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调色板》共分三部分:其一:通过三十多年居住法国的个人生活体验,反映一个中国人的感受和两种文化冲击下的矛盾与平衡。其二:对法国社会风情和民族性格的观察,及描述一些华侨的生活态度与状况。其三:介绍法国多方面的文化艺术活动。作品都曾刊于香港、台湾、美国与法国等地。
以画家的眼光评定艺术,以华人眼光评定两域人文风情,妙趣横生的描述让人过目不忘。
诗曰:高卢访学感重馨,调色花都自生春。异域风情任挥洒,却留腕底华夏心。
法兰西的诱惑
—序“巴黎文丛”
对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法兰西的诱惑堪称世界第一。 在文化人的眼里,其诱惑除了历史上那位多次击败反法联盟和镇压反动势力并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官、颁布《法国民法典》、奠定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拿破仑,以及领导法国人民抗击德国侵略、创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和“戴高乐主义”的戴高乐,法兰西的魅力更在于那些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共同编织的由“陈年旧事”组成的灿烂的文化风景。
中法文化交往源远流长。 文艺复兴中后期,欧洲视中国为“修明政治之邦”,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与好感,遂兴起“中国热”。 尤其是明末清初以来,在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互示理解与友情之后,汉学作为文化形态开始影响西方文化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事件。 同时,法国在历史、文学、艺术与科学诸多领域,也成为中国人最为追慕的国度。
“巴黎文丛”诞生在中法建交 50 周年之际,是有意而为,也是无意巧合。 1993 年我开始在学海“游泳”,当游到蓝色海岸时,惊异地发现法国汉学的风光特别璀璨,遂勾起我对当年在法国执教时许多往事的回忆。20 年来,我一直想从文学或文化的角度,将历史上那些中国学者和作家借助文学所再现的法兰西的历史、文化及社会风情的著作钩沉出来,一展密切的中法文化关系。 我想到陈季同及其之后的敬隐渔、曾钟鸣、盛成、梁宗岱、袁昌英、陈学昭、冯沅君、陆侃如、苏雪林、戴望舒、闻家驷、傅雷、郭麟阁、齐香、罗大冈、李治华、张若名、王道乾等,也想到活跃于法国文坛的程抱一、张宁静、卢岚、桔子、萧良、黄育顺、吕大明、蓬草、绿骑士、黄晓敏、山飒、戴思杰等作家,还有著名学者柳鸣九、郑克鲁、沈大力、董纯、李玉民、袁树仁、钱林森、孟华、郭宏安、余中先、金丝燕等。 他们大多两栖于文化与文学之间,都在为两国的文化精神“立传”,是一直忙碌于中法文化交流的可敬的架桥人和摆渡者。
2013 年我到巴黎闲居,在筹划“法国汉学研究专辑”之《汉学研究》时,这个孕育已久的想法又活跃起来,于是诞生了编辑出版“巴黎文丛”这个创意。 在熙熙攘攘来往于北京与巴黎之间的学者和作家中,不少人都是一流的法国文学翻译大家和作家,他们的辛勤耕耘,使中法文化长河两岸的景观日益赏心悦目。
“巴黎文丛”很像一次关于法兰西的文学笔会。 与会者所带来的作品分别是柳鸣九的《塞纳河之灵》、沈大力的《法兰西风云录》、董纯的《巴黎镜花缘》、李玉民的《法兰西之吻》、白乐桑的《我的“七○”印迹》、郑园园的《和法国文化的美丽约会》、吕大明的《生命的衣裳》、蓬草的《七色鸟》、绿骑士的《花都调色板》、黄晓敏的《波光掠影法兰西》、岑咏芳等的《巴黎意,故乡情》和阎纯德的《在巴黎的天空下》。 这些作者基本都通晓中法两种语言,深谙中法两种文化,多是神奇的“画师”,他们自拟文题,用其或朴实或高雅的笔墨,从不同的视角,既形似又神似地描绘了他们所认识的法兰西精魂。
“巴黎文丛”中只有《我的“七0”印迹》的作者是一位法国著名汉学家,他写自己留学中国的生活,文字朴实,亲切自然,被前任法国驻中国大使苏和先生称为是具有开拓性的好书,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美和源远流长。 在书中,作者“既用一种西方的眼光看中国,同样也用一种亚洲的目光看西方……这正是一种相邀,彼此要加深理解,进一步考虑究竟是什么拉近我们,究竟是什么促使我们———中国人和法国人,彼此同样吸引,相互默契,往往共谋大事”。
读“巴黎文丛”很像乘坐旅游车观光,既可在时光隧道里读历史,又可在纷纭社会中看现实。 总之,“巴黎文丛”多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法兰西的魅力与诱惑,同时也是对法兰西精神的记录与诠释。
阎纯德
2013 年 12 月 14 日于北京
收起全部↑
绿骑士,本名陈重馨,原籍广东台山,1947年出生于香港。1969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英文系,辅修中国文学,学习国画,曾任编辑、翻译及教师。1973年赴法,肄业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于罗浮学校修读美术史。1977年婚后定居巴黎,从事插图与绘画。爱以树木、飞鸟、音乐为题,加上抽象笔触,亦以文字入画,尤爱诗与画,的配合。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灵感常源自根深的中国精神,曾多次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联合画展。
同时写作不缀,作品主要刊于中国香港、台湾与美欧华文刊物。以散文和短篇小说为主,亦有诗作与文艺活动报道等。
序言:法国与我
巴黎四十年
美术学院速写
工作
一年来—河边
衣车
叉烧包
小歌·小诗
树上的灯串
那站
七彩喷水池
花都一日
吃的幸福
雪
薄饼店
团圆
金蜈蚣
美术学院速写
在一条画廊与书店林立的小街道里,斜对着隔河典丽的罗浮宫,伏着古老的美术学院。
第一次踏步进来的人定会被它的脏破残旧吓了一跳。 什么! 这便是巴黎国立美术学院?高墙被年代久远的灰尘染成黑黢黢的,墙的低处涂满标语,层叠贴满的海报被撕得像剥落的癞皮,又恍如墙上长出来的奇怪青苔。 铺石的院子地面凹凸不平,像经过地震而起了波动一样。 这儿长期堆着些沙石,没有人知道究竟一天到晚进行着什么工程,总之,从不见学校有什么地方现代化了起来。 院子里横七竖八地停着些汽车。 一进来只觉得杂乱得不成形状。 沿墙立着一列列雕像,像无视一切地保持着它们优美的姿势。 可是,大部分都断臂崩鼻,也有人在裸体的女神身上涂了件红红的比基尼泳衣……走廊里,其他的院子、大堂里,立满着学生们的雕塑习作。 忽碰到向天呼唤的人形,忽遇到彩色碎碎的镶嵌画……都像年轻而热情的面孔。 其间竟有人踢足球,有人独自坐着打鼓。 忽又见一堆人围在大树下笑嚷着仰望,原来有一个人爬了上去,要把一只顽皮的猫儿引下来……学生们都穿得很随便,又很波希米亚,大致都不爱浓色,而往往带着一种微灰的色调。 学校的形状便吊儿郎当得像学生们。
入了学便选间画室去报名,又挟着几张画去找个油画室收了我。 有了学生证,逛国立画廊都是免费的。 这儿完全讲风气自由,学校供给设备,但学不学全是你自己的事。 我常在上午到素描室去。 画室可容得下数十人,很高。 一排排半月形的长条椅从高至低地半围着
一个小木台,模特儿或立或躺在上面。每天从早到晚开放,各画室的学生都可自由进出。 常见到发上、眉上仍撒着石膏粉的同学刚从雕刻室过来,从版画室来的指甲缝间仍染着擦不掉的油墨。 速写、素描,用炭、用墨,任由你选择。 老师随意走动看学生的进展,有时指点一下,有时就在一旁,待人有问题去问他。
巴黎的冬天长而阴寒,拥挤的素描室被人气暖得像蒙着层薄烟。 从高长的大窗透进来的光线弱淡无力,使整个室内的调子常漫着一片灰与木色。 大家都专心画着的时候,模特儿仿佛已不是人,只成为形状与线条了。 只听到笔在纸上划过的极轻微的窸窣声,像小甲虫
在树丛中走动。 每一下轻微的声响都像是要说一些话。 有时我停下来,端看四周的人们。 我爱看活的画面。 这些年轻的脸孔都专注在眼前的白纸上,那是一个空白的新世界,由自己的笔闯进去作新发现。 也许只是很微不足道的试步,但对于尝试者,每一步进展或失败都是重要的啊!
有个下午,室内挤暖挤得使人慵懒。 忽有人轻轻地吹起一首曲调来。 爽
盈愉快的口哨声,像忽然飞进来一只小鸟般,好熟悉! 对了,“美丽紫罗兰,春天才开花……”圆润清越地在这室内回旋,打破了慵闷,而不破坏宁静。 转头找音乐的来源,是个黑发大胡子的西班牙学生,不知为了什么,欢快地忘我地一面画,一面吹着口哨。 不知从哪儿跑来了一只胖花猫,轻手蹑足地跳上了台,熟络地倚着模特儿坐下了。 室里起了一阵微波似的笑声。 “啦啦啦,春天才开花……”这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将来不知会开出怎样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