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章节和内容上,为了呈现更为全面和完整的中西文化概况,《中西文化概论》前面一至八章从精神层面的宗教信仰到现实层面的生活风俗,从国家观念到家庭结构再到伦理观,从文学音乐的艺术层面再到日常生活的衣食行——尽量做到文化的全景式展现和讨论,而最后一章则作为全书的总结,在回顾中西文化交流历史的同时展望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交流的未来图景和构想策略。那么从内容设计上考虑编写难度以及编写质量、学习效果等问题,我们组成了编写小组,根据每章的主题寻找相关专业的且具有较高水平的老师参与撰写,并要求老师根据每章的主题和内容在编辑撰写中做到理论陈述少,例子说明多、案例分析多,语言平实、生动、有趣。
《中西文化概论》以突破原有教材的模式和内容,编写适合目前大学生学习、阅读的文化通识教材为宗旨,以突出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编写原则,因此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创新性和特色,避免冗长、抽象的理论讲述而力图以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方式将文化理论和文化现象的分析介绍给学生。这本教材在内容上也注意以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为目标,同时注重强化人文学科课程的实用性。
第一章 觉悟与启示:中西方宗教思想比较
第一节 作为文化策略的儒家
第二节 作为文化策略的道家
第三节 作为文化策略的道教
第四节 作为文化策略的佛教
第五节 作为文化策略的基督教
第二章 “国”与“家”:中西方国家观念、家庭结构与伦理观
第一节 中西方国家观念概述
第二节 中西家庭及其伦理道德观的对比
第三章 眼观——中西文学中的文化比较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与《楚辞》
第二节 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荷马史诗
第三节 从文学看文化
第四章 耳听——音乐中的中西文化比较
第一节 中西音乐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中西音乐的历史时期
第三节 中西音乐的主要种类及体裁
结语
第五章 舌尖上的美昧——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第一节 食物与文化:文化多棱镜
第二节 就餐方式与礼仪食俗
小结
第六章 行走中的文化体验——中西旅游文化比较
第七章 身体的文化感受——中西服饰文化比较
第一节 中西服饰文化发展与演变比较
第二节 中西服饰审美文化比较
第八章 生活的表述——中西民俗比较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中西节日——民间生活中的文化表述
第三节 由表及里——节日下的中西文化深层剖析
第九章 时代语境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节 时代语境的变迁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冲突与融合
第二节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概论》:
周朝之后, “中国”与“四夷”并举,其内涵扩大,突出“宗主之国”、“万邦之国”的地位,而被频繁使用,到了汉代,将华夏族(汉人)聚居的中原区域通称为“中国”,取“中央地区”之意。南北朝时代,南朝自称“中国”,而称北朝为索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而称南朝为岛夷。他们都把自己当成华夏的正统,自称“中国”以为占据中原地区“正名”,以后各朝代,凡所统辖的范围,皆称“中国”。
由此可见,“中国”一词在古代只是一个代词,并非专用名词,其内涵与外延不断出现变化,以“中国”指代国家的含义是多重的,其空间是流动的,其边界是时而断裂、时而重合的。
虽然古代“中国”所指称的国家其空间和疆域是移动和模糊的,但“中国”这一称呼却未变,原因何在?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给出答案,葛兆光认为,古代中国的“国家”是一个中心明确、但边界模糊的“文化概念”,“凡我族类,其心必同”的,“心同”就是对文化价值的认同,因此,凡是认同同一文化的就可以是一个国家的,反之,“其心必异”的就不是同一个国家的,是“非我族类”的四夷。学者费正清也有类似观点: “中国的国家和文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于高度的文化优越感,即使中原时而被“蛮夷”在武力上被征服,但在文化上却始终处在不败的地位并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那么,我们接下来应该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观念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大,要谈的内容很多,我们主要来谈两个方面,一是“天下观”,一是“大一统”思想。首先,我们来看看“天下观”——
(二)关于世界的想象和对国家的认识:“天下观”与“中央之国”
我们继续对“中国”这个概念做一深究——为何要以“中”来界定国家呢?这里就要牵涉到古代中国的“天下观”。我们这里讲的“天下观”主要是指古代中国借助“九州”、“四方”、“五服”等概念构建起来的一种世界秩序观念。
首先,我们来看看古人心目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古人善于观察天象,他们发现众多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转的现象,将其称为“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因此,古代中国人将“北辰” (北极星)视为天地之枢纽(中心)。而且,古人还想象北极星上居住着“太一”神, “太一”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