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长的文化和淳朴的民众,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孕育了中国丰厚的民间故事宝藏和传续至今的讲述传统。在这座储量惊人的故事库藏中,有一类传统的民间故事因其专门表现女主人公的聪慧而被人们称为“巧女故事”。看到这个概念,可能很多读者心中都会浮现出一个大大的问号,究竟什么是巧女故事呢?这类故事讲述的是民间女性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的行为与活动。她们凭借自己机敏的言行,解决了各种与家庭或家族有着复杂纠葛的难题,坚定地维护着家庭的威望和自身的利益。巧女们面对难题的冷静,迎接挑衅的勇敢,以及解决危机的慧黠,使得巧女故事在民众质朴的口语表述中代代相传。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刘魁立,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哲学博士(俄罗斯),研究员、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张旭,毕业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群众文化》、《文化月刊》主编,现为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康丽,1974年生,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从事民俗学与民间叙事学研究多年,已出版专著1部,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主持横向课题3项。
第一章 什么是巧女故事
第二章 谁的身影在集群中闪现:巧女故事的分类
施巧计处理万事
善言辞巧解难题
勤思索不畏艰难
第三章 巧拙之争:谁在两性智慧交锋中表演
巧女:故事的主角
故事的配角:其他人物的角色类型
第四章 冲突与调试:故事角色的行为互动
角色行为的冲突与协作
角色行为的调试与维护
第五章 故事想说什么——巧女故事中的民间女性观念
利益为先:民间女性智慧观
规范折中:民间女性伦理观
情利交融:民间女性婚姻观
结语
巧拙之争:谁在两性智慧交锋中表演
我们知道,在民间故事里,有林林总总的各种人物出场,这些出场人物原本有着许多方面的差异,如身份地位的差异,年龄性别的差异,等等。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他们会成为多种角色类型,这些类型超越了前述个体的差异。如果我们将巧女故事的讲述看做是一场关于两性智慧交锋的表演,那么,参与这场演出的故事角色可分为四类:巧女、拙女、巧男、拙男。在巧女故事中,每一类角色都会随所述事件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行动意图和智慧程度。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使用的“巧拙”概念,是从品性与智慧两方面判断的,不单指一般意义上的机智和愚蠢。其实,老百姓所要表达的“巧拙”,也是非常宽泛的。多数情况下,巧是指精明能干,心灵手巧,口才好;而拙则指为人过于憨厚、老实,不爱言语,不够精明。当然也有一些故事所说的就是真正的愚笨。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一看,各类角色在这出巧拙之战中究竟是如何演出的。
巧女:故事的主角
作为主人公,巧女是出场频率最高的角色。每个种类的巧女故事中,都能见到她们的身影。就整体而言,这一故事角色几乎涵括了女性在不同生活场域中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角色:娘家的女儿、小姑,婆家的儿媳、妻子,核心家庭的代言人以及父系家族的守护者。中国故事里的巧女基本是才貌双全的,她们长得“水灵灵的俊”,而且“心眼儿好使,一点也不嘎咕”。巧女的智慧是按照老百姓对理想女性的预期来描述的,体现在心智、手艺和口才三个方面。巧女是操持家务的主妇,面对大家庭的内外关系,她们必须心灵,才能明辨是非利弊,持家守成;手巧,才可领会长辈的意图,做出令人满意的衣物饭食;口利,才会在维护自己和家庭利益时立于不败之地,把对手驳斥得哑口无言。三方面的智慧相互关联,心智是基础,而手艺和口才则是破题的利器。依据巧女智慧在破题过程中的不同展现,我们归纳出三个类型的巧女角色,即才智兼备的机智女、熟识家务的贤惠妻和伶牙俐齿的善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