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鸣九,著名人文学者、理论批评家、翻译家、散文家。1934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历任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在法国文学史、西方文学思潮、理论批评、散文写作、文学名著翻译方面均有丰硕的业绩,有著作等身、卓有学术胆识之誉,其学术文化论著与名著翻译已结集为《柳鸣九文集》(十五卷),其中论著十二卷,共五百万字,翻译三卷,共一百万字。编选有《萨特研究》《尤瑟纳尔研究》《法国心理小说名著选》《新小说派研究》等;主编有“西方文艺思潮”论丛(七辑)、“法国20世纪文学”丛书(七十种)、《雨果文集》(二十卷)、《加缪全集》(四卷)、“本色文丛”(四十卷)、“世界散文八大家”(八卷)等。2000年被法国巴黎大学正式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终身荣誉学部委员”称号。
目 录
序 刘汉俊
1、萨特中国之旅的思想文化意义
对话者钱林森:《跨文化对话》主编、南京大学教授(2005年)
2、萨特与中国的思想开放
对话者:《新周刊》(2005 年6月)
3、关于学术旅程、坎坷际遇
对话者涂卫群: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出版有普鲁斯特专著多种(2007年8月)
4、推石上山的脚步
对话者王东亮: 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课题小组负责人
罗湉: 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课题小组负责人(2013年4月)
5、陋室中的丰硕
对话者李萍:《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2013年7月23日)
6、关于致学三要“学、识、才”及其他
对话者:《湘水》访谈组(2013年8月)
7、关于我与北大的“科班教育”
对话者:《党建》杂志记者(2015年10月)
8、关于学术道路、学术诚实及其他
对话者:《光明日报》“人物专栏”主编(2014年7月)
9、关于《柳鸣九文集》(15卷)的出版
对话者江胜信:《文汇报》首席记者(2015年8月)
10、关于我的理论属性与“选学”及其他
对话者尚晓岚:《北京青年报》记者(2015年9月)
11、关于为小孙女译《小王子》
对话者:《新京报》记者康春华(2016年9月)
12、关于学术业绩与“自我矮化”以及编书生涯
对话者宁瑛: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德语文学专家、外国文学研究所前科研处处长(2017年1月)
13、关于散文随笔写作的理念与实践
对话者江胜信:《文汇报》首席记者(2017年2月10日)
14、关于《回顾自省录》答《环球人物》杂志社记者问
对话者许晓迪: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2017年2月2日)
15、关于《法国文学史》编选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对话者罗芃: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深教授、博导,著名法国文学研究家,法国文学名著翻译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前副院长(2017年2月)
16、关于《法国文学史》与大学者的标志
对话者倪培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印度文学研究专家,《世界文明史》编委员会副主任,“外国文学研究”学术期刊《外国文学评论》副主编。著有多种学术著作,译有多种印度文学经典名著,并编选大量印度文学名作家作品集,是我国业绩卓著的印度文学专家(2017年5月5日)
17、一次友好的谈话(上、下)
对话者王文融: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优秀教师,法兰西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翻译了多部叙事学论著和文学作品等(2017年5月11日)
18、关于何谓自觉自为的布衣
对话者郑雄:河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2017年6月)
19、关于我的“十字箴言”的对话提纲
对话者黄晋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导,著名人文学者,翻译家(2017年6月27日完稿)
20、为一代人文名士留存精神史的一次努力
对话者刘晨芳(传记文学室主任)(2017年6月)
柳鸣九:萨特的“自我选择”哲理以及我所做的哪怕很肤浅的诠释,正好投合了改革开放初期人群中个体人自主精神、选择精神的社会需要。现在人人可能都说过“自我选择”这句话,他们不一定都读过萨特的论著与作品,但萨特的“自我选择”的哲理有助于释放个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能量,这是不争的事实,一种哲理吻合了社会群体的精神需要,这便是萨特热的真正根由。
很高兴可以拿出个人文集15卷
记者:您在《浪漫弹指间》一书还披露了在巴黎期间,探访与萨特关系密切的西蒙娜·德·波伏瓦,与她谈萨特。您翻译作品或研究时,是不是经常去法国实地探访,同这些作家或与他们接触密切的人接触?
柳鸣九:1981年秋,根据中法双方关于学者互访的协议,我得以第一次去到向往已久的文化之都巴黎。由于法国外交部文化技术司接待我的礼遇甚高,我见到了上个世纪后半期仍健在的大作家,如西蒙娜·德·波伏瓦、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埃尔韦·巴赞、阿兰-罗伯-葛里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米歇尔·图尔尼埃、索莱尔斯、皮埃尔·加斯卡尔等,得以与他们对话,于是有了《巴黎对话录》(又名《巴黎名士印象记》)。这么好的访问与交流的机会,是很难有多次的,何况,中国学者每出一趟国,也并不很容易。
记者:您还写过《翰林院内外》,与李健吾、朱光潜、钱钟书、杨绛、冯至、卞之琳、郭麟阁、吴达元、徐继增以及马寅初、梁宗岱、何其芳、陈占元、闻家驷名家等大师都有过交往。他们对您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柳鸣九:从求学与工作的环境来说,我几乎可以说是在这些名士大家中间泡大的,几乎每天都感受着他们的气场与磁场,我很熟悉他们,从他们那里我得到的教诲多多、启悟多多、感慨多多,正如有人所评“更识大儒真形态,皆缘身在学林中”。这些人文领域中的名家,既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也有时代社会的典型性,后来就有了我写的《翰林院内外》,这些名士大家确对我的学业与人生都有很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