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中华姓氏大典-总论卷》是二十一世纪中华姓氏大典丛书的第一卷,是整个丛书的大纲,本书从姓氏的起源与形成、姓氏制度的确立和社会功能、姓氏的发展演变与民族交融、少数民族的姓氏特色、姓氏的文化内涵与类别特色、历代移民与姓氏的播迁流布、姓氏的文化表征与延续传承、族谱宗祠 凝聚血亲、历代姓氏学概述等方面论述了中华姓氏的主要问题,是目前研究姓氏学著作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对国内目前研究姓氏学具有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中华姓氏文化大典(总论)》:
二 姓分等级族标郡望
姓分等级,族标郡望,是秦汉以后到隋唐两代区分姓氏等级、门第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选官任职、婚姻嫁娶的主要依据。
姓氏有等级之分、地域之别,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封邦建国、胙土命氏”。以西周初年较为明显。在周初的大分封中,诸侯各国被分为同姓、异姓、庶姓三种,并根据其血缘亲疏、功勋大小授予“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凡与周天子同为姬姓的诸侯各国,称为同姓之国,如鲁、晋、郑、卫、吴、燕、蔡、霍,是为本族同宗;凡与周王室世代通婚的,称异姓之国,如申、吕、齐、谢,是为姻亲贵戚;与周王室没有宗支、姻亲关系的则是庶姓之国,如秦、楚、巴、蜀。这三种封国,在封爵、土地、赏赐、礼仪上各有亲疏远近、高低贵贱之分。
秦汉以来,“氏明贵贱”的社会功能虽因失去了社会基础,一度减弱。但区分姓氏贵贱的传统意识仍然根深蒂固,到魏晋时期门阀制度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地域的同姓族人。历代的姓氏书中,其中都有一类是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论》和南朝刘义庆撰、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明代《百家姓》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后面注明了“郡望”。
“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汉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含有“悬系”之意‘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期,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委派官员进行管理,作为君主的直辖领地,以区别于世袭分封的侯国、封邑,面积较县为大。“郡”字的结构,左边为“君”,右边为“阝”即“邑”。其意则明白无误地表明“郡”乃君主之邑也。战国时期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邑级行政区划制度。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加到四十多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中央集权政体组织的行政建制。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隋唐时期,州、郡的名称往往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但“郡望”作为专指某些地域内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下来,并与门阀制度紧密相连,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沿用不衰。
所谓“门阀”,亦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中世代显贵,影响大、威望高的姓族豪门。这些所谓“高门大姓”,一般说来,多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形成。一旦形成,就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也作明确规定,宣称某姓为某郡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权益地位不等,这就是门阀制度。
“门阀”一词,是门第、阀阅的合称。《史记·功臣表》说:“古者人臣功有五品……明其等日伐,积日日阅。”也就是说“阀”表示功劳的大小、品级,“阅”表示资历和年限。为显示自己的家族不同于普通人家,便在大门外竖立两根高大的门柱旗杆,供人观望,称之为“阀”。门前有“阀”表示家有功名,乃仕宦之家,故称“门阀”,亦称“门望”,这就是门阀的本义和来历。
门阀制度始于西汉。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夺得政权的汉高祖刘邦及其谋士萧何均出身于平民小吏,其“从龙功臣”樊哙、灌夫多为市井屠户、无赖,即使他们后来立国称帝,身居将相高位,仍被人讥为“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为弥补这一缺憾,显示门第血缘高贵,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自称其为帝尧之后,血统高贵,天生应称王做帝。刘姓宗室子弟均贵为王侯,出镇郡国,形成彭城刘氏、沛国刘氏、中山刘氏、长沙刘氏、梁郡刘氏、南阳刘氏、东平刘氏、广平刘氏等十几个名门大族。刘姓被称为“国姓”,凡刘姓之人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员待遇。同时,对于帮助刘氏取得天下的项伯、娄敬等人,赐以国姓,改为刘氏。萧何、韩信、曹参、樊哙也都从远古姓氏中找到了足以自豪的发祥渊源和得姓之祖,以光耀门庭。到汉宣帝时已出现了“金、张、许、史”四大高门望族。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亦制造舆论,说元城王氏出于帝舜,他也是天生注定要当皇帝的,并用法律手段公开宣称他们的元城王氏是天下最高的望族大姓,与舜帝后裔之姚、陈、田、妫合称“舜裔五姓”,享有多种特权。
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十分盛行,门阀制度已初步形成。如东汉永平年间樊、郭、阴、马四姓外戚相继专权,声势显赫,被称为“永平四姓”。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弘农华阴杨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汝阳袁氏四世五人位至三公,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他们在社会上的势力和声望累代延续,各以门第自诩,互相标榜,组合成一种具有特殊身份、享有特殊权利的社会集团。魏晋南北朝时,这些世家大族被称为“大姓”“高门”“士族”“著姓”“冠族”“右族”。高门望族的子孙即便迁徙外地,习惯上仍举原籍或始祖发祥地的郡名作为标志,后世称之为“郡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