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将帅·十大大将 黄克诚大将》:
苦读书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幼小的黄克诚,在艰难困苦中度过了8个春秋。9岁那年,他的父亲和叔叔们在一起商量,感到黄家世世代代在贫困的山里头扑腾着,没有一个读书人,处处受人欺负,不如省吃俭用,攒点积蓄供养一个孩子上学。一番议论之后,父辈们议定从祭田里每家抽一担谷子作为学费,送聪明忠厚的黄克诚去上学。
在送黄克诚入私塾的头一天晚上,父亲把黄克诚叫到床前,抚摸着他的头,深情地说:“孩子,我和你叔叔们商量送你去上私塾,你要用心去学啊,多长些学问,免得什么事都求人。”黄克诚望着父亲过早衰老的面孔,不停地点着头,决心不辜负父辈们的希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克诚考入了永兴县县立高等小学。他学习刻苦,每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可以得到几块钱的奖学金。有时还利用课余时间,找点抄抄写写的差事,一年也能挣得几块钱。这样,既补贴了部分学习费用,同时也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加了不少社会知识。
黄克诚从小懂事,知道家里的日子不好过,只要放下书本,就总是手脚不闲地帮家里干活。下青村西面几十里有个马田墟,那里出木炭。下青村东面几十里有个黄婆垅,那里有金矿。到了冬天,地里没了什么活,黄克诚就挑上一副担子上马田墟挑木炭,到黄婆垅卖给矿工取暖,赚几个脚钱。几十里加几十里,一筐炭加一筐炭,可不是轻活。但是,为了挣几个钱吃饭,挣几个钱念书,他咬牙也得干。
黄克诚挑着一担炭走回下青村时,月亮已经挂上了树梢,他的肚子也咕咕地吵开了。他得在家里歇一宿,明天再上黄婆垅。
家门口,体态瘦削的母亲正倚在门框上,望眼欲穿。见到儿子回来了,她忙迎上前,用力接下儿子的担子,放在地上,拍打着儿子身上的灰尘,心疼地说:“顶着星星出去的,戴着月亮回来,怎么得了。”她又掂了掂担子的分量,嗔怪道:“叫你不要挑这么多,总是不听。”
黄克诚笑笑:“妈,叫你等急了吧!”
母亲往屋里推他:“快进屋吃饭去吧!保险饿得前心贴后背了。”
母子俩说着话,走进屋去。
屋里,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在风里忽闪着火苗,破旧的方桌上,有一盘咸菜,还有一个粗瓷碗,上面还盖了一个盘子。母亲揭开盘子,碗里盛着满满的粥,还冒着热气。
黄克诚看看粥,又看看母亲,疑惑地说:“妈,你吃过了?”
母亲连忙说:“我当然吃过了,吃过了。你赶了这么多路,也没点干的吃,真是作孽呀!”
黄克诚看着母亲苍白的脸,推开饭碗站起来:“妈,我上三叔家去,这碗粥,你喝了吧!”他走出门去。
母亲在后面叫:“这么晚了,你三叔还用你烧火?”儿子头也不回:“三叔的铺子关门晚,他准没吃饭呢!”
黄克诚的三叔叫黄清正,也在本村住,家里日子好过些,还开了个小铺子,卖个针头线脑、油盐酱醋。黄克诚常常到三叔家,一面帮助三叔烧火,一面借火光看书,然后再吃上一顿饱饭。这也是饿肚子饿出来的窍门。这窍门可帮了大忙,不然的话,又要干活,又要念书,再吃不饱饭,就是铁打的人也支撑不了几天。好在三叔是至亲骨肉,看到侄子如此勤奋好学,又聪明伶俐,他也是从心里喜欢。
二儿子的刻苦感动了父亲,他想,家里再穷再苦,也要让儿子把书念下去。他有自己的想法,严格地讲,这想法也不能算是他自己的了,因为湖南农村许多户都是这样做的,就是不管家境如何,家里总要有个念书人,不然会受欺负的。黄清业决心让老大时玑、老三时琪都停学干活,全家保“重点”,这个重点就是黄克诚。他想让黄克诚多念书,上衡阳,进省城,好好为黄家门上添点风光。有了父亲和全家的支持,黄克诚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