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网络化运营管理阶段。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才能发挥轨道交通网络系统的整体运营服务能力和保证安全运行。
《卓越管理论丛: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运营效率管理研究》完善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理论体系,并结合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从乘客的换乘效率、节假日大型活动的运营保障和运营系统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出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优化的理论方法与改善措施,以期能够改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存在的交通问题,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卓越管理论丛: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运营效率管理研究》可供相关研究人员及城市轨道交通管理部门参考。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模的增长,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交汇而成的枢纽成为轨道交通运营系统的关键节点和大量客流的聚集地。而枢纽的换乘站数量和客流量的增加,为枢纽客运组织带来了新的管理压力。所以,本书以提高枢纽客运组织的高效换乘和快速应急处置为研究目标,以轨道交通线网换乘的枢纽及其运营空间的客流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枢纽客运组织中的正常运营状态下的枢纽换乘效率、枢纽客运组织中的运营风险、异常运营状态下的枢纽突发大客流应急处置等方面开展讨论和研究。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在对国内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论述了枢纽客运组织中亟须解决的问题;界定了本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回顾和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确定了研究结构和技术路线。
第二,界定了轨道交通枢纽客运组织运营效率、换乘效率、应急处置等相关概念,并对DEA模型、Petri网和博弈论进行了介绍。
第三,分析了轨道交通枢纽的运营特性,并对影响枢纽客运组织运营效率的大客流特征、枢纽换乘模式及分类、枢纽应急处置特点进行了分析;剖析了枢纽客运组织运营效率的影响机理。
第四,构建了面向服务的运营方和乘客两个角度的换乘效率评价视角,建立并标定了换乘效率的DEA模型;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枢纽换乘的优化配置和管理建议。
第五,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的统计分析和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构建了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的事故致因模型;利用演化博弈论研究了枢纽运营中的运营方、乘客、员工三方的风险博弈,并提出风险防范策略。
第六,构建了枢纽运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模型;利用Petri网建立枢纽突发大客流应急处置流程,并对该流程的有效性和应急响应时间进行分析;利用动态博弈论对突发大客流的公交应急资源调度进行研究和算例分析;最后提出提升枢纽客运组织应急处置效率的建议。
本书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运营方的服务能力和乘客感知的服务水平这两个研究视角进行枢纽换乘效率评价,改变了前期学者对二者独立分开研究的局限,完善了换乘效率评价理论。
(2)构建了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的事故致因模型,该模型较好地分析了人一设备一环境一管理的致因影响,并将演化博弈应用于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策略分析中。
(3)随机Petri网和动态博弈理论在枢纽突发大客流的应急处置中的运用,为枢纽应急处置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结构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客运组织运营效率相关理论基础
2.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的相关概念
2.2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客运组织的运营效率相关概念界定
2.3 DEA模型介绍
2.4 Petri网概述
2.5 博弈论概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客运组织运营特性分析
3.1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运营管理特点
3.2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客运组织运营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3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客运组织运营效率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换乘效率评价研究
4.1 面向服务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换乘效率研究视角
4.2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换乘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3 换乘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4 换乘效率评价模型的选择
4.5 基于DEA模型的换乘效率评价分析
4.6 实证研究
4.7 提升轨道交通枢纽的换乘优化策略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客运组织风险及博弈分析
5.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事故致因模型的构建
5.2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客运组织的三方演化博弈期望
5.3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客运组织的三方演化博弈分析
5.4 加强枢纽客运安全的风险防范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突发大客流应急处置研究
6.1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模型构建
6.2 基于Petri网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分析
6.3 基于Petri网的突发大客流应急处置流程研究
6.4 基于动态博弈的公交应急资源调度模型分析
6.5 基于动态博弈的突发大客流应急资源调度算例分析
6.6 提升枢纽应急处置效率的策略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