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通史 隋唐五代宋元卷》是一部以准确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以历史先后为顺序,以章节目为架构,系统、全面、客观地记述合肥历史发展过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展现合肥历史发展风貌,传承历史文脉,体现合肥历史文化特色的多卷本地方史著作。时间断限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地域范围以今天合肥市(含四县一市)市域范围为主。
绪论
第一章 隋代合肥地区的发展与变迁
第一节 政区建置与政局变迁
一、庐州建置及其政区
二、韩擒虎主政庐州
三、庐州名臣与政治
四、隋末庐州的动荡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社会风俗
一、乡里组织与户口统计
二、仓储建置
三、考古发现的庐州瓷器
四、考古所见的社会风俗
第二章 唐代合肥地区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 唐朝统一与政区调整
一、统一江淮地区
二、地方行政建置
三、政区设置及其隶属
第二节 政治发展与吏治
一、任瑰立功河南
二、罗珦与庐州吏治
三、庐州历任牧守
四、庐州牧守业绩
第三节 社会矛盾发展
一、政治动荡中的庐州
二、赋役负担与社会矛盾
第三章 唐代合肥地区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人口与农业
一、人口的增长
二、农业的发展
第二节 馆驿与交通
一、庐州馆驿
二、经过合肥的二京路
三、水路交通
第三节 手工业和商业
一、矿产的开采
二、纺织业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第四章 唐代合肥文化教育和社会风俗
第一节 文化与教育
一、学校教育与科举
二、文化名人与庐州
第二节 宗教信仰与寺观建筑
一、佛教的发展
二、道教的发展
……
第五章 唐末五代合肥地区的政治变迁
第六章 五代时期合肥经济与文化
第七章 宋代合肥地区政治与社会
第八章 南宋合肥军事形势与军事斗争
第九章 两宋合肥地区经济发展
第十章 宋代合肥地区文化与社会
第十一章 元代合肥地区政治与军事
第十二章 元代合肥地区经济与社会
第十三章 元代合肥地区文化与民俗
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合肥通史:隋唐五代宋元卷》:
第一节 政区建置与政局变迁
隋朝结束自西晋灭亡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开创全国再统一的新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调整统治政策,建立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和设施,巩固了统一局面。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三征高丽,大规模征发徭役兵役,加重百姓赋税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全国性农民战争,庐州地区也出现动荡纷争的局面。
一、庐州建置及其政区
隋开皇初年,地方政区沿袭周齐旧制,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然政区极为混乱,“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开皇三年(583年),根据兵部尚书杨尚希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隋文帝下诏省并州县,并“罢天下诸郡”,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平陈以后,又将州县两级管理体制推行到江南地区。
开皇初年,今合肥地区政区混乱。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曾于合肥置合州,寻遭侯景之乱,淮南之地进入东魏,北齐因之。据《魏书·地形志》,合州领汝阴、南顿、南梁、北梁、南谯、庐江、西汝南、北陈等八郡共十七县。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调整政区,改合州为庐州,尽废所属诸郡,此即庐州建置之始,其境内各县亦多省并改易。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改州为郡,再次调整各级政区,实行郡县两级管理体制,庐州改为庐江郡,“统县七,户四万一千六百三十二”。所领七县为合淝、庐江、襄安、慎、霍山、淠水、开化。其中合淝、庐江、襄安、慎县等四县在今合肥市辖区之内。
合淝县,倚郭县。始置于西汉,因位于施水(今南淝河)、淝水(今东淝河)会合之处而得名。南朝梁时改为汝阴县,兼置汝阴郡。北齐分置北陈郡,隋开皇初年二郡皆废,复改汝阴县为合淝县,为庐州治所。
庐江县,在今合肥南一百八十里处。本汉庐江郡龙舒县之地,南齐重置庐江郡,治舒县,“梁天监末始置庐江县,兼置湘州治焉”。北齐时废湘州。隋开皇三年(583年),罢庐江郡,保存庐江县,又将龙舒、潜县并入庐江县。《隋书·地理志》云,境内“有冶甫山、上薄山、三公山、圣山、蓝家山”。其辖境大于宋元以后的庐江县。清光绪《庐江县志》载:“致今日之庐江,自东至西,自南至北,境界仅存百余里,大非昔日舒县之境地宽广矣。”
慎县,在今合肥东北七十里处。“本汉浚遒县地,属九江郡。晋改置慎县,因县西北古慎城为名。”东魏、北齐并有淮南,于此置平梁郡,陈朝改为梁郡。开皇初郡废县存,隶属庐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