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全球视野下的沈从文》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之一,本系列试图帮助学者们认识到中国文学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地被接受、被阐释从而获得不断再生的过程。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全球视野下的沈从文》主要对沈从文的创作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让全世界了解沈从文笔下的中国文化。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全球视野下的沈从文》分成四部分:第1部分为沈从文小传;第二部分为沈从文研究综述,是沈从文研究在中国、日本、美国和法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综述;第三部分是国内沈从文研究八十年来的佳作精选;第四部分来自海外的文章由日本、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研究者撰写。
这本《全球视野下的沈从文》从2012年的创意到今天的出版经历了诸多波折,都是各位沈从文学者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这里先要感谢陈思和教授对后进的提携和对这本书最初理念的肯定和支持;也要感谢金介甫和张新颖教授在百忙中对这个项目的参与和指导。其他各位撰稿人也都值得感谢,特别是小岛久代和何碧玉教授,都为这本书立下了汗马功劳。希望此书出版后能对中外沈从文学者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有所帮助。
从第一个层面上来看,这本《全球视野下的沈从文》为国内和海外的沈从文学者创造了一个对话的平台。全书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沈从文小传;第二部分为沈从文研究综述,为沈从文研究在中国、日本、美国和法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综述,虽然选文只有四篇,但对沈从文研究的历史和发展状况性都有所概括;第三部分是国内沈从文研究八十年来的佳作精选;第四部分来自海外的文章由日本、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研究者撰写。
作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中的第一本,这本《全球视野下的沈从文》也试图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定位,沈从文只是其中的一个个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所处的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为这个研究命题提供了可能性和需要性。究竟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是不是就等同于现代文学的中国阐释?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现代文学的域外阐释?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本书中收录的来自域外的选文,就会明白海外各国对沈从文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远距离、近距离阅读阐释,有各自不同的地平线、期待值和对照物,其结果应该是不同版本的沈从文和不同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各种阐释应该都被赋予自身特有的本体论上的意义,而不在于对错高下之分。来自域外各国的阐释,应该是现代文学文本与该国社会文化、学术界氛围和研究者自身合力的结果。我们对域外沈从文的理解也应该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换句话说,域外现代文学不仅提供了对中国现代文学再认识的一次次机会,也为本土对海外各国学术动向的了解打开了一扇扇窗户。
最后,这本《全球视野下的沈从文》也是对近几年来欣欣而起的关于世界文学的讨论和学术探讨的一个呼应。翻译后的沈从文和沈从文在域外的阐释批评应该被看作沈从文在世界文学场中的再生,而这种种再生应该被赋予本体意义,作理论上的深入探讨。也是近几年来,华语语系文学批评的兴起使学者们对什么是中国文学进行反思和探索,原先相对狭隘的中国文学的定义被解构并扩展到包括所有用华语写作的本土作品以及域外作品的总和。如果说对华语语系文学的重视使学者们对中国文学和汉学进行外延上的再定义,这套“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试图帮助学者们认识到中国文学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地被接受,被阐释从而获得不断的再生的过程。这种意义上说,一本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史应该是本土、域外对中国文学阅读阐释的总和并对话。
张新颖,一九六七年生于山东招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项。主要作品有: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当代文学评论《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当代批评的文学方式》等随笔《读书这么好的事》、《迷恋记》、《此生》、《有情》等。
陈思和,男,1954年1月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番禺。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并兼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著有专著《巴金论稿》(与李辉合著)、《巴金研究的回顾和瞻望》、《中国新文学整体观》、《20世纪中国文学论》(韩译本)、学术传记《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编年体文集《笔走龙蛇》、《马蹄声声碎》、《羊骚与猴骚》、《鸡鸣风雨》、《犬耕集》、《写在子夜》、《豕突集》、《牛后文录》;选集《陈思和自选集》、《还原民间》、《黑水斋漫笔》、《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立场》;对话集《夏天的审美触角》、《理解九十年代》等。其中,《中国新文学整体观》1990年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一等奖;《陈思和自选集》199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著作一等奖。参与发起“重写文学史”、“人文精神寻思”等知识分子话题讨论,并参与策划“火凤凰”系列图书。
周刚,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个人学术专著有《跨文化视域中的中国现代白话文》,并与布伦达·施尔德根(Brerida Schildgen)和桑德尔·吉尔曼(Sander Gilman)合编《他者文艺复兴:世界文学的新视角》。学术文章见于《美国语言文学协会会刊》(PMLA)、《美国现代语言文学札记》(MLN)等杂志。
沈从文小传
沈从文小传
沈从文研究综述
沈从文研究在中国
沈从文研究在日本
沈从文的美国阐释
沈从文在法国及欧洲的翻译与接受
沈从文研究国内篇
《边城》与《八骏图》
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
从苗汉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撞击看沈从文
沈从文与楚文化
沈从文小说的时间形式
《长河》中的传媒符码——沈从文的国家想象和现代想象
由启蒙向民间的转向:《边城》
沈从文与20世纪中国
沈从文研究海外篇
沈从文、中上健次对比研究
战争时期下沈从文作品中的“梦”与“现实”——以《梦与现实》(1940)、《摘星录》(1941)、《看虹录》(1943)为中心
从“气味”的追随者到“音乐”的崇拜者——沈从文《七色魇》集的彷徨轨迹
沈从文名著《边城》的英文译本
三湘土地上的弗洛伊德理论构想:论沈从文小说《萧萧》的翻译
作品与生命的转变——关于沈从文的自我诠释文本
沈从文的文学思想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全球视野下的沈从文》:
沈从文的外祖父黄河清是当地最早的贡生,在文庙和书院工作。这户人家思想开放、与时俱进,曾办起当地第一所照相馆和第一所邮政局,沈从文的舅舅黄镜铭后来去了北京帮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做房产上的打理。受家庭影响,沈从文的母亲黄英读书和见识上都不输于当地从武的男子。沈从文认为是母亲担负起了小孩们的教育工作,自己作为男子极不可缺的思考与决断能力,也是从母亲那里学会的。
沈从文在沈家男孩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二哥”,长大成人的兄弟姐妹各一位,分别是大哥沈云麓(即沈岳霖)、大姐沈岳琨、六弟沈荃(即沈岳荃)和九妹沈岳萌。沈家长子云麓,大从文4岁,上过美术学校,18岁只身赴关外寻父多年,同时以为人画像谋生。他视力很差、身体不好却见识不凡,一生中无子女、产业,却为当地文化事业的保护发展和青年才俊的扶持培养作出了很大贡献,是家乡的知名人士。长期保持着书信联系,他是沈从文心理上和家乡后方的重要支柱。大姐沈岳琨,嫁与了熊希龄的外甥田真逸,是小学教员,有子嗣。年少时的关怀,令沈从文几十年后想起仍十分温暖,1957年时将新版旧作选集寄予她表达感激。六弟沈荃曾是国民党抗日军官,多次在对日激战中负伤,勇猛善战但不打内战,促进了凤凰的和平解放。1951年底,他在初期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执行死刑,1983年获平反。遗孤沈朝慧由两位伯伯照顾,波折中长大。九妹沈岳萌出生于沈宗嗣出走前两年,比沈从文小10岁,多年庇护在沈从文的文人生活圈子,可爱的少女形象也常常出现在沈从文笔下。可是,四十年代九妹终因性格原因和现实刺激而精神失常,从昆明送回家乡,死于新中国的饥荒。六弟和九妹,成为沈从文心中不能提及的隐痛。
一、从顽童到小兵
沈从文自小聪慧过人,曾是全家人疼爱的对象,被父亲寄予厚望。6岁时,因出疹子持续高热,家里已备好小小的棺材,终是康复了。开始读私塾,又先后进入城内和城外的小学读书。学校的功课未能引起沈从文的兴趣,他格外亲近大干世界。他去山间玩耍,去水中嬉戏,看豆绿色的河水倒映美丽的吊脚楼,听“鬼桂红,鬼桂红”的杜鹃声离碾坊远去。他对店铺和集市里的织竹簟、磨针、打铁、杀牛均有兴趣,尚没有真正死亡意识之时,对河边处决了的犯人的头颅和衙门前割下的血淋淋的人耳也感到好奇。逃学、撒谎、赌博……受到狠狠的体罚却屡教不改,家中人渐渐对这孩子的前途失了望,可自然与新鲜人事就在这期间给予了他丰厚的营养。
1916年,代替父亲管束他的大哥已经寻父去了,母亲同意沈从文到地方新开的军事技术班去受训。家人对八个月训练的结果感到满意。次年,二女儿的死亡和家境的日益衰落,使母亲终于下定决心,让沈从文随亲戚去当补充兵,驻防辰州。据沈从文回忆,那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他泡在水中玩,回去只见母亲对他哭。第二天,细雨绵绵中,背着母亲准备的齐全而沉重的行李,这个15岁的小小人儿被茫然推进新鲜而残酷的世界。
湘西水系四通八达,行船是普遍的交通方式。1917年当兵至1923年离开湘西以前,沈从文的行踪基本在沅江及其支流酉水、辰水一带。
从高村乘船到辰州,沈从文被编入张学济管辖下的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随后,部队赴芷江清乡四个月,再移防到怀化,沈从文因能做写字工作被任命为司书,兼自愿为大家焖狗肉吃。过了约一年时间,部队在本身问题和第一军压力下回到辰州,又开过川东就食,当地“神兵”突袭中几乎全军覆没。当时沈从文因年纪较小,被派留守辰州,侥幸逃过这一劫,被遣散回家。两年间,杀戮的恐怖、制度的腐败、人生的愚昧在他心里生出否定来;自然界的河溪草木、街市的日常生活与偶见人性的温暖光明处,一同慰藉了他。在一位文姓秘书官影响下,沈从文始对文化产生兴趣。
只三个月,为谋生沈从文再次离家。冰天雪地中,用生棕衣包住脚,跟着亲戚的轿子走了四天到达芷江,他投靠舅舅黄巨川,在其任警察局长后成为局中一名抄条子的小小办事员。舅舅和姨夫熊捷三吟唱往来,沈从文也学起旧体诗来。母亲因卖掉了家乡老屋只好来同住,剩下的钱交由沈从文保管。舅舅忽然病死,沈从文做了税收员,成天想着用作诗的本领去讨女孩的欢心,手中母亲的钱便被一对兄妹骗走了。内心羞愧和情感受伤使他悄悄离开,出走到常德时,遇到表兄黄玉书,便停留下来。在这里,沈从文见证和帮助了黄玉书和杨光惠的爱情——一这二人后来做了夫妻,生了当代画家黄永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