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程的知识工程与创新》是继2009年出版的《知识工程与创新》一书的姊妹篇。是在《知识工程与创新》一书阐述知识、知识工程与创新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基于流程的知识工程与创新的关系,突出了基于流程的知识工程的重要性。基于流程的知识工程与创新解决了知识工程与单位主营业务结合和融合的问题,实现从人找知识到知识找人的重大转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基于知识的创新,为实现“创新驱动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基于流程的知识工程与创新》具有理论创新,知识工程软件创新,案例新颖、具体以及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基于流程的知识工程与创新》面向所有“知识工作者”——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管理、知识工程有兴趣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咨询人员、企业高管、教师、高等院校研究生等,也适用于一般的读者群体。
绪论
1 为什么当前我国要特别强调创新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创新的描述
1.2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
2 当前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
3 如何实现企业的创新
3.1 创新型国家的标志
3.2 企业是国家创新的主体
3.3 企业如何实现创新
上篇 基于流程的知识工程
第1章 开展基于流程的知识工程
第2章 构建本体库
2.1 概述
2.2 领域本体构建的方法
2.3 本体构建关键技术
2.4 本体构建的软件实现
2.5 本体构建小结
2.6 本体构建的意义
第3章 构建产品研发流程
3.1 概述
3.2 研发流程构建的方法
3.3 研发流程构建的关键技术
3.4 研发流程构建的软件架构
3.5 研发流程构建小结
第4章 构建WBS工作模型
4.1 概述
4.2 构建WBS工作模型的方法
4.3 构建WBS工作模型的关键技术
4.4 构建WBS工作模型的软件架构
4.5 构建WBS工作模型小结
第5章 构建各专业知识库
5.1 概述
5.2 构建各专业知识库的方法
5.3 构建各专业知识库的关键技术
5.4 构建各专业知识库的软件架构
5.5 构建各专业知识库小结
第6章 开发知识管理系统
6.1 概述
6.2 开发知识管理系统的方法
6.3 开发知识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
6.4 开发知识管理系统的软件架构
6.5 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小结
第7章 知识工程在产品研发平台中的应用
下篇 创新理论与方法
第8章 员工创新的三要素
第9章 创新理论概述
9.1 概述
9.2 经典TRIZ与现代TRIZ的分界线
9.3 经典TRIZ的主要组成部分
9.4 U—TRIZ简介
第10章 技术系统与技术系统的进化
10.1 技术系统的定义与类别
10.2 技术系统的进化模式——S曲线
10.3 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
10.4 进化潜能雷达图
第11章 40个发明原理
11.1 分割原理(物体多元)
11.2 抽取原理(实现功能配置的重要手段)
11.3 局部特性原理(优化系统空间特性的重要手段)
11.4 不对称原理(目的是优化空间特性)
11.5 组合原理(实现功能配置的重要手段)
11.6 多用性原理
11.7 嵌套原理(改善系统的空间特性)
11.8 重量补偿原理(反重力原理)
11.9 预先反作用原理(优化系统的时间特性)
11.10 预先作用原理(时间上的转换)
11.11 预先防范原理(优化时间特性)
11.12 等势原理(优化功能配置)
11.13 反向作用原理(优化功能配置)
11.14 曲面化原理(实施空间转换)
11.15 动态性原理(实施时空转换)
11.16 不足或过度作用原理(简化功能配置)
11.17 多维化原理(实施空间转换)
11.18 振动原理(改善功能配置)
11.19 周期性动作原理(实施时间转换)
11.20 有效持续作用原理(改善时间特性)
11.21 急速作用原理(改善时空特性)
11.22 变害为益原理(优化功能配置)
11.23 反馈原理(实施功能配置)
11.24 中介原理(改善功能实施)
11.25 自服务原理(完善功能配置)
11.26 复制原理(改善功能配置)
11.27 廉价替代物原理(减少实施功能的成本)
11.28 替换机械系统原理(改善功能配置)
11.29 气压或液压结构原理(完善功能配置)
11.30 柔性壳体或薄膜结构原理(引入新物体的属性改善功能)
11.31 多孔材料原理(激活物体新属性实现创新)
11.32 改变颜色原理(激活物体新属性实现创新)
11.33 同质性原理
11.34 自弃与再生原理(实施功能配置)
11.35 状态或参数变化原理(改变物体的属性实现创新)
11.36 相变原理(改变物体的属性实现创新)
11.37 热膨胀原理(利用热胀冷缩效应实现创新)
11.38 加强氧化作用原理(利用氧不同状态下的属性实现创新)
11.39 惰性介质原理
11.40 复合材料原理(引入多种新属性实现创新)
第12章 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
12.1 技术矛盾
12.2 物理矛盾
12.3 分离原理
12.4 利用分离原理解决物理矛盾
第13章 因果分析
13.1 因果分析法
13.2 因果链
13.3 因果分析的作用
13.4 介绍几种常见的因果分析法
第14章 功能分析
14.1 功能的定义
14.2 功能的级别和规范陈述
14.3 功能分析法
14.4 功能作用模型的分类
14.5 韩国“实用TRIz理论”的功能分析
14.6 功能分析法应用实例:炭火烤肉机
第15章 物场分析与76个标准解
15.1 物场模型
15.276 个标准解
15.3 物场分析的应用流程与实例
第16章 属性分析
16.1 属性的定义
16.2 工程参数与属性的比较
16.3 物体—属性—功能描述与物体—属性—功能矩阵图
16.4 属性—转换—属性
16.5 属性列举法
16.6 属性维度法
16.7 与/或树架构图
16.8 常用的物质各类属性
16.9 Goldfire科学效应库496个属性参数
16.10 案例:微小渗漏闸阀的检测
第17章 质量功能展开(QFD)
17.1 概述
17.2 QFD的基本原理
17.3 建立QFD矩阵步骤
17.4 QFD应用价值
17.5 QFD的发展
17.6 实例:汽车车门的设计
17.7 小结
第18章 公理化设计理论(ADT)
18.1 概述
18.2 公理化设计要素
18.3 功能配置法
18.4 公理化设计理论(ADT)的改进与完善
18.5 小结
第19章 科学效应知识库
19.1 什么是科学效应
19.2 科学效应的应用模式
19.3 效应知识库
19.4 应用效应知识库解决发明问题
附录140个发明原理编码、名称及应用方法汇总表
附录250个通用工程参数编码、名称及其定义
附录3 单项工程参数发明原理推荐表(50个通用工程参数)
附录4 物理矛盾的分离原理及分离方法汇总表
附录5 分离原理与发明原理对照表
附录637个进化趋势
附录7 物理效应与实现功能对照表
附录8 化学效应与实现功能对照表
附录9 几何效应与实现功能对照表
附录10 固、液、气、场不同形态物体实现各种功能的效应知识库
附录11 改变属性的效应知识库
附录12 增加属性的效应知识库
附录13 减少属性的效应知识库
附录14 测量属性的效应知识库
附录15 稳定属性的效应知识库
附录16 科学效应和现象详解
附录17 部分技术术语简介汇编
参考文献
版权页:
定义本体中的关系。本体中的关系体现了概念与概念、实例与实例之间的联系,有等级关系与非等级关系两类。实例是概念的个体,继承所属概念的所有属性,并具有相应的属性值。
(4)概念的规范化处理
在本体构建中,如何确保本体所提供的概念是规范化的呢?通常是通过对专业手册及专业文献的研读,并由领域专家审核和认可,但开发人员的专业背景的局限性对词语的规范性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仅通过以上途径,难以确保本体所提供概念的学科权威性、规范性。而叙词表最大的优势就是叙词的学科权威性、规范性,并且传统的叙词表已经在传统信息标引和信息检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利用叙词表对概念进行规范化处理是比较理想的途径。
(5)借鉴顶层本体进行概念体系的标准化处理
现有本体大多缺乏统一的逻辑表达规范和关系表达的定义,不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后期的机器推理工作。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依据所选顶层本体的规范的关系定义,为构建的领域本体提供一套可供遵循的标准。这一方面可以作为复用的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参照所嫁接的顶层本体已有关系的定义,将领域本体的关系进行抽象化处理,从而形成层次性的表达统一的关系体系。
(6)本体表示
本体以其在领域内达成共识的概念体系来克服计算机系统之间的“语义鸿沟”,其目的是要实现计算机的可理解,因此需要通过本体表示语言对构建出的本体概念体系进行描述,将概念问的关系揭示出来,并通过本体表示语言的语义表达能力使计算机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动处理。
(7)嫁接入顶层本体
这一步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领域本体嫁接到顶层本体的入口,领域本体与顶层本体相连的概念是领域本体中的一级核心概念,是该领域及涉及到的相关领域的最具代表性的概念。如果在顶层本体中有相对应的概念,可直接通过同义关系相连。否则,需要构建中间层概念或直接以下位、实例关系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