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海外中国问题研究急剧扩展,世界上到处都在述说着“中国故事”。关于中国的“统治说”与“崩溃说”,在全球文化语境中各执一端、相持不下,这其中包含多少学理上的探究和现实中的策略尚待更进一步的讨论,然而,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在当代全球体系下,“中国”已成为全球学者共同关注的热门词汇,“中国研究”正牵动着世界相关领域专家的问题意识。
中国共产党究竟进行了哪些改革?中国共产党面临哪些挑战?中国共产党将会走向何方?中国共产党为何没有按照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西方学者所预测的轨迹演变?……《中央编译局文库:海外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套装全4册)》反映了世界知名学者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观察与思考,主要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合法性与挑战等三个方面加以阐释。所选文章均为外籍学者对中国共产党建设问题进行学术探讨的第一手资料,集中呈现了海外学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研究成果。
《中央编译局文库:海外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套装全4册)》提供的是一个多角度的理论棱镜,折射出海外学者对于当下中国几个重要问题领域的观察与回应,也从知识论、方法论的层面带来了多元化的问题线索和认识方式。本丛书将逐步拓展领域,成为一个陆续编选.出版的系列,以期更加多元化,多层面地展现海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思考语境。
《增长的迷思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发展》:
导言海外视阈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总论
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及其影响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走向内需驱动型增长模式
中国发展模式的外部矛盾:出口导向型增长与全球经济萎缩的危险
重新平衡中国的发展:一种三管齐下的解决方案
中国奇迹背后的神话
区域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差距问题
西部大开发运动:思想形成、中央决策制定和各省的角色
中国西部开发战略的先天条件与后天培育问题
反思中国的不平等与贫困
中国城市的三类贫困
经济改革对中国城市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能源问题
中国的战略性能源困境
中国能源政策的成效与挑战
能源技术跨越的限制——来自中国汽车工业的证据
中国的能源需求
中国外交政策中的能源因素
环境与粮食安全问题
转型期中国的环境与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的前沿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政策
中国环保体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中国环保公众参与中的法律倡导
中国发展中的公民社会:从环境到健康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粮食安全
科技与知识创新问题
评估中国科技发展的“十五年规划”
中国的研发:高科技的梦想
中国的知识创新:历史遗产与制度变迁
中国向创新的转向
中国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和知识产权法规:软件和软件服务市场
取得的发展和挑战
前景
中国不平衡经济增长及其对经济发展决策的启示
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半殖民地到世界大国
对中国可能出现的危机的再思考
2020年的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的挑战
中国经济调整的可能选择及其后果
《民主的长征海外学者论中国政治发展》
《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奇迹的建构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
中国与外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层面存在冲突。表面看来,这超越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和经济领域的不相容性。具有民族特征的提法被用来修正马克思主义,但并不是从传统观点的角度,而是以现代化的立场。中国先后提出商品经济(1984年),不再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看做是精神文化的核心(1986年),承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并认为中国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1992年),宣布了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000年),将新的社会目标称为“小康”社会(2002年)。由此,新的理论发展空间建立起来。中国决定放弃对抗并成为按经济规律运转的外部世界的一部分,这使得中国接受了外部世界建构和组织的基本规律。利用市场机制,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得以凸显,中国也从中找到了自身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中国“支付”的代价是资源——容易动员且纪律良好的众多群众、极为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力过剩对于国家发展而言是很大的难题。外面的世界唤起了怠惰的人民群众的活力,促进了流动的急剧加速,将其变为在新的非对抗环境中的经济优势。
为了取得现代化的成功,必须完成下一个任务——确保前进中的稳定性,也就是要建立一种政权交接机制,既保持发展的动力,又不给政敌扼杀现代化进程的机会。中国的历史和政治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减弱了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迷失方向后,原本封闭的社会意识只能以新的方式看待现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口号的出现是对这场意识形态和政治斗争的反应,它为主动性实践提供了可能。改革前夕,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一代领导人并没有掌握党的最高领导权,但很早就具备了较高的政治威望。无论官居何职,邓小平身上一直保留着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这使他能够利用个人的威望强化党的机制,而不是继续损害党的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