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监管效果论》运用经济学、管理学、行为金融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多学科结合的视角,对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效果的一些重要问题和理论体系进行了探索。
在比较和借鉴一般监管四要素系统的基础上,《证券监管效果论》提出了监管效果的五要素系统。在这五要素系统中,监管者、被监管者、监管行为、监管目标、监管结果构成了相互作用的整体。《证券监管效果论》认为,持“市场参与者都是经济人”这个假设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双方都有许多非理性的行为,应该强调二者双向互动的影响,以及监管者能够综合考虑自己的行为及被监管者的行为。
证券市场监管的效果,就是指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或重合。重合越多,有效性越强。
从实现监管目标的角度,《证券监管效果论》把证券市场监管效果定义为:监管机构为了实现监管目标,引导市场健康发展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并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以达到预期的监管目的的程度。具体可表述为:在既定的监管法律制度条件下,监管措施及监管活动和过程符合证券市场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各类市场参与者的利益诉求;这些监管措施最终能够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取得预期的效果,实现监管目标。这个定义包含的几层含义是:监管目标科学合理;有完善的判别监管是否有效的标准;强调结果导向;监管者理性水平超出社会平均公共管理及被监管者的理性水平。
着眼于“提高证券市场监管效果”这一研究目标,《证券监管效果论》认为,要增强证券市场监管效果,必须首先确定监管目标,以便界定监管效果的判别标准,证券市场监管必须有科学、合理的监管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评判监管工作是否取得了效果;其次才是监管工作的效率问题。《证券监管效果论》认为,监管是否有效、效果如何,重要的是看是否实现监管目标,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证券监管效果论》将判别监管目标是否实现的“效果”作为判别监管是否有效果的标准。
从现有文献尚未发现对监管效果的判别标准进行具体、系统的研究,《证券监管效果论》在提炼、归纳和确定监管效果的判别标准前,首先确定了判别标准的“准则”,即判别标准应该符合的特性要求,包括“促进性、判别性、独立性、完整性”4项内容。综合考虑这4个特性要求并根据专家访谈的结果,提出了判别监管有效性的6个标准,即针对性、前瞻性、综合性、严密性、及时性。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这些标准的重要性排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监管有效性模型。通过在监管部门、基金、券商、上市公司、商业银行、一般投资者、其他部委、专家(含特殊专家23人)共8类人群中发放测查问卷600份,并对这些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促进了经济和企业的进步与发展。证券市场正在稳步发挥它的资源配置、融资、投资和资本资产定价功能。
在看到中国证券市场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它仅仅是走过了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创建时的制度缺陷、运行中的经验不足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中国证券市场还存在许多问题,尚未充分发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并且在不少方面还表现出失灵的现象。因此,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如何加强政府对证券市场的有效监管,探索监管效果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规律等科学理论问题,改善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的效果,这是目前迫切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
本书运用经济学、管理学、行为金融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多学科结合的视角,对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效果的一些重要问题和理论体系进行了探索。
在比较和借鉴一般监管四要素系统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监管效果的五要素系统。在这五要素系统中,监管者、被监管者、监管行为、监管目标、监管结果构成了相互作用的整体。本书认为,持“市场参与者都是经济人”这个假设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双方都有许多非理性的行为,应该强调二者双向互动的影响,以及监管者能够综合考虑自己的行为及被监管者的行为。
证券市场监管的效果,就是指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或重合。重合越多,有效性越强。
从实现监管目标的角度,本书把证券市场监管效果定义为:监管机构为了实现监管目标,引导市场健康发展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并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以达到预期的监管目的的程度。具体可表述为:在既定的监管法律制度条件下,监管措施及监管活动和过程符合证券市场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各类市场参与者的利益诉求;这些监管措施最终能够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取得预期的效果,实现监管目标。这个定义包含的几层含义是:监管目标科学合理;有完善的判别监管是否有效的标准;强调结果导向;监管者理性水平超出社会平均公共管理及被监管者的理性水平。
着眼于“提高证券市场监管效果”这一研究目标,本书认为,要增强证券市场监管效果,必须首先确定监管目标,以便界定监管效果的判别标准,证券市场监管必须有科学、合理的监管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评判监管工作是否取得了效果;其次才是监管工作的效率问题。本书认为,监管是否有效、效果如何,重要的是看是否实现监管目标,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本书将判别监管目标是否实现的“效果”作为判别监管是否有效果的标准。
从现有文献尚未发现对监管效果的判别标准进行具体、系统的研究,本书在提炼、归纳和确定监管效果的判别标准前,首先确定了判别标准的“准则”,即判别标准应该符合的特性要求,包括“促进性、判别性、独立性、完整性”4项内容。综合考虑这4个特性要求并根据专家访谈的结果,提出了判别监管有效性的6个标准,即针对性、前瞻性、综合性、严密性、权威性、及时性。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这些标准的重要性排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监管有效性模型。通过在监管部门、基金、券商、上市公司、商业银行、一般投资者、其他部委、专家(含特殊专家23人)共8类人群中发放测查问卷600份,并对这些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监管部门认为判别标准的重要性排序为针对性、综合性、严密性、前瞻性、及时性、权威性。特殊专家给出的排序是综合性、针对性、及时性、严密性、权威性、前瞻性。被监管者的排序为针对性、综合性、严密性、及时性、权威性、前瞻性。特殊专家与其他部委的排序是综合性、针对性、严密性、权威性、及时性、前瞻性。根据所有被调查者的整体组合的综合权重向量,本书建立了监管效果模型,即:
监管效果指数=0.201×综合性得分+0.198x针对性得分+0.184x严密性得分+0.133x前瞻性得分+0.143×权威性得分+0.141×及时性得分。
6个判别标准、重要性排序和监管效果模型,为监管者的监管决策提供了重要指导。要提高监管效果,监管活动和过程就要满足这6个标准。另外,如果有不同的监管方案和政策可以选择,则应该以能符合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作为取舍的主要依据。
郝旭光(1961-),男,山东烟台牟平人,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工学学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4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青年骨干教师。
2003年主讲的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2007年被评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十大学生*喜爱教师。
2012年7月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2014年12月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十佳师德标兵。
《上海证券报》专栏作家(投资心理学);中国企业家网专栏作家(郝论领导力);新浪财经专栏作家(郝好说监管)。
长期从事组织行为学与领导力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行为金融与证券监管、领导力、决策行为、沟通。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获得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出版著作、教材21部(独著5部,主编1部)。在《管理世界》(5篇)、《中国工业经济》(2篇)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有14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近三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上海证券报》等发表专业文章50余篇,杂文60余篇。
2008年11月被聘为北京市公开选拔副局级干部面试考核评价委员会评委,参加北京市公开选拔副局级干部的面试。
2008年1月被聘为国家电网高级培训中心客座教授。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1.2 本书的研究方法
1.3 本书的结构安排
1.4 本书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2.1 监管与证券市场监管
2.2 有效性与证券市场监管有效性
2.3 证券市场监管效果的要素分解与操作性定义
2.4 证券市场参与者的决策陷阱——非理性行为
第3章 文献综述
3.1 证券市场监管经典理论评述
3.2 监管有效性研究
3.3 证券市场参与者非理性行为研究
3.4 关于政策执行
3.5 自稳控制与自组织控制
3.6 研究现状评价及启示
第4章 证券市场监管目标及其分类
4.1 确立证券市场监管目标的意义
4.2 证券市场监管的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4.3 投资主体的安全性
4.4 证券市场监管的“三公”目标
4.5 证券市场监管的效率性目标
4.6 证券市场监管的安全性目标
第5章 证券市场监管有效性研究设计
5.1 证券市场监管有效性判别标准及其排序的研究设计
5.2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有效性与6个判别标准的实证分析
5.3 监管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行为研究设计
第6章 证券市场监管有效性的判别标准及其排序
6.1 证券市场监管有效性的判别标准
6.2 证券市场监管有效性判别标准的具体内容
6.3 证券市场监管有效性判别标准排序的实证研究
6.4 结果讨论
第7章 证券监管有效性6个判别标准的实证分析
7.1 证券监管有效性6个判别标准实证分析的思路与内容
7.2 证券监管有效性6个判别标准实证分析的过程
7.3 证券监管有效性6个判别标准实证分析的结果比较
第8章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8.1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有效性的现状
8.2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有效性实证结果分析
8.3 证券监管有效性关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9章 中国证券市场参与者行为研究
9.1 实验结果及分析
9.2 证券监管者与其他市场参与者行为特点的实证比较
9.3 各类行为偏差形成的原因和对决策的影响分析
第10章 2015年的股灾与监管效果
10.1 股灾的演变过程与救灾的第一阶段
10.2 救灾的第二阶段
10.3 股灾及救灾过程反思与建议
10.4 熔断机制实施的评价
第11章 自稳控制、自组织控制与证券市场监管
11.1 证券市场监管的自稳控制模式
11.2 证券市场监管的自组织控制模式
11.3 追溯机制与半匿名投票制度
第12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的研究发现
12.2 理论贡献
12.3 根据研究结论得出的直接政策建议
12.4 综合运用研究结论得出的一般性政策建议
12.5 未来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