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建筑的基本概念与范围, 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与成就, 外国建筑发展过程与成就, 近现代的工业化社会背景下的高层与大跨建筑发展成就, 当代可持续发展与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绿色建筑的理念与设计措施, 现代功能主义建筑设计理念下民用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法则。
住作为人的基本需求,使得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在开办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并向土木、环境、市政、艺术等相关专业甚至非相关专业普及建筑学基本知识和拓展建筑文化教育,以增强与扩大建筑学基本知识的辐射力和影响范围,提高本科生对建筑的认知和修养。作者任教的兰州交通大学即从2012年开始面向全校本科生范围开设“建筑概论”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普及建筑学基本知识,提高全校所有专业本科生对建筑人文、历史、美学、技术等的基础认识与修养。
目前建筑学专业类书籍分类很细很专,还缺乏将建筑基础概念、建筑发展历史、建筑技术、建筑美学等相关基本内容整合在一起,浅显易懂地作为各专业公选课的建筑概论教材。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认真的思考总结,认为在有限的课时(32~34学时)条件下,应该将建筑学专业核心的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与过程、基本设计概念与方法介绍给读者。
本书内容共分7章:第1章建筑基本知识,第2章中国建筑发展简介,第3章外国建筑发展简介,第4章现代高层与大跨建筑,第5章绿色生态建筑简介,第6章建筑平剖面功能设计,第7章建筑立面与体形设计。在编写中力求章节内在逻辑的紧密连贯、条理清晰,基本知识和论述结合建筑实例分析,图文并茂,每章之前都有本章内容提要和学习目的,章后有思考问题,便于读者联系、认知理解各部分内容。
本书由兰州交通大学王天鹏编著,王鑫亚、李佳乐、马杰、张文辉、尹恩茂、陈应飞等同学绘制了大量插图并参与编写,在此深表感谢。
因编者的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编 者
第1章 建筑基本知识 1
1.1 建筑的基本概念 2
1.1.1 建筑的范围 2
1.1.2 建筑的词性与含义 5
1.2 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6
1.2.1 建筑功能 6
1.2.2 建筑技术 8
1.2.3 建筑形象 12
1.2.4 建筑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14
1.3 建筑空间 14
1.3.1 空间和人对空间的感受 14
1.3.2 建筑空间 15
1.3.3 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的关系 17
1.4 建筑构造组成 19
1.4.1 基础 21
1.4.2 墙体 22
1.4.3 楼地层 23
1.4.4 楼梯 25
1.4.5 屋顶 26
1.4.6 门窗 29
思考题 32
第2章 中国建筑发展简介 33
2.1 中国古代建筑 34
2.1.1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34
2.1.2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55
2.1.3 中国古代园林 61
2.2 中国近代建筑 66
2.2.1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67
2.2.2 代表性建筑实例简析 68
2.3 中国现代建筑 76
2.3.1 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 76
2.3.2 代表性建筑实例 78
思考题 94
第3章 外国建筑发展简介 95
3.1 西方古代建筑 96
3.1.1 古希腊建筑 96
3.1.2 古罗马建筑 99
3.1.3 拜占庭建筑 106
3.1.4 欧洲中世纪建筑 108
3.1.5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114
3.2 西方近现代建筑 119
3.2.1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的欧美建筑 119
3.2.2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124
3.2.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130
思考题 138
第4章 现代高层与大跨建筑 139
4.1 现代高层建筑 140
4.1.1 发展过程 140
4.1.2 基本概念 144
4.1.3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与造型 146
4.1.4 高层建筑特点与设计要点 155
4.1.5 代表性实例分析 156
4.2 现代大跨度建筑 164
4.2.1 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 164
4.2.2 结构类型、设计要点与建筑
造型 165
4.2.3 大跨度建筑实例分析 179
思考题 184
第5章 绿色生态建筑简介 185
5.1 相关概念的发展 186
5.1.1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 186
5.1.2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 186
5.2 绿色建筑技术与实践 187
5.2.1 节约建筑能耗——低能耗健康建筑(节能建筑) 187
5.2.2 新型能源利用——太阳能
建筑 198
5.2.3 运用生态材料——生土建筑、草砖建筑 202
5.2.4 建筑环境控制——智能
建筑 205
5.2.5 实例分析 206
思考题 211
第6章 建筑平剖面功能设计 213
6.1 单一建筑空间设计 214
6.1.1 建筑设计依据 214
6.1.2 功能分类 217
6.1.3 使用房间部分设计 218
6.1.4 交通联系部分设计 225
6.2 建筑空间组合设计 230
6.2.1 使用功能分析法 230
6.2.2 建筑平面组合形式 233
思考题 236
第7章 建筑立面与体形设计 237
7.1 建筑的性格 238
7.1.1 建筑具有使用功能 238
7.1.2 建筑具有地域特征 239
7.1.3 建筑具有技术性 240
7.1.4 建筑具有公共性 241
7.2 建筑的形式美规律 241
7.2.1 有机统一 241
7.2.2 主从关系 243
7.2.3 对比与微差 245
7.2.4 韵律与节奏 249
7.2.5 均衡与稳定 251
7.2.6 比例与尺度 254
7.3 建筑的体形组合方式与空间处理
手法 256
7.3.1 建筑的体形组合方式 256
7.3.2 建筑空间综合处理手法 258
思考题 264
参考文献 265
第1章 建筑基本知识
【内容提要】
本章介绍并阐述了建筑的基本概念范畴、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空间的特征,以及建筑构造组成部分。
【学习目的】
认知建筑的基本概念范畴。
认知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认知建筑空间的基本特征。
认知建筑的基本构造组成。
1.1 建筑的基本概念
1.1.1 建筑的范围
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包括衣、食、住、行四大方面。住离不开房屋建筑,建造房屋就自然成为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用树枝、石块等天然材料构筑巢穴以躲避外部自然界的各种侵袭,这就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根据地域环境的不同,原始人的基本居住形态分为两种:平原地域环境下的穴居(图1-1)和密林地域环境下的巢居。
(a) 剖面图 (b) 透视图
图1-1 原始穴居遗址复原图
随着人类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形态的不断演进,阶级逐渐产生,随之出现了供统治阶级居住的宫殿、府邸、庄园、别墅等建筑类型,以及供统治者死后灵魂“居住”的陵墓,以及宗教信仰中神“居住”的庙宇,如图1-2所示。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又使得从手工业时代的作坊、工场以至到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工厂、车间等生产性建筑类型出现了,如图1-3所示。
(a) 北京故宫太和殿 (b) 意大利圣马可广场威尼斯总督府
图1-2 古代统治阶级使用的建筑
(c) 埃及金字塔 (d) 希腊雅典卫城帕提农神庙
图1-2 古代统治阶级使用的建筑(续)
图1-3 德国法古斯工厂(1911年)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使商品交换产生,相应地就出现了店铺、钱庄乃至现代化的商场、百货公司、银行、股票证券交易所、金融贸易中心等商业金融建筑类型,如图1-4所示。
(a) 原纽约贸易中心双塔 (b)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c) 香港汇丰银行
图1-4 现代超高层金融建筑
人口与资源的聚集推动了城市的形成,交通运输业随之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从古代的驿站、码头到现代化的港口、汽车站、火车站、地下铁道、机场等交通类型的建筑,如图1-5所示。
(a) 北京西火车站 (b)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图1-5 现代大型交通建筑
还有,随着人类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从古代书院、家塾到近现代的学校、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类型的建筑出现了,如图1-6所示。
(a) 德国包豪斯校舍(1926年) (b) 清华大学设计中心(2001年)
图1-6 近现代教育建筑
上述从人类社会活动需求出发进行的建筑功能类型的推演分析说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房屋建筑早已超出了一般居住的需求和范围,建筑的功能类型日益丰富,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形象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类的建筑活动日新月异。
概括地说,从古到今建筑的目的就是取得一种人造或人工的环境,以供人们从事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之用。房屋建筑一经建成,这种人造或人工的环境也就随之产生了。它不但提供给人们有遮掩的内部空间,同时也形成了不同于原来的外部空间,如图1-7所示的中国南方水乡古村落,民居住宅形成的内部空间和街道河道等构成的外部空间有机作用在一起,才形成了亲切宜人的人造环境。一栋建筑物可以包含各种不同形式的内部空间,但它同时又被包含于周围的外部空间之中,建筑正是以它所形成的各种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工作、学习、休息娱乐等丰富多样的环境。
一般意义上讲,建筑都具有一定功能的供人使用、活动的内部空间,但是对于某些没有内部使用空间的工程构筑物,比如,纪念碑、凯旋门,以及某些桥梁、水坝等的艺术造型部分,也属于建筑的范围,如图1-8所示。
图1-7 中国南方水乡古村落形成的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a) 人民英雄纪念碑 (b) 巴黎凯旋门 (c) 上海南浦大桥
图1-8 具有艺术造型的构筑物
此外,单体建筑的集中形成了街道、村镇和城市。村镇、城市的建设和个体建筑物的设计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只不过相对于单体建筑而言,它是在更大的范围和尺度上为人们创造各种必需的环境,这种工作叫作城乡规划,也属于建筑的范围,如图1-9所示。
(a) 北京中心城区卫星照片 (b) 巴黎城市空间机理
图1-9 城市环境
1.1.2 建筑的词性与含义
名词词性的“建筑”除了前面所表述的意思外,还可以指研究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等的学科;此外,建筑还具有动词词性,指建造、营建人造环境的活动。通过中英文对照的相关词语概念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建筑的含义。英文中的Building一词,是指建筑物,含义是对具有使用功能的围合封闭空间的统称,突出实用功能,并以人为参照。House一词是指房子,与居住有关,有家的感觉,引申意思为民居,相关的英文词汇还有Shelter,Home,Dwelling等。Architecture一词可指建筑、营建、建筑学,既指人造的环境,又指从事建造此环境的活动,也指研究建筑设计等的学科。因此,能够表明“建筑”的所有含义的英文词汇是Architecture。中文“建筑”的含义包含建筑物微观构造、中观单体、宏观群体及城市村镇这些不同尺度范围的人造环境,建造这些人造环境的活动和过程,以及研究建筑各方面理论的学科。
1.2 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不论建筑如何发展变化,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这三者始终是构成一个建筑的基本内容。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一位名叫维特鲁威的建筑师提出了实用、坚固、美观是构成建筑的三要素。
1.2.1 建筑功能
建筑可以按照不同的使用要求,分为居住、办公、文教、交通、医疗、展览、观演等诸多类型,但各种类型的建筑都应该满足以下基本的功能要求。
1. 人体活动尺寸的要求
人在建筑所形成的空间里活动,人体的各种活动尺寸与建筑空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满足使用活动的需要,首先应该熟悉在建筑空间中人体活动的一些基本尺寸,如图1-10所示,这属于人体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又如图1-11所示的小学教室空间中体现的少年儿童从事上课活动所需的基本尺寸问题,如座位排距、黑板高度、衣帽钩高度、门洞宽度等,这些尺寸的合理确定是顺利进行小学课堂教学活动所必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