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学术(第10辑)》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编的学术论丛,本辑为第十辑。 《长安学术(第10辑)》精选了30余篇论文,主要设有“古典文学与文献学”“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语言文字学”“丝路学、关中民俗与文化”等专栏,还设置了“书评”等栏目。本辑还将刊登柳青先生生前未公布的部分手稿,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论丛兼具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适合高等学校教师、研究人员及有兴趣的社会人士阅读参考。
特稿
柳青先生给东京日本人民文学研究会的一封信
古典文学与文献学
元日节庆书写——以唐代元日赋为主之探究
王金凌先生《易》学成果研究——“三陈九卦”的制度论探微
西汉社会转型对后武帝时代文学的影响——以《盐铁论》的考察为中心
今本《易传》视域下的帛书《易传》
简论唐代宰相与宦官的关系
汉晋颍川钟氏家风及其家族文学特色
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
历史、革命与当代青年的思想构成
世纪之交的“刺秦”之变——对新时期“终结”处的历史考察
从左翼电影到人民电影:双重主体的嬗变
论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建构跨文化诗学
理论体系的努力
语言文字学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国语》校札
论转折关联标记的优化控制
试论北京俗语的特征
“落节”补考
丝路学、关中民俗与文化
明代中前期陕西书院的发展与教学略论——以弘道书院为例
“家”的结构、变迁及当下价值——基于陕西关中G村为中心的考察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学者视角和传承人视角——以北京荣宝斋书画装裱为例
书评
探幽发微,纵贯横通——评《宋代杜诗学史》
风转新声流采成文——读曹胜高先生《秦汉文学格局之形成》
我看《中国艺术史纲》
研究生论坛
清华简《说命》中篇札记七则
樊、攀及其相关字考辨
“真的”的话语标记功能分析
章八元考
《长安学术》稿约
《长安学术(第10辑)》:
(三)保身全家、达时应变
汉魏之际,曾以匡正天下为己任的颍川士子,在汉末多遭杀戮和打压,甚至带来灭族之祸。残酷的现实使颍川士子的忠君思想退居二位,保全自身和家族成为首要目标。钟氏家族有着浓厚的家族意识,在党锢之时,就已经以家族利益为本,先家族后天下。
钟皓是钟氏家族“保身全家”理念的首提者,钟皓对时局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在党锢之祸之初便已认识到斗争失败的可能,便以保全自身及家族作为自己的目标,并劝亲友亦如此。据其本传载,钟皓兄子钟瑾,“母,膺之姑也。瑾好学慕古,有退让风,与膺同年,俱有声名。膺祖太尉惰,常言:‘瑾似我家性,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复以膺妹妻之。瑾辟州府。未尝屈志”②。李膺曾对钟瑾说:“孟子以为‘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弟何期不与孟轲同邪?‘’‘③让其有入世、匡乱之精神。瑾把李膺的话告诉钟皓,皓日:“昔国武子好昭人过,以致怨本。卒保身全家,尔道为贵。”④而“其体训所安,多此类也”⑤。正是这样的理念,使得钟氏家族免遭党锢之祸的劫难,保存家族实力。而李膺家族则损失惨重,李膺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被诛杀,妻儿流放边疆,父兄和门生故吏被禁锢。保存实力的钟氏家族,则抓住机遇演变成为魏普时期颍川的土族大家。此后钟氏家族一直秉此理念,多次在家族危难之际,保存了生的希望。如钟会伐蜀之前,深知其性格的钟毓,就曾密启司马昭:“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⑥司马昭听后,“嘉其忠亮,笑答毓日:’若如卿言,必不以及宗矣‘’,⑦。后来钟会果然谋反,司马昭保全了钟毓一脉,虽为操控魏政,笼络士族之策,但确为钟氏家族保留了发展的机会。
钟氏家族虽累世习经,却不拘于章句,追求理性和简明,反对谶纬和烦琐,又善黄老刑名之学,喜辨析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加之”保身全家“理念和时代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达时应变“的家风。
所谓”达时应变“,是指钟氏家族顺时而为,重智略轻名德,更注重自身和家族的发展,主要体现于钟氏家族在政治的选择上,不拘泥于传统的价值观。钟氏一族似乎对政局有着敏锐的判断,对历史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于才华的态度是隐匿时绝不出风头,展露时也很少收敛。党锢之争时,钟皓虽为名士却参透时局,小心谨慎,隐居密山,教授门徒,远离政治斗争,二子敷、迪均未出仕。直至钟繇时,政局稍微清晰,随同郡名士苟或,投奔学术思维和价值观相近却势力较弱的曹氏集团,与荀或支持曹操匡扶汉室的理念不同,钟繇实为择明主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选择曹操之后,可谓竭尽所能,在曹操夺取政权的关键时刻,都可以看到他的谋略和忠诚,如谋助献帝、稳定关右、大败郭援等。曹丕建魏时,又积极铺路,带领颍川集团支持曹丕,成为魏室元勋,功勋卓著,因他的忠君和曹魏三祖关系非常亲厚,这也把钟氏家族带入最为强盛的时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钟繇的儿子钟毓和钟会选择支持司马氏其实并不突兀。作为曹魏元老的第二代,应如父辈一样忠诚于曹魏,但事实并未如此,曹爽执政之后,颍川集团备受打压,风华正茂的元勋第二代,挥洒青春、施展才华建设父辈打下的江山的梦想破碎了,钟毓甚至因劝诫曹爽被打压出京任职。钟毓和钟会开始思考未来,如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保持家族的地位。最后他们选择了支持和拥戴地缘亲近和政治诉求近似的司马懿,司马氏取得政权实权之后,全心全意为之服务,并直露地打击曹氏,为司马昭控制朝局出力颇多,也正因如此他们的选择也备受后代俗儒的嘲讽。但正是”保身全家、达时应变“的门风,使钟氏家族绵延不绝,代有仕宦,实现家族成员个人抱负和家族利益的和谐,甚至在钟会谋逆,家族遭受致命打击之后,仍能不断积淀,顺时而为,伺机而动,出现了像钟雅这样重振家门的成员,只是运气不佳,因钟雅的护主而死告终,但钟氏一脉并未衰竭,又出现了钟嵘和钟绍京这样优秀的人才。
(四)博采众长、书艺卓群
钟氏家族文化一直是驳杂多元的,博采众家之长,不拘于一家之学;这大约和钟氏家族的居住地颍川和家族文化选择有关。
颍川地属中原,是多种文化的交合区。西南靠荆楚文化区,东临齐鲁儒家区域,两汉时又靠近中原文化腹地京都。而颍川本区自古便是郑韩故地,战国时出现了许多法家和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崇尚权谋策略和言谈辩论技巧,具有实用至上和积极进取精神,”高仕宦、好文法“。多种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碰撞,三晋法家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交相辉映、异彩纷呈。法家思想、黄老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相互交融、相互激荡。所以颍川区域文化呈现多元化、兼容性。钟氏家族身处其间博采众长,家族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我们会看到钟氏家族成员身上,呈现多种文化交融的痕迹。比如钟繇审理案件时能”精微听察,理析豪分“①,又为人机捷善持论,此外他又喜《周易》《老子》;钟会精练篥数,善论辩,有纵横家之遗风;钟雅舍生护主有儒家忠君思想;而钟琰恪守儒家孝悌。采众家之长的钟氏家族成员,博学多才,善于识人,文武兼备。
除此之外,又以书艺闻名于世,为书法世家。魏晋时期以钟繇、钟会为代表,其后成为家学一直传承,至唐代钟绍京又成一绝,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钟繇和钟绍京被书法界合称为”大小钟“。
钟繇痴迷书法,其书法作品在两晋之时已非常珍贵,东晋时真迹大多已佚。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很高,创立真书,为楷书始祖。明人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②楷书促进了汉字的发展。钟繇所书书体,以楷书最为精绝,存天然之气,即“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③。故梁武帝曾赞钟繇之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群鸿戏海,舞鹤游天”④,庾肩吾把其列为“人上之上”“天然第一,工夫次之”⑤,张怀璀更称其为“神品”⑥。至今钟氏家族宗祠的堂联仍用“挥毫洒墨,笔传舞鹤飞鸿”表达对祖先艺术成就的崇拜。
钟繇之子钟会书法得其真传,亦有相当造诣。唐人张怀璀称其书作:“稍备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隶书。遂逸致飘然,有凌云之志。”⑦窦皋《述书赋》对其作品多溢美之词:“观士季之轨辙,审钟家之超越。将遗古而偕能,与象贤而蹈拙。如后生之可畏,实气盖于前哲。”⑧此外,钟会善于摹仿他人书法,他曾伪造邓艾书信,促使司马昭怀疑邓艾反叛下令收押邓艾,打压了威胁其地位的邓艾,可见其摹仿功力之深。钟会书法作品今已不存,无法窥得其貌,但钟氏家族习书善书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至唐高宗时,产生了钟绍京这样的书法大家,甚至因工书由司农录事“入直凤阁”。武则天朝,“时署诸宫殿、明堂及铭九鼎,皆其笔也”⑨。钟绍京家贫却藏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至数百卷,承继家学渊源,把钟氏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