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天一阁博物馆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天一阁博物馆藏1912年以前古籍18142条,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分类、题名卷数、著者、版本、批校题跋、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天一阁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自明代范钦创始至今,历经450年间的朝代更迭,兵燹火灾,岁月侵蚀,仍岿然屹立,被誉为藏书文化史上的奇迹。天一阁的珍籍亦随着书楼迭宕起伏的命运而离散聚合。从范钦时的7万余卷,历经劫难,至1949年天一阁原藏文献仅存1.3万余卷(不包括《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一阁重获新生,众多的宁波藏书家,如冯贞群、朱赞卿、孙家溎、杨容林、张季言等等,纷纷亲自或由后人向天一阁捐献其所藏,天一阁藏书数量大增。特别是在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天一阁不仅幸运地躲过了劫难,而且工作人员还从废品站、造纸厂抢救回了不少珍贵古籍,甚至包括原先从天一阁散出的珍籍。近年来天一阁博物馆积极地、多渠道地继续征集古籍,其中尤以浙东地方文献为多。
历史上对天一阁藏书的整理自建阁起就从未停歇。首先是历代范氏编目。最早是范钦编写的《范氏东明书目》,可惜此书目已佚失。范钦长子范大冲对保存天一阁文献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曾编过《天一阁书目》,但至今仅存数页摘抄本。清乾隆年间,范氏后人编《四明天一阁藏书目录》。清康熙十二年(1673),著名思想家、学者黄宗羲以第一位外姓人身份登阁观书,并编写了一份藏书简目,由此开创了著名学者或地方官员参与甚至主持天一阁书目整理的历史,较为代表性的有清浙江学政阮元主持的《天一阁书目》、清宁绍台道薛福成主持的《天一阁见存书目》、民国学者冯贞群主编的《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等。这些书目是天一阁藏书发展史的最好见证。1995年,骆兆平先生的《新编天一阁书目》出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天一阁书目。其收录范围为范氏天一阁原藏书,未包含天一阁大量新增藏书。进入新世纪以来,天一阁又陆续整理出版了《伏跗室藏书目录》《别宥斋藏书目录》《清防阁·蜗寄庐·樵斋藏书目录》,但尚未有一部全面反映天一阁所藏古籍的书目。2013年,天一阁古籍普查全面展开。先后有近二十名专业人员投入到了天一阁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工程之中。普查人员终日埋首于故纸飞尘之中,逐部逐册过手、过眼、过心,力求反映阁书真貌。至2015年底,历时整整三年,普查终得全面完成。
本书目便是此次普查工作的成果之一。本书目收录天一阁所藏18163条古籍数据。天一阁所藏古籍中,善本古籍为4821种,目前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137种(明代乡试录273种算1种)。藏书中以明代地方志、科举录、政书以及明人文集最为珍贵,多为海内孤本,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独特。此外,明抄明刻、名人稿抄校本同样弥足珍贵。另外,浙东和宁波地方文献也颇具特色,主要有清代浙东家谱、浙东学人著述和诗文集等,是研究浙东学术和文化的资料宝库。
本书的出版既是古籍普查成果的直接体现,更重要的是以开放的姿态,揭开了天一阁藏书神秘的面纱,让更多的学者能够借此纵览天一阁藏书,让藏书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研究、服务于文化传承传播、服务于当下社会建设。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学者能够到阁中识宝,让珍藏几百年的书籍能够尽其所用。这恐怕也是一代代天一阁的创始者、守护者、捐献者、工作者们共同的和终极的心愿吧。
此次普查为天一阁古籍的研究、出版、修护、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普查全面掌握了古籍的破损程度和病害种类,为今后的古籍修复和保护提供了准确的依据。目前,天一阁博物馆已经开始编制全面性的古籍预防性保护方案,包括完善库房、监测环境、添置设备、抢救修复、数字扫描等;同时2017年还计划汇集出版天一阁所藏历代地方志,预计规模将达800余册。我们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让藏与用能够两全齐美。
本书的成稿有赖于众多同仁的通力合作,除了编委会的诸位成员,原副馆长库金红为天一阁古籍普查的顺利开展作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众位普查员如乌莹君、李齐、黄萍、池雅静、吕欢、肖莎莎、周诗雯、孙敏山、李倩、程寅、肖迪文、赵军莲、王晓辉、陈婧文等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还有黄刚、任红辉两位同仁为普查提供了优良的技术支持,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关心、指导和支持,诚致谢意!
由于编者学识有限、编纂时间有限,本书肯定还存在某些欠缺和谬误,敬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庄立臻
2017年4月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