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决定命运,战略指引未来。
中国未来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怎么走?决策者作了擘画,公众也满怀期盼。
面对未来的希望与风险,展望发展与改革大势,目前中国*需要的依旧是改革执行力,特别是几大领域改革的有机联动。本书重点从深化改革、关注民生、民主法治建设、延续中华文脉、维护公平正义等多方面着手,回应人民的重大关切,严谨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让更多人对中国未来可能的发展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改革真正的三峡还没有驶过。中国的自由、民主、富强,是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的梦想。当今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这一理想。创造如此美好的未来,是所有中国人的追求与责任。
代 序
奋力驶过改革三峡
中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怎么走?决策者作了擘画,公众也满怀期盼。此时此刻,聚焦中国期待一个怎样的未来这一主题,其意义不言而喻。面对未来的希望与风险,展望发展与改革大势,我们认为,目前中国最需要的依旧是改革执行力,特别是几大领域改革的有机联动。
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波谲云诡,许多变局为世人始料未及。全球化进入高度不确定时期,世界经济始终未能摆脱增长乏力之态,凸显中长期结构性痼疾。在中国,旧发展模式长期积累的问题显露无遗,当务之急是充分认识当下中国经济社会中的潜在风险,按照既定顶层设计,切实推进改革。
过往20多年,中国经济高歌猛进,但渐渐形成三大失衡,在全球金融危机已提出警示后仍无根本改观:一是实体经济内部存在供需失衡,在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同时,另一些行业需求结构升级迟迟不能得到满足;二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失衡,金融业陷入自我循环、自我炒作的怪圈,而其竞争力并无显著提升;三是房地产和其他实体经济间的失衡,房地产染上了过多的金融属性。
目前企业债务高企、金融风险不断显现,正是这三大失衡的具体体现。对这些风险点自应有不同的长短期处置方式,但是,加速推进全方位改革方为治本之策。唯有深化改革,纠正这三大失衡,中国经济才能真正激发内生动力,国内外投资者才会对中国经济抱有信心。
中国体制改革仍在半途。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已近四年,改革方向已明,但落实不尽如人意,全会决议列出的若干重大改革进展不一:或一马当先,或长久停滞而近来终获突破,或依旧原地不动。一些旧体制的因素还有死恢复燃之势。这一切,构成一幅多彩复杂的图景。不容否认,国企、财税、土地、社保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总体上进展缓慢,制约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推进。更令人警觉的是,即便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明确做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表述,在一些领域、一些地方,计划经济色彩依旧浓厚,社会上还不时泛起一些回潮的杂音。这反映了改革的艰难,而这种艰难也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克服。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至此,任何一个领域内的改革都不可能在自身范围内求得解决,暂时的单兵突进或许可能,但倘若没有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欲求得根本突破则断不可能,已有的成果也可能丧失。全面深化改革,被列入四个全面之中,然而,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几大领域改革联动的探讨少之又少,这对改革全局是十分不利的。
2018年,中国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经过迅猛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成为全球第一也变得不再遥不可及。中国的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其影响力几乎可以在每一个全球议程上清晰感受。数十载生聚的成果值得万分珍惜。巩固和扩大这一成果,要靠全面改革过大关。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就是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能的转换。这不仅意味着农业、工业、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升降,它还必然伴随着社会结构、国家治理、国民价值观的新陈代谢。过去40年的许多经验将不再灵验,而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迈向全球前列,技术进步成果日积月累,往昔可直接借鉴的国际经验变得不再那么现成,低垂的果实不再伸手可及。开辟中国的崭新未来,唯有全面深化改革一途。
本书收入的文章,题材多样,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法治建设、民生改善,进而试图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把握中国的未来。这些思考都是极富价值的,有助于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理清思路,激浊扬清。无论知和行何者更难,知都是行的前提。
展望未来有坦途,亦有险滩,而后者更值得警醒。消除风险源别无他途,唯有强化执行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真正的三峡还没有驶过。使中国变得自由、民主、富强,是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的梦想。当今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这一理想。经我们的手,创造如此美好的未来,是所有中国人的追求与责任。
胡舒立
(财新传媒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