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韵(教师用书 初级)》是中华韵初级教师参考用书,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主要介绍了中华韵的创编理念;第二部分为中华韵中级的学习内容,共8个单元,每单元均按课时分配教学任务,每课时包括具体的动作说明、动作要领、气的运用、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教师按照本教参的教学思路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方便教师更好地理解领会本单元教学内容和养生保健作用,每单元后有知识链接、理论延伸、背景音乐简介;第三部分后记是中华韵创始人王明中先生艺术人生的介绍。 为增强《中华韵(教师用书 初级)》的互动性、直观性,方便教师更好地教学,每单元开始配有本单元完整的动作视频,每课开始时配有本课的动作视频。 《中华韵(教师用书 初级)》适合中华韵初级教师使用,同时也可供爱好中华韵的习练者学习使用。
中华韵是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军旅舞蹈家、首批“中国舞蹈家金质荣誉证章”和“为中国舞蹈事业繁荣发展做出贡献荣誉证书”获得者——王明中先生,历经四十余年时间以科学的、严谨的态度创编的一套“以健康为目的,以舞蹈为载体,融运动与艺术、健康与美丽为一体”的健身养生形体艺术。它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学、武术、气功之精髓和东西方舞蹈美学融为一体。中华韵在温州市十余年实践培育和普及推广中,从市区到乡镇,从小学到高校,从机关到医院,从广场到会场,从省内到省外,以其“强身健体、塑身立形、展现风采”三大功效和简单易学受到百姓广泛喜爱。因习练中华韵改变亚健康状态的群众比比皆是,收获气质风采的学员举不胜举。中华韵“舞动的是肢体,强健的是身心,陶冶的是情操,升华的是境界”,它以中西文化强健着百姓体魄,以中华民族情怀浸润着百姓的精神,鲜明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与风采。
以“治国施政民为本,富国强民健为根”为目的的中华韵,是今日中国健身文化领域一项创新,它对于弘扬民族魂,牢记民族根,共建中国梦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期待中华韵早日走向全国,“韵”洒九州方圆,“福”润华夏子孙。
王明中,1937年出生,浙江温州市人。
历任温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荣获首批“中国舞蹈家金质荣誉证章”、“为中国舞蹈事业繁荣发展做出贡献荣誉证书”。
20世纪50-60年代作为国家艺术团体主要演员、教员、编导,参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及演出,担任《奇袭白虎团》的舞蹈设计。撰写了《浅谈舞蹈艺术》一书,创编的《桔林曲》、《利剑歌》,辅导的《飞云汉子》均获文化部大奖。创编的《善柔情韵》、《忆江南》、《红太阳》等中华韵剧目,多次获全国性群众舞蹈大赛特等奖。
柯一壮,1955年出生,浙江宁波人。
中国教育学会舞蹈专业委员会理事;十路英才百名“*美温州女性”文化标兵。
从事中学教育工作三十余年,多次荣获模范教师称号。在教授中华韵的过程中,与王明中老师一起把中西医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到中华韵的形体动作中,为中华韵的创编做出了较大贡献。立誓以中华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建民族健身品牌”为神圣职责。
第一单元 意练组合
第一课 基础静功-练意练气
第二课 抓球粘指-转智慧指
第三课 腕转舞花-阴阳掌开
第四课 托球合十-抱圆收势
第二单元 站姿组合
第一课 基本站立-手护丹田
第二课 左沉右升-立度开度(一)
第三课 右沉左升-立度开度(二)
第四课 按护带脉-转项拎顶
第五课 向上展张-抱圆收势
第三单元 蹲姿组合
第一课 基本蹲起-足下沉实
第二课 运动蹲起-转掌包膝
第三课 马步扎牢-抱圆宇宙
第四课 弓步推掌-云手阴阳
第五课 踏步蹲姿-抱圆收势
第四单元 手位组合
第一课 沉肩拉伸-柔臂山膀
第二课 托掌按掌-轮指提襟
第三课 开掌开胸-托按掌姿
第四课 山膀按掌-指节运动
第五课 单腿直立-顺风旗起
第六课 舞花转颈-冲掌提襟
附加课 芭蕾舞手位与脚位
第五单元 气韵组合
第一课 大小柔臂-意到气到
第二课 手臂回环-柔臂拧腰
第三课 转臂转腕-提胯转腰
第四课 双臂沉起-鹤步前蹬
第五课 提臂开胯-双掌推出
第六课 柔臂掖腿-提胯转腰
第七课 摆臂旁腰-托掌推掌
第八课 前腰蛇腰-抱圆收势
第六单元 身法组合(一)
第一课 手臂开合-一二三位
第二课 顺风旗起-芭蕾五位
第三课 扬掌向上-挂掌向下
第四课 收缩展张-含胸拱背(一)
第五课 收缩展张-含胸拱背(二)
第七单元 身法组合(二)
第一课 移掌亮胸-女拜观音
第二课 按掌平胯-托掌齐眉
第三课 开肘转臂-扭拧圆润
第四课 吸腿提腕-塌腰出臀
第五课 摆臂柔转-温柔妩媚
第六课 拂手照镜-提臂压腕
第七课 拧腰推掌-活泼俏丽
第八课 屈臂拉开-圆臂转身
第九课 柔臂提压-无限希望
第十课 抬臂甩手-展翅凤凰
第十一课 开合展张-臂呈三叠
第十二课 撩水梳发-心意荡漾
第十三课 扭拧曲转-意犹未尽
第八单元 收功
第一课 双臂甩动-合抱胸前
第二课 屈臂开胸-上下拉伸
第三课 前腰后腰-甩动自如
第四课 拧腰转胯-四肢展张
第五课 勾脚蹬腿-全身松弛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