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的研究著作,涉及对史学理论、史学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史学团体、史学学科建设等学科和领域,政治史、法制史、思想史、民族史、社会史、文化史、科技史、灾荒史等专史的发展历程、规律、现状、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总结和探索。全书共九章,120万字。
绪论
一、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一)研究的对象、范围
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研究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经验教训。是对20世纪后半期50年中国大陆史学及台港澳史学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研究情况、研究成果进行研究、总结、评价,如对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各个领域、世界历史研究各个领域、中国历史研究各个领域及各专史研究领域的研究情况、研究成果进行研究、总结、评价,总结其中经验教训,探讨经济、文化全球化大潮中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趋势,探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一国两制条件下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趋势,探讨如何建设中国的、世界的和谐、繁荣的史学界。
具体研究的内容主要是20世纪后半期中国的史著,史家,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史学机构,史学团体,中国史学界的争论、斗争,中国与外国史学界的争论、斗争,中外史学交流及其共同发展,史学理论、历史理论、史学方法论、历史记述方法的发展,历史研究领域的扩展、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历史资料的发现、整理的发展,等等。史著、史家是史学面貌、史学发展最主要的载体,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史学理论、历史理论、史学方法论、历史记述方法、史学界的争论、斗争、历史研究领域的扩展、跨学科研究的发展等都要通过史著、史家反映、体现,史著、史家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研究内容。而史著、史家,不仅包含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的,也包含台港澳;不仅包含中国历史研究各个领域,也包含世界历史研究各个领域、各专史研究领域、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各个领域;不仅要研究通史的史著、史家,也要研究断代史、事件史、器物史、人物史等各方面历史研究的史著、史家。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2000年前后,很多学者呼吁加强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与总结 ,而加强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的研究与总结更为重要,其经验教训尤其深刻,对今天的史学建设与发展最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1、分清成绩与失误、主流与支流,准确把握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发展的全局,推动中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的发展要不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什么是主流,什么是支流,主流是好还是不好,特别是对中国大陆文革前十七年史学怎么看,存在着一些分歧。文革前十七年史学的主流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其间也有某些局限性,是支流。
有人把支流当主流,认为十七年史学是完全政治化的,与文革时期的史学一样,一无是处,有人甚至认为主流就是不好的。不少学者则不同意上述的看法,认为主流是好的,支流不能代替主流。不能只讲失误、阴暗的一面,也要讲成绩、光明的一面。
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方向是正确的,应肯定,应坚持
。对任何事物的看法是否正确,是否科学,首先取决于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科学。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分清主次地看问题,就易于得出科学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采取形而上学、机械的思维方式,片面地、极端地、以偏盖全、不分主次地看问题,就难以得出科学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这是有的学者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的评价不够正确、未能被社会认可的重要原因。正确认识、评价20世纪后半期史学的发展,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清成绩与失误、主流与支流,这关系到怎样认识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全局。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分清主次地看问题,倡导、光大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认识、总结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的发展及其经验教训,必将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能更好发挥历史学在社会建设、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总结经验教训,继承宝贵遗产
中国大陆文革前十七年史学、文革史学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深入总结,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庸俗化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不正确的,是必须克服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盛世治史,中国史学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而且在诸多领域都有一批世界瞩目的学术成果问世,多卷本、有分量的学术成果不胜枚举。同时也应看到,由于长期以来不良史学思潮、风气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影响,史学界还存在着某些不规范的做法,学科建设还有待发展,学术体制还有待完善。这些方面的经验教训都需要认真总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端正价值取向、明确前进方向;继承宝贵遗产,才能创造新的业绩。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的发展,离现实最近,对现实史学最有影响,其中的经验教训、宝贵遗产对现实也最有影响。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发展及其经验教训、宝贵遗产的总结,是最具现实意义、社会意义、史学意义,是21世纪中国史学界必须首先完成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有助于中国史学在21世纪中坚持正确方向,创造新的史学辉煌。
3、探索规律、特点,端正史学方向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与规律有密切联系。探索和把握规律、特点,对于端正方向,把握发展、推动发展、创造新业绩,是至关重要的。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的发展有没有规律?规律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如何认识这些特点?中国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中外学术界的看法更不一致。对规律、特点看法的不一致,必然导致对发展方向看法的不一致。笔者认为,纵观20世纪中国史学走势,可以发现基本趋势和规律是:一中国史学向现代化、科学化、学术化发展。二中国史学向社会化、大众化发展。三、中国史学日益走向世界。这些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任何人无法阻挡的。而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中国史学阵营格局,特别是中国大陆史学阵营格局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成中国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走向全社会,成为社会大众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空前普及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理论体系在曲折发展中不断完善,成为中国史学的主导。马克思主义史学事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点是20世纪前半期不具备的。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特别是中国大陆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外史学交流的飞跃,中国史学的全球化视野发展,不仅50、60年代不可比拟,20至40年代也不可比拟,并极大地推动着中国史学的发展。认清、把握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特点,澄清对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特点的模糊认识,找出在顺应规律上还存在的问题,是总结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的重要任务。这将对21世纪中国史学端正方向、健康发展、创造新业绩起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4、全面准确把握、运用、发展唯物史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学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基石,一百多年来已被证明是科学的历史观,已被越来越多的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及史学家所接受。但是,由于中国大陆50、60年代、文革时期,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曾被有些人片面地解释甚至歪曲、教条主义地运用,有些人没有把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对科学理论的片面的理解、运用区别开来,或者没有正确认识唯物史观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问题,便对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认为唯物史观本身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过时了,主张全面超越唯物史观等。
又由于西方史学理论的不断涌入,一些新的、时髦的理论被有些人接受,而把唯物史观当作旧理论抛弃了,或者在反保守名义下反对坚持唯物史观
。有的人提出恢复叙事传统、回到乾嘉去,认为历史研究走向历史哲学的路径、历史观的发展,不是中国史学的进步,而是倒退
。这不仅把20世纪后半期史学发展及其成就基本否定,也否定了历史哲学、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作用、价值。很多学者对这些对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表示怀疑、否定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
20世纪8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逐渐出现政治危机,至90年代初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解体,史称东欧剧变,这使社会主义事业、马克思主义理论遭遇了严峻的挑战,这自然影响到中国,以上即可见一斑。为了回应马克思主义理论遭遇的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中共中央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提出: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其中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工程,包括了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重新深入研究。而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历程和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理解、运用的历程和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总结,澄清对唯物史观的模糊、错误认识,实事求是地评价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全面准确认识唯物史观的科学价值及其完善问题,全面准确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建设、学术建设、学科建设、学术体制建设、学术规范建设,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工程的进展,这不仅将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主流地位,也将有利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主流地位;不仅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有重大意义,也将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呼唤着、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学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多元化的大众化的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阶段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学建设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需要总结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学建设离不开总结20世纪后半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的经验教训。
5、推动中国史学界的和谐建设和发展
中国史学界内部之间,中国史学界与世界(各国)史学界之间,存在分歧,存在矛盾、斗争,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但怎么解决?采取什么方式方法解决?是平民心静气地讨论还是血雨腥风地拼斗?史学是学术园地,不是军事战场,不应该进行你死我活的拼杀,不应该互相攻击,更不应该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而应平民心静气地讨论,应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周一平,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扬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学、政治学研究,著有《司马迁史学批评及其理论》、《中共党史研究七十年》、《中共党史研究的开创者蔡和森》、《毛泽东生平研究七十年》、《毛泽东生平研究史》、《毛泽东思想研究史稿》、《邓小平生平研究史》、《中共党史史学史》、《中共党史研究90年》、《中共党史文献学》、《中西文化交汇与王国维学术成就》(与沈茶英合著)、《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与王松合著)、《新时期创新思想论》(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