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史料扎实,论述严谨,深刻揭示了这场历史大戏的前因后果与起承转合。作为主角的曾国藩,是以怎样的手笔缔造了这个集团?曾国藩集团里都有哪些重要角色?他们在整个集团里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这个庞大的集团在晚清这个历史平台上遭逢了哪些对手?它又是如何盛极而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但梳理剖析这样一个影响乃至操纵了晚清政局的团体,对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把此书作为回顾丛书第八本。
前言
中华民族人丁兴旺历史悠长,几经分合兴衰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然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断了中国固有的发展之路,迫使中华民族于复兴灭亡间作一抉择。救亡图存、光复昔日的辉煌,遂成为中国政治家乃至每位中华儿女所面临的最大课题。
古人云: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民可载舟,亦可覆舟。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外不能御侮,内不能安民,广大民众不得不揭竿而起,寻求新的出路,以拯救民族的危亡。其战争的正义性是不言而喻的。
面对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满洲贵族虽曾以身手矫健、弓马娴熟入主中原,而后世子孙的腐败却令其陷入兵饷两空的困境,不得不推行以汉制汉之策,放权督抚、重用汉臣,依靠湘淮勇营取胜。遂致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增强,兵为将有、权出私门,国家军政实权落入汉员督抚手中。其实力最强的曾国藩集团,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国家命脉,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趋严重。曾国藩充任首领时,虽有功高震主之嫌,亦不过握有东南地区及直隶等省的地方大权。而李鸿章接掌门户后,则又进而控制了中央政府的国防、外交实权,或战或和皆其一手承办,遂成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签约专业户。中国历史上丧权辱国最甚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在西方列强的指定下,由李鸿章出面签定的。
正当这个集团如日中天之际,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却不相信他们强兵而不战的表白,遂挑唆日本一试虚实。结果,湘淮军一溃千里,北洋水师只舰无存,彻底戳穿了曾国藩集团船炮救国、隐图自强的神话。中华民族陷入空前未有的生存危机,其在晚清政局中的权要地位,亦逐渐被袁世凯北洋集团取代。
而这个靠小站练兵和镇压义和团运动起家的半新式军政集团,却不仅与湘淮集团有着政治、经济、思想、组织等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军营风气一脉相承。加之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利益纷争,遂将民初十余年间,弄成既无君权又无民权的时代。如果说,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曾国藩集团,既保住满洲贵族的皇位又挖掉其墙脚的话,而辛亥革命中各省督抚的独立和袁世凯北洋集团的背叛,则直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如果说,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成功,只是曾国藩军制改革之花的话,那么清朝的灭亡和随之而起的军阀混战才是其累累硕果。由此可见,曾国藩集团这个近代史上最大的地方实力派,不仅数十年间暗中操纵着晚清政局,且开民国年间军阀政治之滥觞,其政治作用与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然而,他们靠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家,又力主中体西用,既要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又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头来只能是师夷制民,其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是必然的。更为严重的是,李鸿章等人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令国人失望、世界震惊,西方列强遂将中国当成任人宰割的死人。他们急切调兵进京,欲乘废立之争造成的政治危机而赶走那拉氏、推翻清政府。恐吓不成,即组成八国联军打进中国。若非义和团舍命保国、那拉氏放手一搏,从而促成军民联手、英勇抗敌的局面,他们绝不会中止瓜分中国的重建计划而维持垂帘听政体制。所以,历史事实证明,曾国藩集团那套船炮救国、隐图自强的做法虽非一无可取,但作为中华民族御侮救亡的根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却是行不通的,既救不了清朝,更救不了中国。
如果在曾国藩时代,他的这条政治路线还只是一朵花,人们对它的本质或许还有些看不透、拿不准。而到了李鸿章时代,甲午战争之后,它已经结出了果,人们已经看到了它的最后结局,历史已经为它做出了结论,按说不应再起争议了。只是有些人不肯接受这个历史教训,一有机会就对曾、李等人大加推崇,遂致曾国藩集团成为最具争议的一群历史人物。有人颂之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后世仿效的楷模;有人则斥之为遗羞百年的政治僵尸,畏倭如虎、外战外行的误国权臣。真可谓见仁见智,竞奇斗艳。这不仅为史学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加大了史学研究的难度。为了弄清其中的原委,回答各方提出的问题,对曾国藩集团予以较为恰当的历史评价,就不能不对之进行实事求是、全面深入的研究。
但多年来,很少有人对曾国藩集团进行专门研究。虽有一时期,多方重视、成果可观,但仍处于孤立、分散的状态。或限于一人一事,或限于某一侧面,很少有人对之进行整体考察,更很少有人将其同太平天国、晚清政府以及北洋集团联系起来加以研究。而其得出的结论,又往往政治色彩较浓,而学术色彩稍淡。
笔者的研究则欲将曾国藩集团视为一个整体,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尽力探索其由内及外的种种联系,并将之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以求取得较为全面、客观的效果。更欲将太平天国、曾国藩集团、晚清政府三方政治势力视为一局,从其互动之中探索这段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这段历史与整个中国史联系起来。惟能力和时间所限,我的研究只是个粗浅的梗概,更难免舛误、疏漏之处,诚请读者教正。尤期抛砖引玉之效,能够精品迭出,对这群历史人物的出现与消失,做出较为科学的解释,从而走出近代史研究中相沿已久的非白即黑、不骂就捧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