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响自传》是作者刘大响院士的回忆录。作者在书中叙述了自己的童年、求学生涯以及为我国航空动力事业奋斗的历程,尤其是以亲身经历讲述了高空模拟试验台、高推预研、中推核心机和先进高性能发动机的预研和研制过程,以及呼吁国家重视航空发动机、国产大飞机和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经历。
本书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兼具,内容真实、语言朴素、图文并茂。适合从事和关注中国航空工业尤其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人员阅读参考。
《刘大响自传》是中国工程院院院士、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刘大响的传记,作者叙述了童年、求学生涯和成长经历,以及作为一个百折不挠、碶而不舍的航空专家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的的杰出贡献。本书记录了刘大响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刘大响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中国航空工业的院士群体是航空技术领域的学术权威和资深专家,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宝贵财富。
为了弘扬院士群体报效祖国、激情进取、创新图强的精神,2009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航空工业院士丛书》,该丛书记录了院士们的成长足迹,不懈追求科学真理、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爱党报国的民族精神,以及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时任中航工业总经理林左鸣为丛书作序,2010年以后陆续出版。丛书出版以后在全国公开发行,读者反响强烈,受到了广泛好评。
2013年中国工程院下发通知,要求首先为资深院士编写出版院士传记,在201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20周年之际出版。由于航空工业在这方面的工作走在了前头,中国工程院与我们合作,将《中国航空工业院士丛书》加以改编,纳入《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出版。传记的编写出版得到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的支持,得到了各位院士和院士所在单位、传记作者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3年11月
刘大响,航空发动机专家。1937年生于湖南祁阳(今祁东县)。196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1986年起任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原624研究所)总工程师和第一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近50年来一直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究工作,曾任三项大型国防科技预研项目和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高空台)的总工程师和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主持完成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和国际合作,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获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委委员和外事委员会委员。
第一章 我的家庭
爷爷家族第三代的第一个男孩
祁阳罗口町刘氏家族渊源
爷爷
母亲
父亲
第二章 从私塾到学校
私塾没念几天
永生难忘清江老师
私立崇汉中学和附小
高中经历两个学校
重返母校
参观陶铸纪念馆
重游浯溪
第三章 北京航空学院
想考清华
跨进北航
班上的总干事
系学生会文化部长
差一点儿掉进河里
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
进了保密专业班
全班第一批入党
“北京”4号
师从宁棍教授
第四章 第606研究所
不去机关上一线
初识吴大观
穿了三年军装
“摸着石头过河”
第一次到部队调研
在部队大熔炉中“蹲点儿”
815甲发动机研制
“遭遇起动”研究小组
“文革”岁月
第五章 第624研究所
624所的由来
全室迁往四川
走进大山深处
成为624所一部分
山清水秀屋顶漏
献了青春献终身
苦中也有乐
第六章 高空模拟试车台
高空台是国家战略性大型设备
“八大金刚”之
赴英参加斯贝发动机高空台试验
要搞好中国自己的高空台
自己动手,缓而不停
有时需要点儿“自作主张”
数采系统引进费周折
参与完成高空台调试和标定
“中国人是魔术师”
第七章 高推预研和中推核心机
开局良好过程曲折
关键时刻接重担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推核心机登上历史舞台
领导关怀是无穷的动力
一次冒风险的决策
设计是龙头,人才是关键
又好又快完成中推核心机设计
最可宝贵的“中推精神”
核心机地面台试验一举成功
顺利完成设计状态的高空台试验
团结协作的凯歌
中推验证机下马留遗憾
第八章 先进高性能发动机研究
难忘的“884会议”
完成顶层方案的设计
三级高压压气机攻关
完成三大高压部件的试验研究
荣获“何梁何利奖”
调入北航和中航工业科技委工作
第九章 对俄科技合作
第一次率团赴苏联访问
先进高性能发动机技术合作破冰
俄方专家的一次历险
中俄合作结硕果
合作双赢的几点主要体会
发动机流场畸变评定技术的突破
荣获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自主创新是必由之路
第十章 为根治飞机“心脏病”鼓与呼
加速发展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思考
发动机开进“香山科学会议”
向吴邦国副总理汇报
航空推进技术验证计划
发动机是推动航空技术发展的原动力
促进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发展
现役动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可靠性
航空发动机仿真技术研究中心
正确认清新形势,加快动力的发展
大力发展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能力
参与新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论证工作
第十一章 在中国工程院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与深圳市政府的合作
参与京沪高铁项目的论证
院士工作站
参加俄罗斯“中国年”活动
第十二章 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
第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次意外的记者采访
出席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
拥护宪法修改
积极履行人大代表和常委的职责
四度呼吁造中国自己的大飞机
充分发挥三线军工企业作用
四次外事出访
第十三章 我与老伴
两小无猜
前世有缘
最简单的婚礼
度过艰难的日子
随我走进山沟
贤妻良母
同贺七十寿辰
第十四章 感悟人生
诚信、勤奋、团结、奉献
恩师吴老胸中丰碑
朋友的祝愿
不用扬鞭自奋蹄
附录一 刘大响院士工作过的单位的评价
刘大响院士的动力情怀
动力求索路航空报国情
关注科技前沿推进动力发展
决策支持立新功
刘大响院士的深圳十年
附录二 《我心飞翔》出版后读者反响
为了强劲的“中国心”
走动力报国之路 圆中华复兴之梦
一部感人至深的回忆录
读《我心飞翔——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院士回忆录》
航空铸丰碑群众树口碑
老师、同事、同学、晚辈的赠言选编
祝贺刘大响同志《我心飞翔》再版
刘大响院士的高空台情怀
读《我心飞翔》 忆战斗情谊
献身动力呕心沥血,航空报国矢志不渝
十年磨一剑 一朝结硕果
赞刘大响院士
第5719厂《我心飞翔》读后感摘录
后记
永生难忘清江老师
我的启蒙教育在罗口町永安小学。进小学是在1943年3月,当时我五岁半。
“永安”是刘氏私立小学,校长是我的伯父刘维焕。从家到学校,要沿白花江走4里多路,江岸杨柳婀娜多姿,但江水湍急,大水季节,堤岸时有塌陷。父母担心路上危险,就要我在学校寄宿。伯父刘维焕当时还兼任罗口町乡乡长,公务繁忙,不经常住在学校,因此父母就将我托付给刘清江老师。
清江老师教语文和算术,年纪与我父亲相仿。他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开始要我与他同睡一张床,后来架了一张小床在旁边给我睡。清江老师对我关爱有加,从未对我发过脾气,同我日夜相伴,我尿床了,他帮着洗涮,晚上辅导我功课,圈点作业。他常常教我“学习要努力,做人要诚实,男儿当自强,一切靠自己。”他对我倾注了很多心血,情同义父,令我永生不忘。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在祁阳县城读中学、在北航念大学时,还经常给他写信,参加工作后我第一次寄钱回家,就是分别寄给母亲、外婆和清江老师三人。1989年秋,我回老家探望父母,本想专程去拜访清江老师,得知他已乘鹤西去,十分悲痛,给我留下终生遗憾。
私立崇汉中学和附小
1948年,父亲应刘兴校长之聘,要离家去祁阳县城的崇汉中学任教,父母商量,由父亲带我去祁阳崇汉中学附小读书。我觉得这是件了不起的好事,感到十分高兴。
崇汉中学坐落在天马山脚下,而附小则在县城里祁阳中仓街刘氏宗祠,这里也是全县刘氏宗族总祠,两地相距有十来里路,不能与父亲同住,我只好又在学校寄宿。崇汉附小不远就是刘兴校长的大宅院,围墙很高,四周有炮楼,还有士兵站岗把守。
我姑父李畅如时任祁阳县印刷厂厂长,住所距崇汉附小不远,他的儿子李端生也在崇汉附小念书。姑父要我们两人每天早晨走路去他家中喝牛奶、吃鸡蛋,既补充营养,又锻炼身体。
我在崇汉附小读了两年小学,成绩优良,很得老师喜爱。
1950年初,我得了一场重病。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次病得很厉害,高烧不退,多次昏迷不醒,大家都觉得好像没有希望了。在县医院没有治好,父母焦急,就将我接出医院,住到姑父所在的印刷厂内,又将爷爷从老家接来祁阳。母亲对爷爷说,一定要想办法把我治好。但面对长孙,爷爷不敢下重药。于是又请来一位著名老中医(叫什么名字我记不得了),爷爷与这位老中医仔细研究着如何开方。那位老先生开了一味药——细辛。中医有一个说法,“细辛不过钱”,就是说这个药毒性很大,不能多用。《本草别说》上讲:“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半钱匕”约1克。但他一下开了两钱(1钱约等于3.72克),爷爷认为用药过猛,不大同意。老中医却坚持要“以毒攻毒”,两人各执己见,反复切磋研究,拿不定主意。母亲焦急了,说死马当作活马医,还是照那个老中医的意见去抓药。服了这剂药,情况就有转机,我苏醒了过来,再经过一段治疗,病慢慢地好了。一谈起这件事,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那位老中医,是他把我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1950年3月,我考进崇汉中学上初中,属春季招生人学,后来国家统一改为秋季招生,因此初中实际上只读了两年半。当时刘兴校长已随程潜、唐生智和平起义,到省里去工作了,学校董事会公举我的舅外公雷声溢出任校长。
崇汉中学环境清幽,后面的天马山山势雄峻,大有天马腾霄的气势。山上遍地是油茶树。农历lO月到11月是油茶开花的季节,我常常与一些同学相伴,上山吮吸油茶花蜜。春天就到茶树林中摘茶苞吃。湘江绕过祁城流经学校,层峰绿树倒映江中,游船宛如镜里行驶。明清以来,人们就把湘水澄清和祁山叠翠列为祁阳“八景之一”。暮春时节,由江华县放行下来的竹筏木排经过时的号子声更是响遏行云。端午节的赛龙船十分热闹,也是我小时候每年必看的节目。我还听说从浯溪到文昌塔这段河流里有祁阳的特产竹鱼,味道十分鲜美,不过只是听人称道,从未品尝过。
初中两年半,我的学业有较大进步,也比以前懂事多了。当时刚刚解放,老师们政治热情很高,油印的校报、校刊办得很红火,父亲写得一手好字,也常常主动承担刻蜡板的工作。高年级同学参军、参干十分踊跃。我清楚地记得,在宣传活动中,学校组织排练了“红布条”的文明戏,反映人民获得解放的欢乐情景。P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