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对人类有两大功能:一是实用,对个人是遮羞御寒,对社会是辨识身份。二是装饰,既可展示仪容风采,也要遵循风俗礼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化,服饰逐渐产生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不同的款式风格。
古代中国文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有“衣冠王国”之誉。汉族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汉族民间服饰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实用功能和装饰作用结合得日益完善,创造了带有东方色彩的服饰风尚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
我国民间服饰是各民族相互渗透影响而成的。在大量吸取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结晶之后,形成了以汉族服饰为主体的服饰文化。民间服饰的主要特点是款式为连身平袖的平面裁剪,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刘魁立,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哲学博士(俄罗斯),研究员、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张旭,毕业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群众文化》、《文化月刊》主编,现为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贺琛,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文化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员、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服装专业委员会委员,著有《苗族蜡染》。
引言
第一章 民间服饰款式溯源
檐褕襦褂袄,裲裆褶衫袍——上装演变
涤器犊鼻裈,旋舞风尾裙——多变裤裙
一统六合帽,平定四方巾——冠帽巾帻
貂裘镶暖耳,珠绣饰抹额——缤纷首饰
肩臂绕彩缕,襟前覆霞帔——女装佩饰
雅士披鹤氅,学子着斓衫——文人风范
乱世分裤褶,定国靠戎衣——短装军服
抹胸肚兜红,抱腹腰上黄——女子内衣
新罗绣行缠,朱芾妆蔽膝——民间腿饰
藕覆遮罗袜,丝履藏莲弓——闺阁足饰
闲适解脱履,妍姿漆画屐——屐鞋史话
道袍担日月,袈裟缀水田——宗教服饰
银锁祝百岁,兜肚避五毒——儿童服饰
将相同台会,雅俗共赏之——戏剧服饰
路遥背褡裢,情深佩荷包——随身物件
第二章 近代民间服饰风格
质朴黑吉辽,华贵冀京津——北国风华
丰美晋鲁豫,浑厚陕甘宁——中原风尚
清丽苏浙沪,典雅皖鄂蜀——江南风韵
绚烂赣湘桂,明艳闽粤琼——岭南风貌
豪放蒙青新,瑰奇藏滇黔——边疆风采
第三章 民间服饰文化内涵
衣章辨贵贱,服制明尊卑——社会地位
蓬门布衣苦,朱户绮罗香——经济生活
结发合二姓,亲疏论五服——人生礼仪
裘葛四时异,单複五色同——色彩时令
凶邪须慎避,青黄两不宜——服饰禁忌
第四章 民间服饰制作工艺
勤妇纺丝缕,巧匠鞣毛皮——原料加工
尺度随心意,针剪摹物形——造型设计
刺绣千针密,织锦寸金稀——织绣艺术
巧结同心扣,细制合欢裙——缝制技巧
款变十年新,图纳百福吉——图案纹饰
参考资料
裤在古代写作“绔”或“祷”。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穿着裤,但只有两只裤管,穿时套在腿上,所以这种裤子又称为“胫衣”。穿“胫衣”是为了遮护胫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而膝盖以上部分只能靠“裳”来遮挡,裳是一种系在腰里的围裙状服饰。衣、裳、祷一起用,就可以将身体全部遮盖。当然,到了炎热的夏天,人们也可以只穿衣、裳而不穿裤。《礼记·曲礼》说:“暑勿褰裳,褰则下体露矣。”就是说,夏天不要撩开衣服,否则下体就暴露了。
西汉以前,上层社会妇女都穿这种“胫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专权,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她为了阻挠其他宫女与皇帝亲近,就买通医官以爱护汉昭帝身体为名,命宫中妇女都穿“穷裤”,也称“绲裆裤”,就是在两个裤管间加以裤裆,但裆不缝缀,穿时用带子系住。当时宁可在裆上缚带,也不做成满裆,是为了便溺的方便,所以穷裤又有“溺祷”之称。当时这种裤子不仅女子穿,男子也有穿者。当然,现在只有小孩才穿开裆裤了。
除了过膝的长袴以外,汉代也有裤裆缝合的短裤,这种短裤多为平民百姓所穿,在当时叫“犊鼻裈”。《史记》中就载有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在出游临邛时,爱上了刚刚丧偶的富家之女卓文君,并携其同奔成都。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极力反对,立即断绝了对卓文君的经济供给。一代才子司马相如出于生活所迫,只能买下一个酒舍,靠卖酒度日。他让文君亲自当垆,自己则脱去外衣,只穿一条短裤洗涤酒具,弄得卓王孙非常尴尬,最后不得不承认这门亲事。
由于裤都被穿在里面,所以质料比上衣差,富贵之家也有用丝织品制作的,在社会上被公认为是奢靡之服。《汉书·叙传》提到穿“绮襦纨绔”的贵戚子弟。绮是有花纹的丝织物,纨是织造细致的生绢,都是很贵重的。后来,人们用“纨绔”专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公子。杜甫有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用纨祷与儒生对比,包含着纨袴者不学习、不向善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