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动力》结集了作家丁捷自己的青春体验和他人的成长案例,努力寻找到自我发育与万事万物交汇点上的美好机缘,被誉为“一本可以沉湎的青春书”。
写人之初的懵懂,写青春期的躁动,写初恋的美好,写亲情的珍贵……截取的是成长中的片断——苦、乐、酸、甜,描摹的是成长中的每个转折——前、退、转、停。作家以一份纯粹与善良,进行着净化心灵、对话青春的努力,处处体现出真实之力、真情之美。
丁捷,当代著名作家,被媒体和评论界称为“青春写手”“灵魂作家”,他少年时代就有“文学天才”美誉,14岁开始大量创作发表作品,后因文学才华突出被大学免试录取。青年时代在世俗社会游走,从都市,到他乡,更有一段人走边疆的峥嵘岁月。青春燃情,饱经沧桑,人到中年却依然执守童真。丁捷在成人文学和青春文学两个领域均有建树,其跨越度和丰富性在当代作家中也不多见。近年来佳作迭出,所著长篇小说和青春文学在国际国内数获大奖。
日常里的感动
导读: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平常人平常事中的人性美和细节美,并善于为此感动,你就不会抱怨日常的枯燥,不会对他人失望。
会在日常里感动,是一份做人应有的心意,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活能力。
我的日常生活跟绝大多数人一样,平淡无奇;我的心浸润于平缓的世俗河流,它静静地匀速地跳动,很少能够掀起奇异的风浪。我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怀疑自己的生活是不幸的死水;抑或自己的心天生迟钝,缺少冲动的热情。后来在生命的消耗和被现实的耐心调教中,我惊喜地发现了在自己的河流中,也时常碰撞出朵朵浪花,它们不惊涛骇浪,不夺目不喧哗,有的轻柔,有的细致,更多的甚至在不经意间。它们却使我的心盈满了感动,就要溢出或已经溢出些些许许的湿润,让我的生活渐渐不再枯乏。
有一阵子,每天下班回来,总是被正在烧饭或带小孩的母亲差出去,买一袋盐,一瓶醋,一袋小孩吃的零食之类。母亲不知怎么变得丢三落
四,似乎总是在我回来的时候,想起一件需要急办的小跑腿,而她此时确实是走不开的。时间久了,有些异样的感觉:是不是母亲年纪大了,脑子和腿都变得懒散了?可不久发现,家里的油盐酱醋多得不能再多,盐有好多袋,醋有四五瓶,都被母亲藏在灶台下的柜子里。惊问这是为什么,妻插话:妈妈这是在设法让你运动运动呢,你没见自己整天坐机关,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胖啊?大悟之余,心中一阵阵感动。
初冬出差到上海,刚刚在宾馆住下,一位陌生的女士来访,手里提着一件新的棉衣。正疑惑不解,女士解释她是妻的老同学,姓什名谁在上海工作,两小时前接到老同学即妻的电话,电视上得知天将突变寒流南下,老公出差未带寒衣,此人平时一向不知寒暖将就过活,特托老同学帮忙代买棉衣一件并及时送到某某宾馆,钱日后补寄非常感谢,云云。听到这儿,大悟,打一个电话回去给妻,感激的话竟不知从何说起。
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的儿子一天天大着,出牙啦会走路啦学话啦,自主意识也日见其强。最明显的是,知道护着自己喜欢吃的零食,挖空心思你也别想从这小人儿嘴巴里“分享”到哪怕是一丁点东西。不禁慨叹:瞧吧瞧吧,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忽一日,儿子从来访的小叔叔刚给他的一块“金帝”上下一半,抓在小手里举过头顶,蹒跚着绕过大沙发走向了我。那时候心里那个热啊,就好像一部花尽了心血的作品一朝面世,赢得的回报就是自己期望过、却又不敢奢望的如潮好评,意外又惊喜,不知道自己该怎样被儿子的举动所感动。
机关里的同事、五十多岁副处级调研员老王,一副为年轻人最不齿的典型“老机关”模样,一看就知道早已属于那种被无聊公务折磨得“性寡情淡”之流,一年四季一身土青布衣和从来不变的卑怯表情重复于陈旧的办公楼和我们漠然的视线里。唯一不同于他人的是,老王每天中午在食堂吃完饭后,不在办公室打牌睡觉,却独自匆匆回家再在下午上班前准时回来,好多年了,再热的夏天与再冷的冬天都是如此。有一天在电梯里忽然没话找话地问他,中午这么一会儿时间,为什么要回去呢?轻描淡写的回答差点使我感动得忘记走出电梯:老母亲七十多了,爱唠叨,每天中午回去听她唠叨一会儿,她习惯了这样,看到我她快活呢。
一对小夫妻用三轮车拖着一个煎饼摊子,准备在夜市开业时间到来时,冲进去抢一个设摊的地盘——每晚七点这条街开放,允许下岗工人或无业人员在此做小生意,挣点养家糊口钱,因而每天傍晚这里就有大量“三轮车”排队等候入场,稍一迟疑就没有地盘了。正在这时候,小夫妻发现他们的车胎没气了,而七点逼近,庞大的三轮车队伍蠢蠢欲动。妻子急得要哭,他们的车夹在车群中难以动弹,小俩口互相抱怨着,并大吵起来。修车摊主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放下手中的活儿,提着气筒过去就蹲下身子,三下五除二为他们的三轮车充满了气,完了刚好赶上七点的队伍大出发。小夫妻连忙掏钱,修车的却顺手一推,把三轮车推进了启动了的队伍,挥挥手说,别傻了,耽搁了还做得成生意么今晚?!十几分钟后,那位妻子跑回来了,告诉修车师傅已经“抢到”了一个很好的摊位,她还用方便袋提着几个香气腾腾的萝卜丝饼,让师傅尝尝。她红着脸说,他们俩两个月前下岗才学做,手生,味道一定不好。师傅尝了一口那饼说,已经很不错了,我刚下来时学修车,头两月还修坏了人家几辆车,倒贴进几百块。说完,他们憨憨地笑着。这一幕被正在此等候修车的我全看在眼里,一种特别的怜爱一点一滴地产生,从他们身边散发,向我的内心、向灯光闪烁看似繁华城市之夜渗了进来。那晚我骑着下岗师傅修好的车,又特意找到那对下岗的小夫妻,买了两只萝卜丝饼,边骑车边吃边感动着他们的“感动”。
很喜欢南京青云巷口的一个西餐厅。一个偶然的机会带着儿子去用餐。在酒店小舞台上表演的歌手正在专心致志地演唱美国乡村音乐。中间有人写纸条递上去,说自己的朋友过生日。年近五十的歌手立即换了一首生日快乐歌。不同于刚才自我陶醉式的吟唱,他边快乐地唱歌,边不时地掉头看过生日的客人,脸上露出真诚的微笑。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老成阴郁的歌手,事实上,他的确是的,而且选择的歌曲都是那些缠绵悱恻的,他是一个看起来就知道饱经沧桑的老绅士,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往事和这些往事构筑的氛围里。但是,当他得知别人需要一份快乐的祝福时,他那么善意地给予,毫不自恋地从自我中拔出来,为他人去营造一份不属于自己的快乐。整整一个晚上,他善良的微笑和热烈的眼神,让我和那个过生日的年轻人一起欣悦,感动。
其实,一颗善于发现、善于感动、懂得与他人呼应的心,它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恒的,它要你在细细的生活里打造,在有心的交流中保持,在匆匆的流程中紧紧地携带着,不要忽略,不要健忘,经常回味,你的心就变得易动,你就能在再日常不过的日常里,与其他的心共享到生活的美妙。现在,我翻开并不是很长的过去,却见生活的长河里竟跳动着那么多的温情之花:离开大学校园后那年第一次回母校,巧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师,上上下下打量了我半天,轻轻地替我掸去落在肩头的头皮屑,那一刻,我应该很感动;上大学时,有一天黄昏,我和几个同学发现,脾气急躁的写作老师,戴着他的深度眼镜,在中文系楼下路边,摸索着一辆接一辆地扶起被我们恶作剧搞倒在地的几排自行车,那一刻,我们应该很感动;高考结束,平时像个老夫子一样管束我们的政治老师,竟把我们几个调皮的男生喊到家里,为我们做饭陪我们通宵打牌,那一刻,我们应该很感动;我读初中的时候,母亲为了给我买一件看起来时髦的衣服,偷偷地去卖了血,穿上新衣的那一刻,我应该很感动;小学毕业,我小升初考试没考好,第一次发觉父亲有了乱乱的胡须,那一刻,我应该很感动;小时候,我和小伙伴打架,上衣钮扣被扯光,一位陌生的过路阿姨,从路边小店买来针线,蹲在路边一颗一颗地替我钉上,还为我唱着动听的儿歌,那一刻,我应该很感动……一刻又一刻,我、我们在应该感动的生活里感动着,在日常生活里,也有那么多感动的美好细节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