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与东方人格(修订版)》作者刘康德从魏晋风度与自然生态、社会世态及学界状况的关系着手,用翔实的史料系统地向读者展示了魏晋风度的主要方面:魏晋名士的简隽言语、奇通行为、贵无思想和清谈玄理、饮酒服药、书法琴艺的世间态度。作者还凭借其扎实的功力和敏锐的思辨,对东方华夏人格的形成历史、基本特征等,作了深入地探究和细致地剖析,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索。
刘康德,男,1952年1月生,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特别是先秦两汉哲学、魏晋玄学和《周易》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尤其专注对中国哲学语素的思考与探索。在《学术月刊》《孔子研究》《周易研究》等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魏晋风度与东方人格》《阴性文化》《老子直解》《淮南子直解》及《老子十日谈》(合著)、《老予鉴赏辞典》(主编)、《淮南子鉴赏辞典》(主编)等著作。2007年提;“中国哲学百家论”的课题计划,致力于探讨中国哲学中些常见但又能彰显中国哲学之特质的范畴,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
导言
绪论 魏晋风度与东方人格
第一章 历史风起云涌:魏晋风度的扇起
一、魏晋风度与自然生态
二、魏晋风度与社会世态
三、魏晋风度与学界状态
第二章 风度的体现(之一):魏晋名士的世间态度
一、清议与清谈
二、服药与饮酒
三、诗文与书琴
四、名教与自然
五、贵无与崇有
第三章 风度的体现(之二):魏晋名士的治学思想
一、王弼:《周易略例》的略例
二、嵇康:马性与鸟迹
附:嵇康锻铁、服药及其关系
三、阮籍:木石与造化
四、裴顾:于无非无,于有非有
第四章 风度的体现(之三):魏晋名士的众生相
一、名士与英雄是魏晋风度的体现者
二、名士与英雄的云集地及中原风俗
三、名士画像及其娱乐思想文化热点
第五章 魏晋名士众生相的界定:早期东方诸人格
一、帝王之术
二、显性人格
三、隐性人格
四、圆性人格
五、幻想人格
第六章 东方人格评估之可能:魏晋人学通释
一、人才性格
二、才性四本
三、人物识鉴
附录一:曹植“七步”、魏晋“分崩”
附录二:“清谈”辩证
结语
《魏晋风度与东方人格(修订版)》:
儒家是先秦孔子所创立的;如果讲孔子一生尽力维护西周以来的典章、制度、规矩和仪节的周礼的话,那么,孔子之后的儒家关心的也是朝廷的仪式,贵族的承袭仪节以及典章、礼乐等,只是经过损益后,代表的朝代不同罢了。但自孔子创立儒家后,儒家的地位一直没有显赫,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儒家受了一次严重的打击。就是到了汉初,汉高祖也很讨厌这些专讲仪式架子的儒者。汉高祖甚至还将尿撒在儒者的帽子里,导致儒者叔孙通改装打扮去见刘邦。但叔孙通不忘本行,极力为刘邦即位定名分,制礼节。这样,汉初的种种制度都由他讨论商定。不幸的是,汉高祖以后的文帝、景帝及窦太后等都雅好黄老和刑名;而且朝中的大臣们也大都对儒家没有信仰,所以叔孙通一死,他所定的一些制度也就作罢,搁置一旁。
然而,先秦孔子在维护周礼之同时,提出过“仁”的学说,作为“礼”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周礼是完美的规范和制度,而“仁”是完美的道德观念和品质。这样一来,尽管孔子是立足于维护旧时的奴隶制,但他所提出的“仁”的学说和思想却是扎根于封建宗法关系之中的伦理道德。所以尽管孔子之后的儒家一时没有显赫,但到朝政安定,并要进一步维护封建宗法关系时,儒家及儒学就有可能发扬光大了。这就导致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而能促使这一局面形成的,要数群儒之首董仲舒了。史书说董仲舒读书专心致志,“三年不窥园”;他对所学的《春秋》能融会贯通,并能结合时事阐发新义,所以能对汉武帝的提问一一解答,并提出“天人三策”,建立起庞大的思想体系,以适应封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以及社会等级秩序。由此,儒家的独尊地位被奠定,儒家的所有典籍也随之被奉为经典,对这些经典的解释也在当时被称为经学。
然而,独尊儒学也常常是相对的,并非绝对;汉武帝的独尊儒学只是出于汉朝统治的需要,儒学也只是他手中的一块对付政敌和百姓的王牌。同样,就是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也是对各家学说持扬弃态度:它既能摒弃墨子的功利思想和黄老道家的反人文主义,也能吸收墨、道、法诸家对当时政治有益的东西为己所用。所以,并没有什么绝对意义的儒学独尊。但不管怎样,如上所述,儒学从根本上对封建宗法制度还是有用的。因此汉武帝将儒家的所有典籍奉为经典,为了学以致用而去学经、通经,由此生出汉代人的通经致用的事。对于通经致用,顾颉刚先生曾说汉代人“以为无论什么大道理都出在经书里,而且这种道理有永久性,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经是道的记载,所以也不变了。《易》学家说:易理是弥漫于天地之中的,万物的现象莫不从易理里变化出来,一切人生日用的东西也莫不是圣人们看了《易》的卦象而造出来的。《春秋》家说:《春秋》的第一句就是‘元年’,元是根源的意思,表示它存在于天地之前,作万物的根本,所以《春秋》之道是用了元的精深来正天的端兆,还用了天的端兆来正王的政事的(这话很不好懂,但经学的神妙就靠在这不好懂上)。照这样说,经书不成‘天经地义’再成什么!经既成了天经地义,当然一切的用处都要从这里边搜寻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