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障(诉讼法学文库2009)(“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定 价:26 元
丛书名: 诉讼法学文库
- 作者:朱拥政
- 出版时间:2009/6/15
- ISBN:9787811395594
-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925.204
- 页码:321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32开
获得财产权保障是公民享有的宪法权利。在传统的人身权保障研究之外,作者开辟了在刑事诉讼领域对财产权保障进行系统研究的新视野。《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障》沿着从基本理论到原则理念再到制度建设的思路,研究了刑事诉讼中财产权保障的性质和法理基础,分析了理论维度上刑事诉讼和财产权的关系、刑事诉讼法和宪法的关系,并在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司法审查原则和比例原则的指引下,从刑事诉讼制度层面研究建立了搜查、扣押制度,被害人(含国家)财产权保障制度,国家刑事赔偿程序中的财产权保障制度。《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障》对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尤其对其中侦查行为、强制措施制度的改革完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执法、司法工作也有现实指导意义。
《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障》:《诉讼法学文库》是面向国内外专家、学者长期开放的大型专著丛书。自2001年面世以来,已出版发行了70余部以诉讼原理、诉讼规律为内容且有新意、有深度、有分量的专著、译著,对公安、司法工作有指导意义,对立法工作有参考价值。其中已有多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诉讼法制是现代法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之一,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我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已经证明,诉讼制度是否健全与完善,直接决定着实体法律的实际效力:没有相应的诉讼制度作为依托,实体权利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完善的诉讼制度予以保障,实体法律将无法如其所愿地实现其追求的立法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诉讼法制的完善程度如何,还直接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文明、民主和法治的程度,是区分进步与落后、民主与专制、法治与人治、文明与野蛮的标志。在现代法治国家,诉讼制度作为法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威廉·道格拉斯曾谈道,“权利法案的大多数规定都是程序性条款,这一事实绝不是无意义的。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①
我国1999年宪法修正案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完善我国司法体制,提出了新的纲领和目标。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发展则培育了公众的权利观念,并由此对司法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大背景下,通过增设新的诉讼制度以充实公民实体权利的实现途径,通过完善现行诉讼制度以保障实体法律的公正实施,从而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步伐,已经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所在。
诉讼制度的构建,与人们对诉讼原理的认识和把握有着密切的关系。
朱拥政,1971年生,贵州省凤冈县人。1988年至1992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2年至1995年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在北京铁路运输法院刑一庭工作,1997年至今在公安部第十局工作,任二处处长。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行为法学会侦查行为研究会理事。曾在《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检察日报》等刊物上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并参与,《正当法律程序研究》等多部法学著作的撰写、编写。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刑事诉讼中财产权保障的理论基础
一、财产权保障的思想基础
(一)权利源于天赋:财产权是人类天赋的自然结晶,任何人不得侵犯
(二)权利契约化:财产权是人类自由意志的集中体现,剥夺财产权须通过契约(法律规则)来实现
(三)权利正当化:社会公意认可的权利才是正当的
(四)确立和稳定宪法秩序的思想
二、财产权保障的宪法基础
(一)财产权保障的基本权利性质
(二)刑事诉讼法与宪法的关系
三、国家权力与财产权的冲突与平衡
(一)在国家权力与财产权的冲突中寻求平衡
(二)国家权力对被害人财产权的保护
(三)国家权力和财产权之间的平衡点:建立完善、科学的刑事诉讼制度
第二章 财产权保障的基本原则
一、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一)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历史发展
(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基本含义及要求
(三)美国正当法律程序下的财产权保障
(四)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与我国财产权保障
二、司法审查原则
(一)司法审查原则的理论依据
(二)司法审查原则的基本含义及要求
(三)司法审查原则与我国财产权保障
三、比例原则
(一)比例原则的历史发展
(二)比例原则的基本含义及要求
(三)比例原则与我国财产权保障
第三章 对物的强制处分制度与被追诉人财产权保障
一、对物的强制处分的概念
(一)对物的强制处分的含义和性质
(二)强制力及其理论依据
二、对物的强制处分制度的立法考察
三、对物的强制处分与被追诉人财产权保障
(一)搜查与财产权保障
(二)扣押与财产权保障
第四章 我国搜查扣押制度的问题及完善
一、我国搜查扣押制度现状
(一)我国搜查扣押制度的作用及功能
(二)我国搜查扣押制度下的财产权保障现状
二、我国搜查扣押制度的完善
(一)搜查扣押的主体
(二)搜查扣押令状
(三)搜查扣押的对象
(四)返还制度
(五)善意取得制度
(六)对非法搜查扣押所获证据的排除规则
第五章 国家赔偿制度与被追诉人财产权保障
一、国家赔偿制度与人权保障理念
(一)申请国家赔偿权的性质
(二)国家赔偿制度的理念
二、我国国家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被追诉人获得赔偿的比例很小
(二)满足被追诉人赔偿要求的比例更小
(三)侵犯被追诉人财产权导致的赔偿案件的问题
三、财产权保障与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改革完善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二)财产损失赔偿范围的确定
(三)赔偿程序的改革完善
(四)规范、改革我国国家赔偿费用的支付方式,
解决国家赔偿案件中的关键问题——“钱”的问题
第六章 刑事诉讼被害人财产权保障制度
一、刑事被害人财产权保障的正当理由
(一)被害人财产权保障和被追诉人财产权保障同为宪法基本权利
(二)刑事诉讼目的的要求
(三)刑法目的的要求
(四)保障被害人财产权的实践及立法
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功能
(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考察
(三)财产权保障与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完善
三、资产追回机制
(一)资产追回的概念
(二)资产追回的基本方式
(三)我国现行立法、实务与《公约》要求的差距
(四)适应《公约》规定的刑事诉讼制度建设
四、国家作为被害人的财产权保障
(一)国家财产权概述
(二)国家可成为财产犯罪的被害人
(三)保障国家财产权的刑事诉讼机制
五、国家补偿制度与被害人财产权保障
(一)国家补偿的理论依据
(二)国外的实践及立法情况
(三)我国的研究与探索
(四)我国被害人财产权保障的障碍之一——国家补偿立法的缺失
(五)国家补偿制度建立的基本思路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刑事诉讼法经1996年的修正之后,扩大了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各项诉讼权利。当事人拥有一系列的诉讼权利来保障包括财产权在内的各项基本权利。就法律文本本身看,这些权利是十分广泛的。然而,从实施的情况看,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境遇。刑事诉讼中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严重,在社会上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削弱法律在社会公众中的威信,降低公众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感,对国家的法治建设十分不利。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法律文本对当事人的权利保护已经充分、广泛,实务中为何还会经常出现侵犯当事人财产权的问题呢?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人们对财产权保障的性质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研究所导致的立法视野过窄和相关制度的缺失所致。必须认识到,财产权保障的性质是宪法基本权利,而基本权利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国家公权力的侵害,如果国家为了公共安全的需要不得不干预财产权时,必须要有司法审查机制,并经正当法律程序,且在符合比例原则的要求下实施。这是基本权利功能和效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如果缺乏对财产权保障性质的正确定位,不突破现有的观念和制度框架,无论法律文本多么完善,问题还会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