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已进入风险社会,区域应急联动是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必然选择。本书主要围绕这些议题展开阐述:区域应急联动的理论基础、区域应急联动的逻辑过程、国内外区域应急联动的实证案例、区域应急联动发展的路径设计。
《区域应急联动》基于跨域公共物品供给的思考,从公共政策过程的角度出发,将区域应急联动的逻辑过程分为应急联动创议、联动预案编制、应急联动执行、应急联动监督、联动绩效评估等环节。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对相关主题展开论述。
汪伟全,1975年生,江西人。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组负责人,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先后主持国家哲社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等十多项课题。在《政治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公共管理学报》等学术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著三部。著作《地方政府竞争秩序的治理:基于消极竞争行为的研究》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类)。
经济安全因素。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区域公共安全的程度。那么,经济安全因素有哪些?至少应该包括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交通运输安全等。长期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召下,我国地方政府疏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导致社会不稳定,事故频发。此外,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的贫富差距的扩大对人们的思想、信念和价值体系造成冲击,导致社会冲突的发生,使区域公共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生态环境因素。这既包括自然因素的生态地质变化造成的威胁人类生存的状态,如灾害引起的区域性、流域性灾难,也包括人为造成的废气、废水、废渣噪声、毒气、放射性危害等。在保护主义的保守思潮影响下,我国地方政府极力维护本地区经济发展利益,造成巨大环境污染。当前,污染的外部性威胁区域共同发展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使得区域政府不得不共同解决污染治理问题。
公共卫生因素。区域范围内的疾病传染、公共环境卫生、公共健康、疾病预防和医疗卫生的保障,都是影响区域公共安全的公共卫生因素。部分疾病的传染性高,使得疾病跨区域传染,大批人被感染而夺去生命,严重扰乱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正常秩序,因此,卫生防疫也是地方政府十分重视的公共安全问题。此外,食品与药品安全问题也与人们的健康安全息息相关,慢性中毒和污染防不胜防,严重威胁到区域公共安全。
社会治安因素。社会治安因素既包括对区域内社会秩序稳定,打击违法犯罪的治安,也包括针对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的治安。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在这期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犯罪形势向组织化、智能化发展,严重威胁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民族冲突、地区冲突呈现尖锐的态势,一些恐怖组织采取恐怖手段,杀害无辜百姓,使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恐怖主义是目前威胁公共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2.区域公共安全体系
尽管区域内不同威胁所建立的区域安全体系不同,但它们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区域公共安全体系就是在这些共同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内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形成一个统一的公共安全保障平台。区域公共安全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子系统: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它主要包括三部分,即是应急预案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应急预案体系主要解决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准备,而应急处置体系重点关注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应急保障体系则是应急管理有效运行的基本和前提条件。
公共安全合作行政体系。区域公共安全问题的跨区域性,使得地方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在多元合作中的职责,需要建立合作的行政体系。区域公共安全体系必须整合区域内各地政府的力量构建合作机制,实现区域间资源的有效调配和统一指挥,以实现对区域内的公共危机快速有效解决。
治安防控体系。区域公共安全治安防控体系指针对社会治安防控的特点,坚持预防与控制并重,形成区域一体化的防控体系。在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中,以系统化、信息化为主导,做好公共安全隐患的防控工作。
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这一体系的内容主要指区域公共安全物资保障体系。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投入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应急管理数据库,实现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储存。
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它包括食品和药品的安全监管机制、环境污染监管机制、交通消防安全监管机制、气象安全监管机制、安全生产监管机制等各种类型的安全监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