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茶为素业,平常老百姓吃茶去,谈及的往往是其味蕾层面,却止步于此,不能道尽其妙。《问茶》一书,则将茶品和地理、人文、历史相结合,使我们在谈茶论茶时,超脱于五色五味,将茶性和人性、天地自然融为一体:作者以产区为路径,以品饮为指引,兼及地域文化与民风民俗的魅力与神韵,为读者一一讲述苏州碧螺春、西湖龙井、六安瓜片、安吉白茶、擂茶、乌龙茶、黑茶等各式茶的来历、特性、口感以及与茶相关的人文掌故、历史风烟……如此方式展现茶性关乎天地人的现代作者,秦燕春尚属首例。在她笔下,茶是有出身、有经历、有归宿的生命。
★北大文学博士、学者秦燕春女士 匠心之作,时隔六年,修订完整版全新呈现;
★本书整体设计由中国*美图书设计师王志弘亲自操刀;
★四色彩印,百多幅中国名家绘画、书法、篆刻插图;
★美食家欧阳应霁隆重推荐,*人文色彩之中国茶品鉴指南;
★新版增加数万字,茶品与地理、历史、人文并重;
★首次将茶性与人性天地自然完美结合。
既然也是一本写茶的书,就不能数典忘祖,纲举目张处要从全世界第一本写茶的书一本用中文写成、以茶为经的书开始。回眸就是千年以前,名唤陆羽的孤单人一路为茶走南闯北,水里来火里去。历史记载中的陆羽(733804)自称桑苎翁,字鸿渐,又号东冈子,是唐代复州之竟陵(即现在的湖北省天门县)人氏。公元756年,未及而立的陆羽开始了他探访南北茶区、亲炙深山老林、直入幽谷古寺的茶道之旅,烟霞羡独行,野饭石泉清。公元760年,经过数载探询、体验、品味、专研之后,为避安史之乱离乡远行的陆羽隐居到了位于苏南、浙北之交的湖州苕溪,停下一路清香甘润的脚步,安稳心神,收蓄精华,写成一部属他的《茶经》。其正式出版完成,则在公元780年。人在地上,茶在路上,清清澈澈,沉沉郁郁。这本世界第一的茶之专著,陆羽准备并书写了整整二十五年。痴情于茶的陆羽却似乎是个自卑的人,他在自传当中,居然如此写到: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一代茶圣原来如此其貌不扬、笨嘴拙舌?似乎他还是个苦命人儿,幼年失怙,长于丛林,姓与名皆像一个天与人的传说,乃是《易经》中《蹇》之《渐》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养活其命的老僧便如此命名了他。不过,他的这份自卑抑或自谦,也可能是只为他太过清洁?那是大茶人本色。于是明人冯时可在著述《茶录》时,毫不客气点出陆羽的另层深心、或真心:鸿渐伎俩块垒,是《茶经》盖以逃名也,示人以处其小,无志于大也,意亦与韩康市药事相同。范晔《后汉书》有《韩康传一则》,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世家巨族,却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冯时可拟陆羽以韩康,意指隐士逃名,生当乱世,华族的文士代代有类似的选择。借物语之酒杯,浇薄命运之困厄,《茶经》一书竟而成为韬光养晦、自我保全的用具。安处卑微,意在高明,正如《茶经》而外他还有《会稽东小山》诗传世所示: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千古繁华交付于一声猿啼,哀伤下涕,独自飘落茶盏,犹如灿烂绽放之后迅疾凋零于幽暗的一朵枯淡的莺花。爱茶与吃茶,似乎很久以来在文人眼里都是需要条件的,茶为嘉木,能欣赏茶的清淡之美的味蕾与人品,都不可太过浓烈奔肆。早在魏晋风流的时代,茶事就被时人视为素业了。明代专品真味、大放异彩的文人茶,更将此意蕴推向高潮中的高潮。例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之第十七子朱权著有《茶谱》,认为(茶饮)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予法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另一明代文人屠隆在《考槃余事·山斋笺》中,则具体规定了这茶寮的具体设置: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同时人许次纾在《茶疏》中更列具了适合品茗的非常时刻,诸如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夜深共语、风日晴和、轻阴微雨、荷亭避暑、小院焚香等等,无疑都是些斯文雅客清赏的余事、遣怀的勾当。这茶之于百姓人家的开门七件事,似乎已经有了距离。耐人寻味的是,在较早的唐宋年间,茶味当中的人间烟火气象,倒更为丰足一些,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旧唐书·李珏传》)。例如顾况(唐)《茶赋》中专意强调茶的实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双重价值,所谓滋饭疏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梅尧臣(宋)《南有嘉茗赋》中,赋予茶更为广阔的天地人生,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这茶是雅俗共赏、养生厚生的,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而不宁。说茶发乎神农氏而闻于鲁周公是对的,药食一家,药毒一家,其文化意味的兴与盛,则毕竟在唐宋,从药用、食用,到饮用、品用。在茶作为文化的童年时代,在陆羽那第一本《茶经》里,其具体内容共分作了十节:一之源,阐述茶之起源、茶树的生物特性、自然条件与茶的品质关系,饮茶对人类身心影响的功效;二之具,阐述茶叶采摘及制作过程中的十五种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三之造,介绍茶叶采摘的要求,各类成品茶不同品质的形制特点、对制茶工艺的要求;四之器,介绍煮茶、饮茶所用的二十五种器物,明确煮茶、饮茶的正确方法及原则;五之煮,阐述炙茶、煮茶的要领,阐述茶叶品质的标准;六之饮,论述茶叶的煮饮方法,指出加工茶叶的九项关键技术;七之事,记述茶之历史衍变、嗜好饮茶的名人的轶事故事,并介绍茶之药用功效;八之出,记载陆羽的时代即唐代茶叶产区的分布及所产之茶的质量评述;九之略,阐明在深山野寺等特殊环境下加工、烹煮茶叶可省略的一些过程及其器具;十之图,将所有茶事内容写成图卷,陈列于室,以志备忘。在陆羽的时代,那个大唐盛世,国人喝茶,较之如今实在另有不同方法,其别致之处,某种程度上,如今只有田夫野老所在例如大西南地区、湖南的擂茶或白族的三道茶之类,才大有古风存其余韵:茶饼不仅要烤干、碾碎,烹煮时更要加盐、加香。而后,流行于斯文宋代的龙凤茶团,甚至要掺入多种名贵郁烈稀有之香料,这是让今日茶人咋舌不已的贵族待遇。这样一种味道浓重而风格丰腴的茶汤,有点像江南乡下流行的阿婆茶:女性农闲聚会之时自喝的茶,也是香喷喷甜丝丝五味俱全。我在苏南浙北交界的小莲庄隶属于陆羽当年隐居栖息之地湖州,喝到过一种藤豆茶,也庶几近之:把炒熟的青豆、陈皮、椒盐、桂花,加茶叶一起冲泡。如果深研,则这阿婆茶也是有来历的。在经常被作为中国宋元话本小说出挑之作的《快嘴李翠莲记》中,描述多嘴多舌的翠莲姑娘如何当家待客,她先是走到厨下,洗刷锅儿,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然后托至堂前就说了如下一番话:此茶唤作阿婆茶,名实虽村趣味佳。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柤。这里描述的,该是元明时代一直颇为风尚的一种民间俗茶吃法。《金瓶梅》中更有关于此类茶事的大量具体描写。茶史之上,从烹煮到清饮的划时代的大变革,发生在文绉绉的明朝,且似乎就是江浙导其先鞭。文人喜欢作酸的明朝偏偏有个杀人如麻的第一天子朱元璋,但这放牛小子无赖儿郎不小心好像还成就了一回风雅领袖,诏令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其关乎政治民生的理由倒是很有平民风味,是为团茶要碾而揉之,压以银板,此举过分劳民伤财。正是这项改团饼为散茶的制度变革,使得茶叶的生产与饮用都有了巨大的改变,改蒸焙为炒青,改煮烹为沸水冲泡。只是笔者又有些多疑,如此优雅天然的改变,难不成因为朱元璋自己就是个来自茶乡的土生土长的草根安徽人?众所周知,宋代流行的有点跟茶较劲的点茶、斗茶之游戏精神,与同靠茶吃饭的平头百姓的民间日常,其实隔膜得很。有此一举,却使得作为文化体现的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变,成为原始粥茶法饼茶煮茶法研膏团茶点茶法散茶泡茶法这样一道风景线了。当然,散茶撮泡作为饮法,其实南宋时期在江南例如绍兴早就出现,陆游《安国寺试茶》一诗中已经有了不团不饼而曰炒青的越茶,名唤日铸。这一点缘故,扬之水先生在其《奢华之色》中考证茶匙细事时正说得好:饮茶法的雅和俗始终是并行的,并且各有发展,也各有自己的精致。而马端临(元,12541323)《文献通考》中给出的考证,暗示相当伤感: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也。这得益于地域的茶制度变迁,却是国破家亡的历史伤感。元人朱升尝有诗写《茗理》:一抑重教又一扬,能从草质发花香。神奇共诧天工妙,易简无令物性伤。虽是理学气味丰足的体道之意,但于制茶之抑扬顿挫乃使草木得花果滋味处见识茶心,也是别有趣解。尤其称道简易而护惜物性,心学眉目之外(南宋心学鼻祖陆象山与理性巨子朱熹问难,道是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更可见及彼时清饮之风习于士人日常生活应该并不陌生。清代虽为游牧民族出身的满族当家,饮茶之风却更是盛况空前,特别乾隆皇帝,他几下江南,至于和杭州名茶龙井、苏州名茶碧螺春,均结下一段又一段不解之缘。但改革积习总是艰难的,何况在这个泱泱中华,东西南北走过,天时地利不同,人的舌尖与胃口便常常相差甚远。喜欢且难免抬杠似乎是此种文化与生俱来的精神气质这个苗头可是在先秦诸子的时代就开始了罢。谓予不信的读者可自去查点古籍,参阅老、孔、庄、韩诸子掐架的雄姿英风好了。关于茶,例如作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茶考》一书,居然还在抨击茶的清饮之法,北人很是不屑南人的此种改革: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北客多哂之,予亦不满。一则味不尽出,一则泡一次而不尽用,亦费而可惜,殊失古人蟹眼、鹧鸪斑之意。在今日茶人看来,此种古意尽失,实在正是茶有史以来的救赎:还茶一个自性清明,一个自由自在,一个自然而然。享受且迷恋着茶的本色清纯的今日茶人,是很难领会古人涵泳于那种五彩缤纷的茶汤中的独特妙处的。对于今日爱茶吃茶的凡俗素人,我们最渴望达成的,或者就是让我们的眼眸、鼻翼、口吻与情致,一起联袂上路,循着茶香,走问天涯,地头海角处,青青华盖那满枝头的春深,便是不老无忧、远离造化污染、沉沉稳稳一株茶了。既然迷醉了茶圣陆羽并让他因此选择落叶归根的首先就是江南茶,这茶道之旅第一站,就从江南出发吧。
秦燕春,女,初读医学,转攻文学,现为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员、《中国文化》杂志责任编辑。发表有《晚清以来弹词研究的误区与盲点》、《鸳蝴文人的民间情结》、《以"史"救弊:大师的自励与启蒙》、《章太炎的晚明想像》、《青楼传奇:秦淮记忆的晚清命运》等论文10余篇,还有《献给唐文治的"尊敬与同情"》、《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茶到中年》等专业书评与文学评论约20篇。合作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历史的重要》 (现代学者演说现场·章太炎卷);《近代散文史》(第七章《清末民初白话散文》)。翻译学术著作:B.A.Elman《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海外汉学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广为流布,影响深远。
导言 茶行人间世,天地清沉沉一辑 江南茶色,罗裳一溪碧透江苏、浙江二辑 黄梅调里好婵娟,中原天外天安徽,从信阳到湖北,瘦硬的江西三辑 潇湘地,湖南人,霸蛮茶四辑 乌龙茶是男人茶岭南闽外宗五辑 不醉不大云、贵、川、桂六辑 神秘野生茶北回归线上的照亮七辑 镜花水月茶的伴侣,与水之爱余韵 茶道日本与禅之精神尾声 万物皆妩媚,问道小有春后记 云忆台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