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是一种有益于社会与公众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在政府的倡导或帮助、扶持下,由社会组织或个人自愿组织开展的,以扶贫济困为主要内容,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人,不求回报地实施救助的一种无私的支持与奉献的事业,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必要的补充。
《善行天下1701》立足民间,面向大众,分为善解慈政、慈善人物—、特别视点、图击慈善、社区慈善、善行乡野、慈善沙龙、慈善文化、善绎人生等内容倡导以慈善为风尚的现代生活方式,让善回归人心,回归生活。
《善行天下1701》:
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大时代。背景是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大变革势头不可阻挡,各种文化的、制度的、技术的文明在比较与鉴别中相互交融,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带来的是世界大格局的重构和全球治理时代的到来,最终将会实现人类文明发展的升华。在这个时代,资本以其活力充当了无可替代的驱动力量,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则构筑了跨界合作与深度融合的新式桥梁,全世界都在感受大时代带来的深刻影响,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更加证明了全球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然而,英国公投“脱欧”,美国“特朗普现象”横空出世,一些西方大国出现的保护主义倾向,许多国家贫富差距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普通民众不满情绪蔓延乃至局部地区的极端主义,表明全球化进程中的分裂与分离主义也在日益显性化,所揭示的不仅是资本主义与自由主义不会受到普遍欢迎,而且预示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康庄大道。因此,大时代还需要大智慧。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卢德之先生所著的《论资本与共享:兼论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重大主题》一书,以探求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为己任,堪称与大时代相呼应的智慧之作。这是他在多年研究并已出版《交易伦理论》《让资本走向共享》《论慈善事业》《资本精神——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力量》《走向共享》等著述的基础上,将其资本精神与共享理论系统化的标志,其意义不只是一种理论创新,更能为当今的社会实践提供行动指引。
在传统意识里,资本与共享存在着内在冲突,也很难调和。因为资本既能造血,更能吸血,必定追求效率与利润,需要利己;共享强调互利,突出普惠,必定追求公平与正义,需要利他。早期资本主义只顾利己的血腥资本积累,曾经引发无产者的激烈抗争,也催生了共产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运动,导致民族国家的革命此起彼伏;后来随着强制性共享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建立与发展,资本的“恶”才受到相应的抑制,劳动者才能从发展成果中分享到一定的份额,社会则进入了相对文明的发展阶段,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赢得了稳定与繁荣。今天的经济全球化,造就了有利于资本自由流动的环境,资本主义加自由主义确实为物质财富的创造与积累提供了加速度,但因缺少共享发展的理念与行动,国家或地区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在加剧,世界发展格局亦在调整中充满了曲折性。因此,如何真正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重塑资本的价值,造就共享发展的世界,无疑是大时代关乎人类命运走向的重大主题。卢德之先生的著作,正是围绕这一重大主题,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将资本与共享融为一体,认定资本精神与共享发展是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共同价值,充分展示出了作者的深刻思考、独到见解与人文情怀。
卢德之先生推崇资本对财富创造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强调资本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本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基础,也深刻地剖析了资本的“两面性”(即同时具有正能量与负能量),阐述了资本精神及其发展变迁,更赋予资本在当代社会的新追求,提出了让资本走向共享的共享资本观。这种主张因为强调对资本的综合治理和明确以共享为追求目标,显然超越了比尔·盖茨的慈善资本观和托马斯·皮凯蒂的新制度资本观,为资本“扬善弃恶”指明了更加明确、具体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