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吸纳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最新成果编写而成。全书包括导言、外军政治性工作概述、外军精神教育工作、外军军事宣传工作、外军军事文化工作、外军人事管理工作、外军军人社会保障工作、外军法律事务工作、外军心理攻防工作、外军战争行动中的政治性工作、外军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政治性工作等内容版块。该书有助于开阔读者视野,解决读者对外军政治性工作历史与现状的认知和借鉴问题,使他们从外军政治性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思考中提高自身的岗位任职能力。
李庄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2006年以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和研究生英语教学法;研究生入学英语统考以及TOEFL和GRE等应试策略。2006年之后,主要研究方向转型为外军政治性工作和外军军政关系。先后主持并完成原总政联络部课题2项,出版著作、教材教辅11部,发表学术论文、译文60余篇。因教学和科研中的突出成绩,曾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曾获颁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并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
第一章外军政治性工作概述(016)
第二章外军精神教育工作(067)
第三章外军军事宣传工作(096)
第四章外军军事文化工作()
第五章外军人事管理工作()
第六章外军军人社会保障工作()
第七章外军法律事务工作()
第八章外军心理攻防工作()
第九章外军战争行动中的政治性工作()
第九章外军战争行动中的政治性工作()
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其实质是处理阶级之间和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以及阶级内部的关系,其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军队政治工作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政治工作是政治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政治工作存在于一切军队之中。政治的性质不仅决定了政治工作的性质,也决定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性质。外军政治性工作,是指除我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或执政党,为从政治上领导、控制和掌握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以实现既定的政治目的而在军队中进行的政治性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军队政治性工作、社会主义国家军队政治工作和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军队政治工作。各国的国情不同,军队的性质、传统不同,历史文化、民族心理不同,军队政治工作的形式、内容和特点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服务于各自国家政权或执政党的利益。许多国家没有明确的“军队政治工作”概念,也未在军队中设立独立的政治工作机构,但在军队中推行国家和统治阶级意志的政治活动是客观存在的。本书所说的“外军政治性工作”主要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军队的政治性工作。一、外军政治性工作的本质属性政治决定着政治工作的方向与内容,离开政治就无所谓政治工作。政治性是外军政治性工作的本质属性。它贯穿于外军政治性教育活动的始终,是外军政治性工作区别于外军其他工作的显著标志,是外军政治性工作诸属性中最普遍最一般的固有属性,规定和影响着其他派生属性,同时也是外军政治性工作变化发展的依据。德国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像的”,外军政治性工作正是实现政治意图的必然过程和具体体现。一方面,外军政治性工作的基本理论、原则方针、目的目标、任务内容等理念系统体现了国家政权或执政党的根本利益,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特征;另一方面,外军政治性工作的领导、组织、执行部门等设施系统和政治教育制度服从服务于国家政权或执政党政治目标的实现。外军政治性工作的政治性本质规定了外军政治性工作特定的服务对象,规范了外军政治性工作参与者的政治态度、行为方式和活动价值。外军政治性工作的政治性具有一元性和多样性特点。它服从服务于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毋庸置疑地体现了外军政治性工作的一元性。另一方面,外军政治性工作可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多个侧面,不同层次,因而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政治性作为外军政治性工作的普遍性要素,存在于外军政治性工作系统体系的各个方面,这时就具有这些方面的特殊性,表现为外军政治性工作政治性本质的多样性。外军政治性工作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也有不同特点,就某个要素而言,还会有多个特点。例如,就外军政治性教育的对象而言,要求所有对象都接受爱国主义、军人价值观和战斗精神等教育,并将其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行为,这体现了外军政治性工作政治性本质的一元性;外军政治性工作对象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民族、处于不同军阶层次等就有不同的特点,这样,官兵对政治性工作的需求和接受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外军政治性工作的政治性体现阶级性。政治性作为一种阶级属性,反映了阶级在军队中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政治性工作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对军队的管理,对官兵进行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活动,其目的就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保证统治阶级的地位。这从根本上规定了外军政治性工作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外军政治性工作的阶级性。所以,外军政治性工作必然以一定的阶级为依托,以一定阶级的思想理论为指导,调动外军政治性工作资源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只有对外军政治性工作的政治性本质所维系的阶级关系及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获得正确的认识,用这种正确认识指导外军政治性工作的研究实践,才能揭示出科学的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外军政治性工作的政治性蕴含意识形态性。外军政治性工作的具体内容是社会系统中的政治在军队中的反映,它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规定,决定于社会中的政治关系,体现了思想上层建筑的政治特性。意识形态性是外军政治性工作本质属性的重要特征,因为政治性本质规定了外军政治性工作系统及其理论原则、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内容方法等要素的性质,它们对外军受教育者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言行。换言之,外军政治性工作具有向外军官兵传播和灌输意识形态的作用。外军政治性工作除了本质属性以外,还有其他属性,如民族性、渗透性、实践性、时代性等,这些属性对外军政治性工作也有普遍而重要意义。外军政治性工作的政治性本质通过这些属性存在时,就具有这些属性的特点。二、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的若干范畴列宁指出:“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的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杜,1977:241我们应该以那些最能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外军政治性工作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作为外军政治性工作学科研究的基本范畴。主体与客体范畴:外军政治性工作目前作为军队政治工作学的学科方向,以外军政治性工作为研究对象,是一种实践性活动,也是人与人的对象性活动,自然存在着主体与客体的确定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在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领域,主体是从事外军政治性工作任务的工作人员;客体是外军政治性工作中的教育对象。当然,这种主体与客体的区分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具体的主体与客体,既具有确定性的方面,又具有不确定性的方面。由于军队组织系统的层级性,某一级组织或个人,相对于下级是主体、相对于上级则又是客体。例如,外军政治性工作的从业人员一般包括随军牧师、军事指挥官和士官,他们是外军政治性工作的行为主体,但他们在各自层级系统内则可能是接受教育的对象,成为政治性工作的客体。因此,主客关系往往会因时空等条件的变化而转化。政治与军事范畴:外军政治性工作具有工作本质的政治性,同时又具有非常强的军事性,政治与军事的关系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政治与军事及其相互关系,是研究外军政治性工作必须要涉及的一对范畴。首先,政治与军事的内涵需要界定、外延需要明确。军事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而政治本身含义丰富,外延也十分广泛。外军政治性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对政治与军事的语词,从内涵到外延进行研究界定。其次,从外军政治性工作的主体上看,包括宗教人员、军官和士官,他们在外军政治性工作中分别发挥怎样的作用,是否存在主次先后问题,这是需要研究和回答的。最后,从政治与军事的相互关系上看,政治与军事的相互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由于军事与政治的含义都不是单一的,这就决定了在政治与军事的相互关系上,不能进行简单而笼统的叙述,而应在确定具体问题后具体分析。精神与物质范畴:外军政治性工作在本质上是要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但精神层面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精神与物质及其相互关系,是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需要涉及和应该确立的一对范畴。首先,外军政治性工作是作为主体的人以作为客体的人为对象展开的工作,而人是意识即精神与肉体即物质的统一。在外军政治性工作中,如何看待主体人与客体人的精神与物质关系特点,需要研究。其次,从外军政治性工作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上看,既有精神性的问题又有物质性的问题;从外军政治性工作要解决问题的原因上看,既需要从精神方面又需要从物质方面来进行分析;从外军政治性工作要解决问题的途径上看,既需要从精神方面又需要从物质方面来进行探索。思想与行为范畴:思想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是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应该确立的一对范畴。首先,思想与行为是外军开展政治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外军政治性工作,在解决整体目标要求集中统一性与个体思想行为分散多样性之间矛盾的过程中,要从个体思想与行为的“分散多样性”出发,达到实现“集中统一性”的目的。这就决定了思想和行为作为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的基本范畴的重要性。其次,思想与行为既统一又对立,在外军政治性工作中有其特殊的表现,需要研究把握。最后,思想与行为的形成和变化有其多种复杂的原因,只有把思想与行为作为基本范畴,来分析把握其形成和变化的多种复杂原因,才能解决整体目标要求集中统一性与个体思想行为分散多样性之间矛盾。这是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中要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目标的重要任务。教育与管理范畴:要解决整体目标要求集中统一性与个体思想行为分散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就需要通过教育和管理的途径。因此,教育与管理及其相互关系,是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中需要涉及和应该确立的一对范畴。首先,教育与管理是外军政治性工作解决整体目标要求集中统一性与个体思想行为分散多样性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其次,教育与管理之间既本质有别又相互关联,需要在理论上说清楚其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把握好运用的尺度,这也就要把教育与管理作为一对基本范畴认真加以研究。最后,外军政治性工作的教育与管理与一般的教育与管理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性。对其研究既需要从一般的教育与管理中学习借鉴共通的东西,又需要根据自己的特性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与管理。当然,外军政治性工作的教育与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内容不同,方式方法各异,值得研究。目的与手段范畴:要解决整体目标要求集中统一性与个体思想行为分散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就存在着需要通过何种可行手段达到和实现工作目的。因此,目的与手段及其相互关系,是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中应该确立的一对范畴。外军政治性工作从业者在进行具体工作时,可能会运用不同的手段达成同样的目的,或者运用同一种手段达成不同的目的。譬如,外军在对官兵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可能采用课堂灌输的方法,典型示范的方法或者现场观摩的方法,可能采用宗教感化的手段,条令约束的手段或者环境熏陶的手段,总之,这些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达成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再譬如,外军精神教育中先进人物典型案例的运用,旨在提升官兵的政治信念、道德准则、价值理念、战斗精神,甚至条令意识和法制观念等等,同一手段达成不同目的。三、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的学科定位所谓“定位”就是确定一个事物的位置或方位,并以此来把握它的意义、性质和特点。“学科定位”就是把某个学科放到特定的学科背景中,考察它在这个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发挥的作用,并揭示该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科建设的意义和方向。学科定位直接决定了学科研究的问题领域。外军政治性工作学科从属于军队政治工作学,研究其学科定位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是外军政治性工作学科发展的关键。首先,外军政治性工作目前是军队政治工作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学科方向,它与其他几个学科方向既有学科的联系,也有学科的边界。在军队政治工作学学科框架下,除了外军政治性工作之外,还有军队政治工作基本理论、军队思想工作、军队组织工作、战时政治工作、军队人才建设、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军事社会学与政治工作等。这些学科方向之间既存在联系,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们在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上是一致的。以“军队政治工作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总目标包括:培养政治合格,系统掌握军队政治工作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胜任部队政治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分目标涵盖思想政治、专业业务、任职能力和身体心理等四个方面内容。但外军政治性工作与其他学科方向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前者主要研究外军政治性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军的借鉴应用,具体包括外军政治性工作的体制机制、基本内容、历史经验、特点规律,不同外军政治性工作的比较研究,同一外军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性工作的比较研究以及中外军队政治性工作比较研究等等;后者涵盖我军政治工作的若干方面。两者之间的内涵与外延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次,外军政治性工作学科,兼具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政治学和教育学等多重特征,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它有着“鲜明的党性、严谨的科学性、广泛的群众性、全面的渗透性”军队政治工作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9等军队政治工作学特征,需要研究者和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着力增强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性,同时需要贯彻群众路线,启发群众自觉,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项业务工作和具体任务之中。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就其内容而言,必然或多或少涉及外军国家政权或执政党的政治理念、方针政策,涉及其军事战略、部队建设,外军政治性工作必定受到其军政关系或军政现象的影响和制约,而军事政治学正是“运用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军政现象,以探求军政关系发展规律为目标的一门军事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高民政等军事政治学导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1其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军政关系的制度框架、党军关系以及军队政治文化,它们也是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外军政治性工作作为一种思想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外国军人掌握和接受一定的思想观点,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而具有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特点,需要遵循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最后,外军政治性工作学科范围既包括外军政治性工作的基本内容,即外军政治性工作都涉及哪些领域和哪些方面,也包括外军政治性工作的实践主体,即谁是外军政治性工作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还包括外军政治性工作的实践路径,即外军如何开展政治性工作,如何实现政治性工作的有效性。外军政治性工作作为外军所从事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与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意识形态活动密切关联。就性质而言,外军政治性工作是一种体现意识形态的政治灌输和政治传播活动。以外军精神教育为例,就有树立信念的政治意识教育、培育行为准则的军人价值观教育、崇尚国家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士气的战斗精神教育、热爱国家和军队的传统教育、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适合民族特点的宗教教育等等。外军精神教育的从业人员既有随军牧师,也有军事指挥官和士官,他们是外军精神教育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的主要成员。其教育方法也多种多样,课堂教育与媒体宣传相结合、宗教服务与法规约束相结合、典型示范与环境熏陶相结合、军营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及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当然,精神教育绝不仅限于以上内容和方法。而且,除了精神教育之外,外军政治性工作还有其他若干领域,譬如外军军法司法工作、外军心理攻防、外军军营文化建设、外军战争和非战争行动中的政治工作等等,它们均属于外军政治性工作的学科范畴。四、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的原则和方法〖1〗(一)原则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指导,是指对军队政治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各种理论和知识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是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党的军事理论是军队政治工作的直接理论依据。作为军队政治工作学的研究方向,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明确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为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就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即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说是“具体的统一”,因为实践总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不能以教条主义的理论去机械解释特定情况下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以经验主义的方式将此时此地的实践经验套用到彼时彼地的具体实践。说是“历史的统一”,因为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主观认识必须同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在要求。对外军政治性工作的研究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特定理论在特定时期对外军政治性工作可能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种理论在变化了的时间、变化了的场所和变化了的对象情境下就可能发挥不了积极作用。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前被认为不适用的理论在指导新情况新问题时可能蕴含着巨大的效力。因此,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必须坚持具体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3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解决问题的关键。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也是我们一切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从“实事”出发,从客观实际出发,需要遵循客观规律性,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事物中探求规律性,取得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高度统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因为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结合。因此,必须对不同事物的矛盾作具体分析,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作具体分析,对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作具体分析。外军政治性工作内涵丰富,方法多样,但它们都是基于不同外军的实际情况,服务于不同外军战斗力提升的需要。对其研究必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不能忽视其有益成分供我军学习借鉴,也不能随意拔高和任意夸大外军开展政治性工作的作用和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