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如今,在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读史已然成为一种时髦。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对过去历史说得头头是道。尽管存在一些庸俗说史的不良现象,但是能激起大众对历史的兴趣,总算大功一件。至于读史层次的提高,需要时间来慢慢调整,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当大众被历史八卦灌得晕头转向之后,自然会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
一、读史的功用
搞历史研究的,常常会遭遇一个尴尬:读历史究竟有什么用?
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曾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人文学科确实没有什么用,它不能使你发财。但我们用一个家庭做比喻,一个家最有用的首先是厕所,其次是厨房,家里最没用的要属挂在客厅墙上的那幅齐白石的大虾。但有客人来拜访,你不会带客人去厕所和厨房,更多地是坐在客厅里谈论墙上的那只大虾。人文学科就是那只大虾。历史学属于人文学科,所以也是大虾。有用无用,不能单纯流于实用层面的判断,而忽略了抽象价值。古人说,以无用为用,大致道出了个中真意。
读史的功用,可以相当广泛和多样,诸如修身养性、休闲娱乐、治国理政……不一而足。但是,在此之上,还应当有一个普遍意义。那就是:建构国民意识。
历史是什么?一句话:人类对过去的记忆。
如此一来,读史的功用也就不言而喻了。打个比方,一个人早上起来,突然发现自己失忆了。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是什么物种?他肯定会陷入彷徨和恐惧,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同样的道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了历史,也就无法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安放自我。
历史,塑造了人类的身份认同。
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这五千年历史塑造出来的,我们身上流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这是割不断的。否定了历史,也就否定了自己。为什么很多华人出国后,总想着寻根。这个根,就是历史,也可以说是对故乡的记忆。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老乡见老乡,为什么两眼泪汪汪?因为有共同记忆:门前的小河,村里的小芳……
清代学者龚自珍曾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读懂了这段话,就明白为什么日本占领满洲后,要篡改历史教科书了。读史的功用,也就无需多言。
二、重构重现
历史的第一要素是什么?时间。当你说完一句话、做完一个行为的瞬间,这些话和行为就进入了历史时空。在目前的科学认知里,时间是不可逆的。所以,历史也就具有不可复制性。现在很多人喜欢说还原历史,或者重现历史,实际上,现代史学理论早已证明,历史是无法被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复原的。因为,人们无法再次回到历史现场。无法直面研究对象,是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之一。
当然了,会穿越另当别论。不过,历史有风险,穿越需谨慎。比如,某年某月某日,你被雷劈后穿越了,低头一看,身上绫罗绸缎,抬头照镜子,闭月羞花,正疑惑自己是谁时,一个彪形大汉踹门而入,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提着刀,你一看,呵,挺面熟啊,就听大汉说:嫂嫂,还我哥哥命来。
无法直接面对历史,怎么来认识历史呢?犯罪学上讲,一个人犯罪,必然会留下痕迹,历史也一样,历史的痕迹,就是史料。史家离了史料,就像鱼儿离了水一样。哪怕你是史学界的大咖,也要老老实实地一条一条抄材料。所以,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家的任务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
有了史料,历史就能重现了吗?
首先,史料以文献为主,而文献是由人来记载完成的,即使是当时人记当时事,也已经不是历史事件本身,已经掺杂进记载者的主观成分,甚至是有意造假。而后来人再根据这一已经掺杂了主观成分的史料来认识历史,就更容易偏离历史真相。所以,真正的历史学家在对待史料的时候都十分谨慎。梁启超把它比喻为老吏断狱,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考证。
其次,历史书写者必然受到所处时代条件的限制。哪些历史能够进入书写范围?怎样进行排列组合?应该怎样评价?等等,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同一个历史事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书写者那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就是说,即使能够保证史料是真实的,但每一份史料仅仅能展现历史的一个镜头,至于如何把这些镜头制作成一部完整的影片,那就要看各自的剪辑功力了。所以,历史总是在不断地被重写。
《非诚勿扰》中有一个葛优与台湾女子相亲的片段,双方使用了解放和沦陷两个不同的词汇。这两个词汇,都指向国共战争,但胜利者和失败者在情感、用词等方面显然存在巨大差别。
当然,真正尊重历史的人不会故意去捏造历史。你可以说解放,也可以说沦陷,但不能说国民党把共产党赶到了台湾;你可以说孔子很革命,也可以说孔子很保守,但把孔子说成是韩国人,那就是对我大中华十几亿人民的挑衅。
近些年,网络上兴起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将历史看做文字游戏,信口开河地随意讲史,这显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值得警惕!所以,作为内容创作者,理当坚守说史的底线。历史,不是小姑娘,更不是娼妓,不该被肆意涂抹和亵渎。
第一编中西文化的碰撞
溯源篇:礼仪之争让中国淡出世界朋友圈 / 2
真相篇:中西碰撞之八大疑团 / 8
英法火烧圆明园与气温骤降有无关系 / 8
国弱民遭殃:鲜为人知的猪花买卖 / 11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究竟是真是假 / 15
洋务运动为什么干不过明治维新 / 18
甲午战争的结局十年前就注定了 / 21
西方瓜分中国狂潮因一幅图而起 / 24
日本间谍挽救紫禁城的背后 / 27
唤醒中国:拿破仑与睡狮说的真相 / 30
观念篇: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 36
用鬼子称呼外国人纯属意淫 / 36
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日本引起的反响 / 38
出国留学竟然要签生死状 / 42
修铁路究竟冲撞了哪些神灵 / 46
迈出拯救女性第一步的是个富二代 / 50
满洲奇女子用生命换来女学春天 / 54
西方对清末立宪的态度令人大跌眼镜 / 57
西方女性在中国从番妇变身美人 / 61
缠与放的较量:三寸金莲的前世今生 / 69
男女大防被妓女在茶馆、戏园里打破 / 72
中国人花了30年才接受自行车 / 74
解放膝盖:跪拜礼的废除过程 / 78
公厕在上海的出现和发展 / 81
是谁公开刊登了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 / 82
洋人篇:请摘掉有色眼镜 / 86
教科书里的大反派其实是洋务运动总顾问 / 86
酒后吹牛吹出史上最奇葩外交使团 / 90
传教士打造的避暑胜地 / 95
第二编天朝上国的掌权者
太后篇:叶赫那拉的权谋与奢靡 / 100
君临天下有多难?慈禧:分两步 / 100
姜是老的辣:戊戌变法期间慈禧的战略 / 105
慈禧镇压戊戌变法却继承康有为衣钵 / 109
慈禧逃难过得很苦?回銮财物装了三千车! / 111
幸福在哪里:末代皇太后隆裕的悲剧 / 117
帝王篇:有心救国,无力回天 / 122
四无皇帝咸丰竟靠假哭登基 / 122
咸丰对身后事的安排害死最心爱大臣 / 125
侄子外甥亲爸爸:光绪与慈禧的关系 / 128
光绪为救国掀起宫廷英语热 / 130
为何变法刚开始光绪就革了翁同龢的职 / 133
没有金刚钻,偏偏揽了瓷器活:载沣的救国术 / 135
大臣篇: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 / 140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亦有局限 / 140
杜受田凭什么获得谥号文正 / 143
肃顺的这项政策让中国人多留50年辫子 / 146
千年科举史上唯一被处死的一品大员柏葰 / 150
替慈禧办差的权监安德海为何被山东巡抚斩了 / 153
李鸿章缘何被称为亚洲野蛮人 / 157
戊戌六君子中竟有一人是间谍 / 160
户部尚书阎敬铭坚决反对颐和园工程 / 162
张之洞背地里骂慈禧是老寡妇 / 166
第三编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政权篇:不太平的太平天国 / 170
代神传言:太平天国里的大杀器 / 170
重典治国:太平天国的严刑酷法 / 179
春节变身妖年:私自过年会被斩首 / 181
文化灭绝:延续一年的焚书政策 / 184
革命篇:暗杀竟被正当化和组织化 / 187
一条小辫子,撬动大清朝 / 187
清末缘何出现暗杀风潮 / 190
原本用来救命的新军竟变成索命鬼 / 192
武昌起义中的五次意外 / 195
自产鸦片:压垮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 200
人物篇:乱世枭雄,逼退清帝 / 204
鉴湖女侠秋瑾的另一面 / 204
大老虎奕劻力主清帝退位不全因为钱 / 209
康有为致电美国总统说:袁世凯暗杀光绪 / 212
晚清最佳搭档:袁世凯(武) 徐世昌(文)
/ 214
四招连发:袁世凯逼退清帝 / 219
编外 / 223
黄金荣的把兄弟,因误闯一大会场出名 / 223
国学大师帮杜月笙修家谱 / 226
杜月笙帮张学良戒毒 / 228
就读于黄埔军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231
百乐门繁华的背后 /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