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中日对照》
《<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中日对照》是《论语》记录中国古代思想家与哲学家孔子及其门生言行的一部著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十分深远。用公理化的方法诠释《论语》,在遵循原意的基础上作出基本假设、定义、公理并进行命题推理,突出了《论语》思想的逻辑体系,有助于人们准确地把握孔子思想。
序解读中国人文经典的可贵探索在甘筱青教授等学者的力作《<论语>的公理化诠释》出版汉日对照本之时,我寄予热烈的喜贺与切望。特别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论语》是最为重要的中国传统经典之一,二是作者们能开拓性地以科学文化的系统逻辑思维(即公理化方法)对《论语》作诠释,探索学习《论语》的新路。我认为,这一探索十分重要,极富价值。这因为,第一,这一探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这一探索特别阐明了儒家文化的睿智丰厚;第三,这一探索尤其论证了《论语》思想的伟大不朽;第四,特别重要的是,这一探索富有开拓性地证明了可以引入公理化方法来对我国传统文化有关方面进行系统梳理、诠释与深入理解、领悟,用以弥补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方法的缺陷与不足。是的,在上世纪初,严复讲过,上世纪50年代,爱因斯坦讲过,西方科学技术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得力于思维上系统的逻辑与方法上严格的实证。这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一文化,本质上就是人化。文化使人从动物人变化成社会人,从野蛮人进步成文明人,从低级文明人升华成高级文明人。这个人化,就是以文化人,以人化物。以文化人,主要指用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来升华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真正成为大写的人;以人化物,主要指用文化、特别是科学文化来改变与人相处的物质世界,使之适合人、人类社会的需要。科学文化是人、人类社会的立世之基文明之源,没有科学文化,就野蛮、愚昧、落后,不但因不知客观世界规律而难立于世,并且失去文明发展的源头!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文明之础,没有人文文化,就卑鄙、无耻、下流,不但因为丧失人文关怀而异化成人的对立面,而且导致社会文明的崩溃。《周易》所讲:文明以止,人文也。《论语》首先是人文文化、人文关怀之大成,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仁,达到此最高境界的道路就是学。《论语》是中华民族文化,毫无问题,也地地道道属于人文文化。人文文化是关系人的精神世界的、人的终极关怀的文化,是文明以止以人为本的文化;而科学文化是关系客观世界及其本质、规律的文化,是文明之源立世之基的文化。理化天地生之类的科学文化同文史哲艺类的人文文化在功能与形态层面显然不同,但它们在来源层面上同源于实践,共生于人脑,都产于人脑对实践的反映以及对此反映的加工、提炼与升华,虽然它们在形态层面上的知识、思维、方法与原则确实不同,但是它们在形态层面上又确实彼此相通,而在精神层面上更是有着共同的追求。就形态层面而言,人文知识似乎是多元的,人文思维似乎是直觉的、形象的,人文方法似乎是体验的、体悟的,人文原则似乎是只讲求善,人文文化似乎只讲价值理性乃至非理性。其实不然,对一个人文文化大家,凡涉及客观存在,人文知识一定是一元的,而涉及精神层面的,才可能是多元的;人文思维何尝不讲起承转合,层次、系统、条理、重点?人文方法更何尝不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干万件事?人文原则又何尝不讲实事求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句百分之百人文文化名言,但其前半句何尝不是百分之百的科学文化?因有前半句作基础,才有了后半句的人文文化,才使得这一名句脍炙人口、流芳千古。深受西方哲学熏陶的冯友兰先生,凭借自己对中西哲学的了解,对在西方语境中的中国哲学价值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在我国诸子著作中,虽然没有形式上的系统,但是有实质上的系统,不过需要去梳理。诸子著作,当然首先包括《论语》。甘筱青教授他们正在开拓性地为此而付出极大的心血。公理化方法与数学紧密联系,欧几里德的著作《几何原本》被认为是成功而系统地应用公理化方法的典范。但是公理化方法更是一种哲理。它既具有极为系统的逻辑思维过程,又具有极为开放的原创性思维源头。甘筱青教授他们正是以这一哲理思维从事《<论语>的公理化诠释》这一课题的研究。他们以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性作为基础,给出了6个基本假设、17个定义、7条基本公理,严格遵循和认真参考源自《论语》本身并经历代研究而形成的共识,以公理化方式,进行系统的逻辑推理,进行梳理,进行新的解读,建立了一系列命题及由此产生的推论,形成立德、从政、为学、养性四大篇,这值得热烈祝贺,并同时寄以深厚期望。之所以热烈祝贺,是因为以公理化方法来研究我国经典著作的坚冰已经开始打破,航向也已开始标明,研究成果丰硕;之所以寄以深厚期望,是因为毕竟这一研究是第一次,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尝试以中西融会、文理渗透的研究视野,探索梳理和解读我国经典的公理化方法,《<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一书,无疑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的研究实践,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范本。二什么是经典?一是经得起历史长河的考验,具有继承性;二是经得起不同地域的考验,具有普适性;三是经得起一再思考与实践的考验,常读常新,常用常新,具有长青性。《论语》就是这么一部经典。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马克思称为现代政治经济学始祖的重农学派领袖弗郎索瓦魁奈(1694-1774年),对孔子的思想人格极为崇拜,自称为孔子的继承人,后人称之为欧洲孔子。直至1988年1月一批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其中的1970年物理奖得主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就讲: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正因为《论语》如此经典,就需要我们用不同方法、从不同高度、按不同领域、依不同层面去反复钻研。科学文化的系统逻辑思维正是我国文化不足的一面,以公理化系统来进一步诠释经典,大有必要。民族文化中最关键的是其哲理,民族文化哲理的凝现就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文化的哲理就是它的整体观。其实,空间上的整体观就是系统观,时间上的整体观就是发展观,现象与本质、外表与内核这一种形而上的整体观就是本质观。1994年,中国著名哲学家涂又光先生在美国波士顿参加中国哲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议,有人问他,中国哲学最精华之处能否用最简洁的词汇表达;他讲,一个字就是和,两个字就是中和,三个字就是致中和。这三个字就是《礼记中庸》上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本质上就是中庸,而中庸正是本书所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本书所讲的《论语》与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所讲的一以贯之的道,本书正是从中庸出发去描述和建构《论语》所论的伦理的、逻辑的思想体系。从对社会层面的影响讲,在汉代董仲舒提倡尊儒,从宋代起历史影响讲,儒家文化影响就大了,《论语》影响就大了。我小时侯就熟背了《论语》,受影响很深;在1993年初任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后,我又一再重读了《论语》,当然,理解与以往相比,大不相同了。我理解《论语》中所希求的最高境界是仁,书中讲了109次;而达到仁的境界的道路是学,书中讲了64次,如果学包括思考(思、问)、实践(习、行)在内,那就充满全书了。我十分赞成甘教授他们提到的《论语》中所讲的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中庸。曾子所讲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只是仁的表达而已。忠将心放在正中,成人之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如心,将心比心,不成人之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在此,特别值得提出的,《论语》是否真的一以贯之?《论语》是否能用公理化方法来系统梳理、诠释与深入理解、领悟而一以贯之呢?推而广之,对我国传统文化是否也能如此呢?《〈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一书采用源于西方的公理化方法,来理解、解读《论语》,能否获得一个系统的逻辑思维体系呢?能否证明《论语》绝不只是黑格尔所讲的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而是含一以贯之核心思想有着系统的逻辑思维体系呢?我认为,这些精彩的思想,作者在书中作了应有的回答。过去不少人对《论语》中孔子所讲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耕也馁在其中矣等以及孔子批评樊迟请学稼、学圃等论点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而在《〈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一书中,因为有了一以贯之的逻辑体系,这些论点得到了较为合理和正确的解读。早在1600多年前,《论语》就传入日本,对日本社会各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1840-1931年),日本称他为企业之父金融之王近代经济的最高指挥者,他以《论语》作为座右铭成功地办了500多家企业。他在《〈论语〉与算盘》一书中总结他办企业的指导思想与成功经验时明确指出:有士魂尚需有商才,无商才会招来灭亡之运,舍道德之商才根本不是商才,商才不能背离道德而存在。因此,论道德之《论语》自应成为培养商才之圭臬。又处世之艰难,若能熟读《论语》且细玩味之,自然会大有所悟。故我平生尊孔子之教。同时以《论语》为处世之金科玉律,经常铭之座右而不离。所以,《<论语>的公理化诠释》汉日对照本的出版与发行,一定能促使中日之间的更多对话,促使人们更系统、准确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我感谢甘筱青教授他们的长期、潜心、踏实、深入、富有开拓性的工作,我赞赏他们浓郁的文化气息、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与旺盛的学术生命。他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可圈可点的,影响是既广又深的。我希望有利于这一探索性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6月
甘筱青(1956---),男,江西樟树人,清华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教授,留学法国。曾任南昌大学副校长,现任九江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孔子学院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委员等职,先后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导读 ...........................................................................................001
第一章 引 论 .........................................................................009
第二章 基本假设、定义、公理 ................................................037
第三章 立德篇 .........................................................................067
第四章 从政篇 .........................................................................135
第五章 为学篇 .........................................................................191
第六章 养性篇 .........................................................................235
后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80
日译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