信心,让他(她)去雕刻自我
法则5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她)自己去尝试
法则6 给孩子一些方法,让他(她)自己去竞争
法则7 给孩子一些忠告,让他(她)自己快乐成长
法则8 给孩子一些自由,让他(她)自己去创造
第二章 情感教育:“放养”的孩子早知大爱
法则9 学习对生命的敬畏
法则10 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法则11 “死亡教育”:对生命的珍重从还原真相开始
法则12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法则13 宽容是一种艺术
法则14 给孩了真正的爱
法则15 乐观是点亮牛活的灯
法则16 用热情拥抱世界
第三章 生存哲学:给孩子模爬滚打的空间
法则17 自立者刚,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
法则18 父母不能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法则19 让孩子的“免疫系统”多见世面
法则20 做自己的事,花自己的钱
法则21 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
法则22 让孩了“自食其果”
法则23 摸爬滚打也讲方法
法则24 让孩子通过自卫赢得自尊
第四章 意志品质: “放”则无畏,迎难而上
法则25 积极主动直面困境
法则26 自信心能收获奇迹
法则27 试错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法则28 有些冈难其实是纸老虎
法则29 让孩子拥有坚定的奋斗目标
法则30 让孩子远离“蛋壳心理”
法则31 改变孩子的依赖心理
第五章 自我管理:张弛有度,做自己的主人
法则32 让孩子学会安排和计划
法则33 不要让孩子被负面情绪纠缠
法则34 不要让孩子沉浸在物质享受中
法则35 每个人只有24个小时
法则36 与他人对抗不是个性
法则37 把孩子培养成千里马一
第六章 社会准则:一位合格“社会人”的功课
法则38 不要挑战法律的底线
法则39 尊重每一个人
法则40 每个人的肩上都挑着责任
法则41 学会关心周围的人
法则42 忠于心中的原则
法则43 人要学着主动适应环境
第七章 智力培养:顺其自然,让孩子爱学习
法则44 别把分数当成孩子的“命”
法则45 不辅导孩子做作业
法则46 让孩子学会给自己立规矩
法则47 不要盲目报兴趣班
法则48 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绩
法则49 教育孩子学习要讲究方法
法则50 让孩子觉得学习是快乐的事
第八章 生理教育:爱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法则51 告诉孩子,你也曾青春似他
法则52 别把孩子早恋太当回事
法则53 引导孩子理性追星
法则54 不要用身体做实验
法则55 健康成长是第一要务
法则56 女孩要学会保护自己
法则57 爱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第九章 赏识教育:创造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法则58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法则59 给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法则60 别阻碍他探索世界
法则61 让孩子勤于动脑解决问题
法则62 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
法则63 保留孩子的发言权
法则64 行万里路,走出自己的活法
第十章 放养规则:孩子不能践踏的“雷区”
法则65 安全规则须牢记
法则66 绝不允许“偷针”的行为
法则67 当孩子的撒谎成为种惯性
法则68 让孩子别为自己的过失找理由
法则69 别把孩子当“糖”和“玻璃”
法则70 欲望何其多,怎能全满足
法则71 坐享其成是一种耻辱
法则72 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
《自由教育的72个法则》:
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便有很多的父母给孩子安排许多的事,给孩子铺前进的砖,垫发展的瓦,编交际的网。父母把触角延伸到孩子生活的每个角落,力求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让孩子在社会上站得更稳、立得更高。可很多父母却忘记了,就算你把饭送到了孩子嘴里,也还是要他自己嚼、自己咽。
做父母的总想着让孩子快点长大成人,快点熟知社会诸多准则,快点练习社会诸多操作手则,快点迈向成功。如果父母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父母会怎么做?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发呆就不可忍受,他们从不会去担心孩子是否在烦恼什么问题。一些父母很不愿意看见自己的孩子待着没事干的样子(即使只是短暂的发呆),父母总是认为孩子一定要在做些什么,无论是画画、看书,还是写作业,孩子总应该去做其中某一件事,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成长,才会离成功更近一点。
这些父母恰恰不明白,要给孩子一些自由,给孩子一些空间,孩子才会在自由的空问里更清楚明白自己应该去做什么,不应该去做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自己考虑的问题越来越多,孩子需要自己进行思考,并塑造自己。只有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的空问,孩子才能拥有更大的创造性,才能在社会上表现得更出色。
玲玲今年15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她一直羡慕23岁的大表姐有一个特帅的男朋友,每天用自行车驮着表姐去上学。尽管妈妈在家里三令五申,不能早恋,学校老师也说过早恋的诸多坏处,可玲玲还是和一个大她5岁的男孩子交往了。心思细腻的玲玲开始写初恋日志。玲玲的心思怎么瞒得住妈妈呢?妈妈在第一时间发现了玲玲的不对劲,首先是玲玲周末去图书馆的时间多了,再就是玲玲现在都不喜欢妈妈顺道和她一起回家,总是找借口让妈妈先走一步。妈妈还在买菜的时候,看见了玲玲和一个男孩子在一起。
回到家后,妈妈和爸爸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商量如何处理玲玲的早恋事情。妈妈主张快刀斩乱麻,立即掐断,理由是,玲玲还小,怕玲玲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而爸爸则认为应该给玲玲一个空间,自己处理这件事。爸爸跟玲玲的妈妈说:我比你更害怕玲玲受到伤害,但人生中的很多课程需要玲玲自己去实践,我们帮不了什么忙,甚至会越帮越忙。这样,我们留意玲玲的每一个小细节,尽量让玲玲不受伤害,静观其变。在玲玲爸爸的劝说下,妈妈勉强答应了。
刚开始,玲玲开心得像坠入了蜜罐里,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爸爸却让妈妈稍安勿躁。过了一段时间,玲玲的情绪开始陷入低沉。妈妈一看就知道玲玲在情感上遭遇了挫折。果不其然,一天,玲玲打完电话后,从房间里传来低低的哭泣声。妈妈见状马上抓住机会,和玲玲进行了一场母女之间才有的悄悄话。妈妈告诉玲玲:“妈妈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小恋人,从小青梅竹马,并且许下诺言,要一辈子在一起。可是,在19岁那年,男孩考上了省外的一所重点大学,妈妈因为成绩考得不是很理想而留在了省内。两地分隔的感情,很快被距离拉开了,而且渐渐变淡了。后来,妈妈在大学里遇到你爸爸,再后来,就有了你……”
自从那晚母女俩的知心谈话后,玲玲的生活状态渐渐和以前一样了。玲玲在她的初恋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话:早恋的花很美,可是含有太多的毒素。让我再长高一点,再成熟一点,然后,再去采摘那朵叫做爱情的花。
社会有太多的准则,孩子无法一一把握,可是一旦孩子缺少了这些准则,也就没有了衡量对与错的尺度。如果孩子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那么,就很容易做错事,甚至陷入歧途。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时时刻刻都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等准则的约束,很多准则父母也无法言传身教。这个时候,只有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才能让孩子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把握尺度,做到最出色的自己。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人生,就给他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给他一个很少有人干涉,可以自己思考、享受、创造的空间。像玲玲的妈妈和爸爸一样,让玲玲在自己的梦幻小屋里,为自己的初恋悄悄的幸福甜蜜,为自己的失恋默默地难过悲伤。没有狂风和暴雨哪能见到七色的彩虹,只有等孩子在自己的梦幻世界里睡着又苏醒过来,他才明白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与他所想的不一样,想象和现实有一定的差距。
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一个自己的空间,让他(她)自己去试炼,这样才能够给他(她)真正想要的生活,这样他(她)才能有一个完整的人生,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