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导临: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焘敕》为碑帖导临丛书之一,精选了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焘敕,并对其进行新的技术加工,以墨迹的形式出现,并进行放大,让学习者能较好地领略原帖的笔法及整体风貌。
编者按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汉字的书体经过多次演变,从诡谲奇崛的甲骨文逐渐发展到苍茫浑厚的金文、再到规整匀净的篆书、严整肃穆的隶书、端庄成熟的楷书和连绵飞动的草书、不拘不放的行书等多种书体。每种书体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行草书具有更为广泛的实用价值,能快写,又易识别,同时优秀的行草书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孙过庭的《书谱》就分别是用行书和草书书写的,它们不但形体优美、而且意境高远。书家以娴熟的用笔技巧、精妙的笔法、塑造出完美多变的字体造型,营造出幽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行草书在我国的书法艺苑中和书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行草书名家,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艺术技巧是书法创作的必要条件,它不仅是书家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外化和对象化,而且能充分体现创作者才能智慧的高低和创作能力的大小,影响着作品整体美的构成。书法学习的主要任务,一是学习范本的用笔技巧,二是学习范本的结字布白方法。我们学习笔法不仅仅是起、行、收笔处的运笔程式,笔法的目的是塑造线条质量,体现笔法自身的表现力,连接点画线条,使其间关系合理,以调整笔锋的状态。笔法的选择与线条质感直接相关,通过对笔触的分析,线条质感的判断,原作工具材料等客观因素的考查等为背景,通过点线轮廓将笔法还原到笔触面的笔锋着纸状态及决定笔锋的运笔动作层面,这样才能实现笔法的全过程。结构作为线条的框架,决定线条质量的有效程度,结构的审美是书家风格、品味、格调的反映。结构因时相传,更因时、因地、因书体风格而不同,但还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
丛书选取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篆、隶、楷、行、草书法帖,采用高科技**数码还原专利技术,进行放大处理,放大而不失真。并有简体释文,供临学者和书法教学工作者作教学辅导和参考,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和具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及初学者研习都不失为一本好书。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而言,由于原帖字普遍较小,对各种笔法和结构往往不太容易看清和理解,放大后,对帖中字每一个笔画的用笔细微之处如提按顿挫、方圆藏露、转折映带等的丰富变化都能清楚地看到,可以通过对笔画线条外轮廓的分析,还原其用笔过程。同时,对结构的比例、轻重,大小、疏密等也更为直观,更易分析和讲解。对学习者来说,一帖在手,不仅增加对帖的感性认识,而且对进一步理解技法有较大的帮助,让初学者少走弯路。
每种书体都有各自结字规律,每种帖都有自已的结字特色。我们对篆、隶、楷、行草书的结构规律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出每种书体十二种结字原则,同一种书体中不同书家和碑帖又有自已的个性。十二种法则包括大部分的共性原则(对比原则)和少量个性特征。每个结构原则又选用字帖中的十二个字来『图说』这个结字原则。这些原则均出自历代书论经典著作,归类总结后集聚起来,根据每种帖的特征进行举例讲解,深入浅出,帮助出帖。
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煮敕
吴让之(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五十后以字行,号让之,亦作犧之,尝自称让翁,又号晚学居士,方林丈人。江苏仪征人,是清代的篆刻家、书画家。
吴让之是“邓派”传人,书法家、篆刻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他继承了包氏衣钵,恪守师法而自成面目,给人以清淡甜润之感。其篆书和隶书法乳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则取法包世臣。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是篆书,他的篆书汲取了邓石如的端庄、浑厚风格,又加以自己的理解,使之风格更加飘逸舒展,柔中带刚,法度严谨。更因其善于“铁笔写篆”汲取金石精华,故有“气贯长虹、刚劲有力、咄咄新意”之态。
所书小篆代表作有《吴均与朱元思书》、《宋武帝与臧焘敕》、《三乐三忧帖》等,用笔浑融清健,篆法方圆互渗,体势展蹙修长,有“吴带当风”之妙。清代诗人、书家康发祥在《伯山诗话》中说:“吴熙载书法之妙,直欲凌轹侪辈,方驾古人。”
本书选用的吴让之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是其晚年心手倶老的的铭心绝品。宋武帝,.指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宋高祖武皇帝刘裕 (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出生在今江苏镇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臧焘(353—422),南朝宋臣,字德仁,东莞莒(山东莒县)人。《南史·臧焘传》言其“少好学,善《三礼》,贫约自立”。后虽为“外戚贵显,而弥自冲约。茅屋蔬飱,不改其旧”。仕晋为国学助教。入宋,官至光禄大夫。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敕”是告诫的意思,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宋武帝与臧焘敕》线条浑厚,结字茂密,起笔顿挫绞转后铺毫运笔,中段略提笔,转折用隶书笔意,稍加侧笔,衔接自然,出锋流畅,显 得气韵古雅,在临习时应注意把握好这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