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小说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采用随事而记的形式叙述人事或变怪故事的篇幅短小的文言小说,是唐五代小说的基本类型之一,包括以鬼神精怪为题材的志怪小说和以人事活动为中心的轶事小说两大类。唐五代的宗法性传统宗教、巫术文化、佛教、道教、民间宗教等诸种宗教文化对笔记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在考察笔记小说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笔记小说的概念、收录范围、笔记小说研究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运用宗教学的方法,从宗教文化、宗教叙事的角度对唐五代的笔记小说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揭示其创作的宗教心理机制,还原了小说宗教述写的本质,为多角度认识和把握唐五代笔记小说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以笔记小说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笔记小说是贯穿中国小说史的小说体裁。唐五代时期的笔记小说,数量庞大,作者众多,众体兼备,而且与唐五代时期的宗法性传统宗教、佛教、道教、民间宗教以及巫术文化及形形色色的民间信仰息息相关。可以说,唐五代时期是一个宗教大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笔记小说也被浸染上了鲜明的宗教色彩。这正是《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要着力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但是,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什么是笔记小说,哪些是笔记小说,笔记小说到底有什么内在特征,笔记小说跟笔记、传奇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笔记小说会涉及如此之多的宗教现象,这些宗教现象对我们了解唐五代社会有什么帮助,这一系列问题,都会令每一个研究者困惑,也会促使每个研究者绞尽脑汁提出各种见解来。《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旨在就此一系列问题做出力所能及的探索。
刘正平,男,汉族,1975年11月生,甘肃庆阳人。199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所古典文献学专业,师从胡大浚教授,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佛教与中国文学方向,师从陈允吉教授,2005年毕业并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进入杭州师范大学工作,2011年12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魏道儒研究员。现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宗教文学、中国民间宗教等的研究,擅长于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与宗教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在《敦煌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宗教学研究》等刊物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江南地区民间宗教调查与研究》一项。
自序
绪论 笔记辨体与笔记小说研究
第一章 唐五代笔记小说创作的宗教情怀
第一节 佛道传播与笔记小说作者的群体人格特征
第二节 自我实现与需求满足:小说创作的内在动因
第三节 “穷神变,测幽微”:笔记小说创作的宗教情怀
第二章 宗法性传统宗教与唐五代笔记小说
第一节 关于“儒教”问题的争鸣
第二节 宗法性传统宗教是中国古代的国家宗教
第三节 宗法性传统宗教与唐五代笔记小说
第三章 巫术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
第一节 巫术的原理与法则
第二节 巫术的历史演变及其与法术的区别
第三节 唐五代笔记小说精怪故事的巫术文化解读
第四章 道教与唐五代笔记小说
第一节 道教的兴起及其多源共生性
第二节 唐五代道教的创制改造与基本状况
第三节 道教法术与唐五代笔记小说
第五章 佛教与唐五代笔记小说
第一节 佛教弘传中国与传统宗教心理
第二节 晋唐三教之争与佛教发展的基本状况
第三节 佛法化导与小说辅教
第四节 寺院变相与笔记小说
第五节 《太平广记》“妖妄部”与唐五代佛教的异变
第六章 民间宗教与唐五代笔记小说
第一节 弥勒信仰与弥勒教
第二节 寄形于弥勒信仰的摩尼教
第三节 祆教与景教
第七章 宗教叙事与唐五代小说的审美观照
第一节 唐五代小说文本的时空建构
第二节 唐五代笔记小说的叙事风格
第三节 唐五代笔记小说批评中的宗教传统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
不见仙人,并非即是世间未有仙人,神仙之理幽微玄妙,也不是耳目短浅的人所能判断的。①不独如此,他还“抄集古之仙者见于《仙经服食方》及百家之书,先师所说,耆儒所论”,编成《神仙传》十卷,作为神仙实有的根据。葛洪道教神仙思想的最大贡献在于对“仙人有种论”的批判和“仙道可学”说的提出,主张人无贵贱等级,只要修炼,皆可成仙,③其方法大抵为内修形神、外攘邪恶,不离还丹金液、宝精行气、符篆祈禳等。东晋末年发生的孙恩、卢循叛乱,维系叛乱团体的精神动力就是神仙思想。其徒众多为贫苦百姓,号称长生人,战死者作为水仙而葬。孙恩战败势蹙赴海自沉,“妖党”妓妾从之赴死者甚众。为了避免有婴儿的妇女拖累,他们将婴儿投入水中,并说:“贺汝先登仙堂,我寻后就汝。”④这种近乎野蛮荒诞的行为,实际是神仙思想演变为迷狂的宗教信仰的反映。
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对道教的影响日益凸显,模仿佛经、改换佛家术语、吸收佛教教义成为道教解决经典缺乏、教义体系不完备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南北两地分别由道士陆修静和寇谦之展开了一场清整道教的改革活动,经过这场改革,南朝道教神仙观念出现了变化,由即身成仙的立场变为轮转成仙,济度他人成为自身修成高仙的主要条件,甚至认为这比个人的修道度世更为重要。⑤如灵宝派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即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罪福禁戒,宿命因缘,普受开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