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我们的邻国。文献可考的两国关系,至少已有21个世纪。古代日本文化的发展晚于中国,而日本民族却能在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对外国文化采取选择、吸收和创新的态度,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封建末期,中国和日本同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蹂躏,但两国由于内外条件和对应结果不同,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中国封建统治者同列强勾结,使国家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日本明治维新积极引进西方文明,推进了近代化,但封建专制势力把日本拉向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歧途。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日本军国主义覆灭,战后人民坚持和平民主,发展经济,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两千余年特别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中日人民的遭遇可歌可泣,彼此都积累了深刻的经验教训。日本学者对日中两国历史的研究成果累累,作为中国人民,借鉴前人的业绩,用我们的观点方法试写一部日本的历史,似也责无旁贷。
第一卷 古代(1868年以前)
第一篇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第一章 原始社会
第一节 旧石器文化与日本人的起源
一、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
二、日本人的起源
三、旧石器文化
第二节 绳纹文化与原始公社
一、绳纹时代的石器与陶器
二、狩猎、捕鱼与采集
三、水稻的传入
四、房屋与村落
五、家庭与社会
六、服饰与墓葬
第三节 弥生文化与原始公社的解体
一、弥生式陶器
二、铁器与青铜器
三、水稻栽培
四、原始公社的解体
五、中日关系的萌芽
第二章 奴隶社会
第一节 邪马台国——国家的起源
一、成立年代与地理位置
二、生产情况与风俗习惯
三、国家与社会
四、邪马台国与中国的通好
第二节 大和国统一日本与对外关系
一、古坟的出现及其变迁
二、国土的统一与侵略朝鲜
三、倭五王时代与中国的通好
第三节 大和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一、铁器的广泛使用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部民制的确立
四、氏姓制的确立
第四节 大陆文化的传入
一、科学技术的传入
二、文字和儒学的传入
三、佛教的传入
第五节 圣德太子的改革与飞鸟文化
一、改革前的国内外形势
二、圣德太子的改革
三、飞鸟文化
第二篇 早期封建社会
第三章 大化改新与封建制的确立
第一节 大化改新
一、改新的社会政治背景
二、新旧势力的斗争
三、改新的主要内容
四、改新后的社会性质
第二节 “壬申之乱”与天武朝的政治革新
一、新旧势力的再次交锋
二、出兵朝鲜
三、迁都近江
四、“壬申之乱”
五、政治的革新
第三节 《大宝律令》的制定与封建制的确立
一、律令的制定
二、律令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奈良时代(710-794)
第一节 奈良时代的经济发展
一、平城京的建造与边境的开拓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班田制的动摇与庄园制的产生
一、班田制的动摇
二、庄园制的产生
第三节 朝廷内部的权势之争
第四节 日唐文化交流与白凤、天平文化
一、遣唐使的派遣
二、遣唐使的路线
三、遣唐使的任务和作用
四、遣唐留学生
五、鉴真东渡
……
第二卷 近代(1868—1945)
第三卷 战后(1945—1992)
2.制定17条宪法
17条宪法制定于604年(推古天皇12年)。《宪法》采取一种道德训诫的形式,对违者也没有制裁的条款,所以最多不过是行为规范。《宪法》的内容多出自中国儒、法、道诸子百家及佛教思想,儒家思想尤多。儒家的“三纲”“五常”可说是《宪法》的核心思想。《宪法》提出“承诏必谨,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国靡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其目的在于提高皇权,压制氏姓贵族的势力,建立中国式的君主专制王朝。《宪法》要求贵族上下和睦,克制私欲,息争守礼。同时提出给百姓以必要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如“国司、国造勿敛百姓”;“农桑之节,不可使民”,企图以此增加生产,消弭人民的反抗。
3.提倡佛教
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涅槃等教义,要人民断欲爱、求解脱,安分守己,脱离斗争。圣德太子通过振兴佛教以达到树立一个全国共同崇拜的宗教来削弱氏姓贵族的势力,提高皇权。推古天皇2年(594)下诏“兴隆三宝”,在17条宪法中也提出“笃敬三宝”。太子带头建立斑鸠寺(法隆寺的前身),亲自在宫中讲解佛经,又撰写《三经义疏》。结果国内很快出现了弘扬佛法,竞造佛寺的局面。推古天皇32年(624).全国建立寺院46所,僧816人,尼569人。
4.恢复中日邦交,积极摄取中国的先进思想和文化
圣德太子为了向中国学习,遣使通好隋朝,恢复中断一个多世纪的中日国交。推古天皇15年(607),圣德太子遣小野妹子使隋。608年小野归国时,隋朝遣裴世清出使日本。当年9月,裴世清回国时,日本又遣小野妹子第二次赴隋,还派去了8名留学生,其中4名留学生是倭汉直福因、奈罗译语惠明、高向汉人玄理、新汉人大国4名学问僧是新汉人曼、南渊汉人请安、志贺汉人慧隐、新汉人广齐。这些留学生后来回国后,在大化改新中发挥巨大作用。614年再次派犬上御田锹、矢田部造使隋。这一时期日本改变过去向中国朝廷请封、朝贡的态度,采取对等的立场。使者小野妹子第一次使隋时递交的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第二次使隋时带来的国书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也反映了太子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强烈愿望。
5.编纂史书推古天皇28年太子开始撰写《天皇记》、《国记》及《臣、连、伴造、国造180部并公民等本记》等历史书,以提高皇室的尊严,加强国家观念。这些书在大化改新时大部分被苏我虾夷烧毁。
圣德太子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氏姓贵族的势力,在贵族中间打下了皇权思想的烙印,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并通过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给中小贵族授与冠位等形式,培养了人才,所以说圣德太子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的准备和先声。但圣德太子的改革是极不彻底的。冠位制是在没有废除氏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仅在畿内及其周边地区的中下级贵族中实行。17条宪法作为训诫,只能起到教化作用,没有更大的约束力。更主要的是没有触动当时社会症结的部民制,所以削弱氏姓贵族势力,提高皇权是极为有限的,更不可能解决国内的阶级矛盾,挽救社会危机。
推古朝为恢复在任那的势力,于推古8年(600)派兵1万征伐新罗。远征暂时取胜,但没有实现其目的。602年,发兵25000人,准备再征新罗,但中途受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