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中国最经典的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智慧的书籍之一。它是春秋之时老子的著作,书中提出了“道”的概念,用以代表宇宙的本源和宇宙之间的普遍规律。“道”独立而不改,并行而不殆,是一切事物和行动都应遵守的准则。
第一章 大道无常
第二章 辩证的道
第三章 无欲则刚
第四章 和光同尘
第五章 以道治民
第六章 回归自然
第七章 大道无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适可而止
第十章 玄德
第十一章 有无之用
第十二章 远声色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掌握规律
第十五章 圣人之容
第十六章 静以观道
第十七章 我自然
第十八章 仁义之伪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二十章 保持独立
第二十一章 唯道为德
第二十二章 以曲求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不矜不伐
第二十五章 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戒轻躁
第二十七章 善为不为
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不为不执
第三十章 恃强取祸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也
第三十二章 始制有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不自为大
第三十五章 道用无穷
第三十六章 柔弱胜刚强
第三十七章 不欲以静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得一而不穷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一章 道隐无名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不得其死
第四十三章 无有入无间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执道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无为无不为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第五十章 摄生之道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知其子,守其母
第五十三章 贼民者盗
第五十四章 观天下
第五十五章 物壮则老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无事取天下
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依
第五十九章 俭以养德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道者,人之宝
第六十三章 大小多少
第六十四章 善始慎终
第六十五章去巧智
第六十六章 甘为民下
第六十七章 圣人“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
第七十章 大道谁知
第七十一章 圣人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穷在于官富
第七十六章 柔取生,强取亡
第七十七章 损有余而补不足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译文 “道”可以用语言来表述,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用文辞来命名,但不是平常所起的名。
用“无”来表述天地万物形成初始的状况;而用“有 ”来描述宇宙万物产生的本源。因此,要常从“无” 中去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体会“道 ”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本源相同,只是 指称各异。“道”就是如此的玄妙而深奥,它是洞悉 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径。
经典解读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 “道”。道到底是什么,其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古今中外学者对其争论不休,意见纷呈。有人说老 子讲的道是基于世间万物运行之理而提出,是以物为 基础的唯物主义;有人则说老子的道是虚无缥缈,脱 离现实的唯心主义,是他所认为存在于物质之上的超 越万物的本源。与老子年代相距不远的韩非子在《解 老》中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 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 ,理之者也。”他将道与物区分为两种不同的存在, 即“道者,万物之所然也。”同时,万物还须遵循道 ,这是“之所然”的含义,这表明了道的二元属性, 它不是像宗教哲学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哲学那样以 一种存在掩盖另一种存在,也不是将两种存在的关系 颠倒或模糊,而是清清楚楚地说明两种存在,一种是 物,另一种是道,道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它是一种 超越普通存在的存在。
可以说这种说法与《易经》的“一阴一阳谓之道 ”相合。在《易经》之中,阴阳既是构成天地间万物 的本源,又是世间万物运行的终极规律。阴阳交合而 生万物,万物的生老病死、兴衰存亡又无不遵循着阴 阳消长的大道。
《淮南子》中说:“……道之可以弱,可以强; 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窈,可以明 ;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夫道者,覆 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 裹天地,禀授无形。……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 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 游,凤以之翔。”更是明确地提出了道为万物之本, 道为万事之律,它变化无穷,无所不在。
老子的“道”是两千年来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 化的重要源泉。
当今社会,有很多人习惯了大都市的生活,灯火 酒绿,车水马龙,山珍海味,歌舞嘈杂,然而在这繁 华与光彩之下,难以掩饰的是人类心灵上巨大的空虚 ,和精神上的压抑与窘迫。那种出于生物本性的对于 天地自然、万物规律的思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弗洛 伊德的“快乐原则”说就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 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 ,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面对这些压力和精神、心灵 上的迷茫,更多的人开始研究博大宏深的中国传统文 化,《道德经》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智慧源泉之一。人 们相信老子所言的“道”,能指引迷茫的人找到归途 ,能引导狂躁的心灵恢复平静,能让失落的人重新燃 起希望。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理解道,如何 遵从道?首先,我们应当敬畏道,敬畏遵从道而运作 的大自然,敬畏天地间合理存在的万物,静心体会那 些不可言说的宇宙奥妙,用心灵去感受世间一切;其 次,我们要在纷呈的生活中寻找到自己应当坚守的一 些道,不因为恶劣的环境而放弃自己的立场,做到仰 俯天地之间而无愧;再次,我们坚守道的同时还应认 识到道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随着外部环 境的改变随时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我们在生活中应 当顺应道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立场与观点,与时俱进 ,顺应世界潮流的发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跟 上周围环境的变化,不使自己成为“落伍者”。
哲理引申 物生道,还是道生物,这个问题又回到唯物与唯 心的争论之上,很难说得明白。但世间万物并非混乱 无章的,它们都遵从着一定的规律,这是肯定的。所 以说:万物皆有其道,天地有道,故能长存;日月有 道,故能常升;君子有道,故能周行天下而不困。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来说,生活的方方 面面都是“有道”的。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无不遵 守着各种规律,道德法律、规章制度乃至人内心的各 种原则、底线都规定了我们如何行事,如何做人。人 类在长期的文明积淀之中总结、创造出了这些“人生 之道”,也必须时时刻刻遵循着它们,没有这些社会 就会变得混乱,组织就会陷入瘫痪,个人也会迷失、 不知所从。古今中外的圣哲贤人们提出了很多治国之 道、齐家之道、修身之道,指导着人类在茫茫历史之 中不断前进。
春秋时楚国的令尹子文就是一个在行动中坚持大 道的人。他家中有个触犯法律的人,廷理把他抓了起 来,但听说是令尹的家人就放了,子文找来廷理责备 说:“设立廷理就是要管犯王令国法的人,那些正直 的人持掌法律,柔和却不屈服,刚烈却不折服,现在 违背法律而把犯人放掉,这是作为法官却不公正,心 中怀有私念,这不是说明我有结党的意思吗,你怎么 能够违背法律呢?我掌握如此高的职位,是给官员和 百姓做表率的,官员和百姓们有的人有怨言,我也不 能免于法律,现在我的家人犯法,你因为我的缘故而 放了他,那我的不公正在国家就彰显了。我掌握一个 国家的命运却让别人听到我有私心,这就违背了我所 坚持的道义,不如死了。”于是他将其家人交给廷理 ,说:“不给他判罪,我就死。” 廷理不得已判了那个人的罪。楚王听说了,来不 及穿上鞋就跑去子文家中,说:“我年纪小,执法官 员安排错了人,让你委屈了。”因此罢黜了廷理,而 且抬高子文的地位,让他管理内政。国家的老百姓听 说了之后,说:“令尹这样公正,我们这些人还有什 么可担忧的呢?” 行为源于意识,意识源于信仰。你心中坚守什么 样的大道,决定了你将会做什么样的事情,也决定了 你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正确的“道”铸就伟大 的人格,错误的“道”则导致错误的人生追求。信仰 和坚持中华古今美德,吸取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伟大 智慧成果,战胜偏执和无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 断奋斗,这也许是《道德经》能提供给我们最重要的 启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