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公共经济学》第一版的修订与扩充版,从原版的16章扩展为20章,从4篇扩展为5篇,内容和体系都有较大的变化和改进,但原版的基本框架予以保留。主要的修订和扩充是将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界定为四个相互关联的理论版块:国家与政府的经济理论(第二篇)、市场经济理论(第三篇)、公共财政理论(第四篇)、经济政策与规制(第五篇)。与原版不同,本版未将市场经济理论融入国家与政府的经济理论中去,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对待。这四个理论分支加上作为一篇的“公共经济学基础”,使得本书的框架和体系比多数同类教材都更为完整,读者可从中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内容。
王雍君,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多年从事公共财政理论、管理与政策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公共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方面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要著作:《税制优化原理》(1995)、《政府间财政关系经济学》(1998)、《中国公共支出实证分析》(2000)、《公共预算管理》(2002)、《政府预算会计改革问题研究》(2005)、《财政国库改革与政府现金管理》(2006)、《政府施政与预算改革》(2006)、《公共财政学》(2007)、《公共预算管理》(2010)、《中国公共预算改革:从年度到中期基础》(2011)。兼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财政学会所属外国财政学会理事、北京市财政学会理事、北京财经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等。自2008年起人选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2013年获聘“国家审计署特约审计员”和“国家审计指南专家委员会委员”,同年被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聘为“全国MPA培养院校公共经济学师资培训班”授课专家。
第一篇 公共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 经济中的公共部门
第一节 混合经济
一 、定义公共部门
二 、与公司相观照
三 、公私部门的相互作用
四 、计量公共部门的规模
第二节 公共部门的经济角色
一 、管理公共资源
案例1-1:城市交通拥堵与公共设施过度使用
二 、稳定宏观经济
三 、矫正配置失灵
四 、财富再分配
第三节 公共部门改革
一 、公民中心、市场基础与绩效导向
二 、提升公共部门与政策质量
三 、培育民间部门与公私伙伴关系
四 、促进正和游戏
案例1-2:外来生物入侵
提要与复习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发展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
一 、国家与政府的经济理论
二 、市场经济理论
三 、经济政策理论
第二节 公共经济学的相关学科
一 、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边界
二 、微观经济学与边际分析
案例2-1:水资源定价不当的后果
三 、宏观经济学与总量分析
四 、产权与制度理论
五 、博弈论
第三节 公共经济学的流派与发展脉络
一 、斯密的国家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
二 、功能财政和周期平衡理论
三 、公共选择理论
四 、公共经济学发展脉络
提要与复习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公共经济学的基础假设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公共经济学的基础假设
一 、理性经济人假设
二 、资源稀缺性假设
三 、人类中心主义假设
第二篇 国家与政府的经济理论
第四章 国家的起源与作用
第一节 国家的特征与经济性质
一、国家的含义与特征
二、国家的经济性质
三、课税权的正当性
第二节 解释国家起源
一、暴力论
二、社会契约论
三、新古典理论
第三节 国家存在的经济合理性
一、全球视角中的国家存在
二、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
第四节 国家的作用与变迁
一、集体理性主义与个人主义视角
二、国家的贫富
案例4-1:日本、瑞士和美国为何富裕7
三、国家变迁的理论
四、产权制度的变迁
提要与复习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政府的经济职能
第一节 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
一、对市场失灵的反应
二、非市场失灵的理由
三、不当的经济干预
案例5-1:出口配额
案例5-2:法定长假
第二节 政府职能的三分法
一、配置职能:外部性的例子
二、稳定职能
三、分配职能
四、贫困与不平等
第三节 政府干预经济的基本原则
一、谨慎原则
二、比较优势原则
三、成本一效益分析原则
四、支持市场机能原则
提要与复习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地方政府的经济作用
第一节 地方政府存在的经济学理由
一、国家治理的必要条件
二、提供地方公共品
三、受益原则和规模经济
四、竞争的理由
五、经济干预的理由
……
第三篇 市场经济理论
第八章 市场有效及其条件
第九章 市场失灵的微观与宏观层面
第十章 市场失灵的后果与矫正
第四篇 公共财政理论
第十一章 公共品与公共选择
第十二章 税收原理
第十三章 公共收费
第十四章 公共支出
第十五章 公共债务
第十六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第五篇 经济政策理论
第十七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
第十八章 财政、货币与汇率政策
第十九章 政府规制
第二十章 经济发展、平等与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
《公共经济学(第2版)》:
一、公民中心、市场基础与绩效导向
在混合经济中,公共部门的质量可以最优地通过三个评价标准进行测试:以公民为中心,以市场为基础,以绩效为导向。三者也是评价公共政策质量的基本标准。
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聚焦GDP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公民中心的理念相冲突。证据表明,公民的生活水准并非主要取决于CDP(人均或增长率),而是主要取决于可人均支配收入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尤指社会安全网)的可获性,以及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GDP为核心的传统考核指标需要被修正,国民幸福指数很可能是公共政策的更好导向。
公民中心的理念也要求重新思考经济政策的基本问题:经济政策是一个有开头和结尾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有条理的过程吗?有最终的目标吗?抑或只是一个对不断出现的挑战做出技巧性回应的过程?假如有最终目标,这些目标应是特定的(如促进增长、就业和物价稳定)还是宽泛的(为所有公民创造平等的经济机遇)?
公民中心的理念也要求安顿好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次序。公共部门有两个服务公民的基本途径:管理公共资源和矫正市场失灵。前者旨在保障公共部门以合理的成本交付服务的激励,后者旨在优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广泛的中产阶级,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民主治理框架。政治改革非常重要,但它既不能取代也不宜优先于经济改革。邓小平领导的向“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过渡取得的成功,戈尔巴乔夫新政在苏联领导的过渡进程的失败,既表现了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顺序安排的重要性,也表明了“以市场为基础”的治理模式的特殊重要性。
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部门改革要点如下:①致力推动市场友好型经济政策,即那些旨在促进而非替代或扭曲市场机能的政策,以培育蓬勃发展的民间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支柱,保障市场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减少那些只是对市场失灵做出次要修订的经济政策。②在将人们“赶向市场”的同时,确保所有人都有同等机会获得最低标准的核心服务,特别是社会安全网(政府保障与救助)。③减少那些对市场机能具有潜在损害的政策,尤其是过度的所有权控制(国进民退)和行政规制,证据表明这类政策工具的代价很高而效果不彰。④在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取代旧体制的过程中,保持强有力的政治领导至关紧要。
“以绩效为导向”要求公共部门致力达成合意的治理成果。治理涵盖多个维度:经济、政治(稳定与廉洁)、社会(偏见与歧视)、人口(预期人均寿命)和环境。每个维度都应有量化的绩效评价指标,用以检验和评价公共部门的成败得失。如果不能识别成功,我们便不能奖赏和激励那些引向成功的行为;如果不能识别失败,我们便不能惩罚导致失败的行为,从而可能重蹈覆辙。公共经济学需要开发更好的工具和方法,帮助识别和评估公共部门的绩效,最终帮助其改进绩效。
二、提升公共部门与政策质量
公共部门的质量可定义为政府以最有效的方式追求其目标的特征。一般地讲,高质量的公共部门应满足以下标准:以对市场最低程度的扭曲,以对纳税人最低的税收负担,以最少数量的公务人员,以最低的公共资源的耗费,也就是总体上以对市场最少的抑制,来达成公共政策目标。这样的公共部门所控制的资源应被用于可取得最大社会回报的方面,特别是关注财产权利的保护和合同的履行以保证经济有效运行。此外,高质量的公共部门需要一个有效的税收系统和公共支出管理系统。①
公共部门质量与经济政策质量不是一回事。即便一个高质量的公共部门也不能保证一贯的好的经济政策,因为它不能阻止政策制定者偶尔制定差的政策。一个国家可能有一个诚实的官僚机构和有能力的政治领导,但也照样可能有着非常无效率的政策和机构。相对于公共部门与机构而言,政治和程序规则更可能影响政策。尽管如此,公共部门的质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一个高质量的公共部门更有可能执行好的政策,一个低质量的公共部门倾向于执行差的政策。在服务公众这一最基本的目标上,许多公共部门没有提升质量。
公共部门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发挥作用。广义的公共政策是指公共部门的权威性作为或者不作为。②涵盖法律、政治、社会和经济领域。这个定义突出了公共政策的两个要点:①权威性,这意味着公共政策不同于政策建议和政策辩论,它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强制性。②“作为”或“不作为”,也就是政府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不作为”也属于公共政策范畴。举例来说,政府决定不发展核武器,或者决定不提高对农产品的补贴标准,或者决定不变动税率,并不表明政府没有采纳或实施一项公共政策,而是表明政府在实施一项“不作为”的公共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