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了作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近50篇,内容涉及到古城古国、文明起源、伏羲文化、炎黄文化、颛顼文化、楚文化和姓氏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的梳理与探索,其中有许多是当时学术界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新的考古资料不断发现,对于某些问题的认识有必要重新评估。为了反映作者当时的学术观点,尽量保持文章的原貌,收录时并未进行修订。
自序
我于1937 年12 月3 日出生在河南省温县张寺村的一个农家,虽然成分被定为“中农”,实际上家境极其贫寒。温县虽系豫北小县,但战略和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史称其控扼三晋云山,容纳百川烟水。太行环其后,长河带其前。南引巩洛,西挟泾渭,东接淮泗,车马辐辏,舳舻千里,风帆上下,百货阜通,素有“天下名都”之美誉。被称为“三魏逵道”,是河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我就是在此文赋纷华之地读完小学的。中学时期,我似在演《三国演义》,先后在温县一中、杞县中学、开封二中完成学业,也就是说周游了历史上温、杞、魏三个国家。1956 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被录取到西北大学历史系。西北大学为全国十四所综合大学之一,是一个“百年老店”,前身为“西北联大”,历史考古是其重点学科。西安古称长安,是周、秦、汉、唐故都,全国著名考古学家云集于此,陈直、石兴邦、金学山、郭宝钧、王仲殊、马得志、张长寿、陈梦家诸先生为学生讲课,老师们的辛勤教诲,使我终生难忘,铺就了我的人生之路。
1960 年8 月,西大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陕西省博物馆陈列部工作。我在馆内除参加周、秦、汉、唐历史文物陈列外,还同何汉南一起参加郑(国)白(公)渠的考古调查,加上以前在长武下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算是已经迈进了神圣的“考古”殿堂。陕西省博物馆历史悠久,前身为西北历史博物馆,馆长武伯纶、陈列部主任何正璜,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他们的教导下,我于1961 年发表了处女作《说秦》,刊登在《西安晚报》上,曾在馆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同年,我被评为“陕西省文化系统五好青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获得荣誉称号,为此感到无比荣幸。
1964 年9 月,我从陕西调回河南。新的工作单位是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刚一踏上故乡的土地,立即被分配到新郑工作站参加郑韩故城考古,一干就是十四五年。在新郑参加钻探发掘的还有安金
槐、许顺湛、郝本性、杨育彬、任常中等人,他们都是学界精英,后来均成为河南文物考古界的领军人物,因而向有“新郑工作站出领导”的说法。在这里,经过和同仁们的共同努力,终于弄清了郑韩故城的规模及布局、韩国地下冷藏遗址、李家楼郑国墓地、后端湾郑国墓地、仓城西郑国墓地、烈江坡春秋战国墓地、大吴楼铸铜作坊遗址、仓城铸铁作坊遗址、白庙范铜兵器窖藏坑等,出土大批珍贵文物。1974 年秋,英国著名作家韩素音女士来新郑参观访问时,盛赞我们正在进行钻探、发掘的郑韩故城堪同意大利罗马古城相媲美。事隔多年之后,2008 年3 月1 日,《东方今报》以《战国“王室冰箱之谜”》为题,发表长篇通讯,报道了当年我在郑韩故城考古发掘的某些情况,我为郑韩故城倾注了大量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青春。1981 年,中州书画社出版了我所写的《郑韩故城》一书,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列为“我爱中华”的必读书目之一。
20 世纪70 年代初,我和郭建邦、张长森、黄世斌等人参加焦枝铁路河南段的考古工作。不久,被下放到温县、修武等地农村。等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方才返回郑州,继续到新郑参加考古钻探发掘工作。当时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早已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由于新组建了《中原文物》编辑部,我被从新郑调回编辑部,同时还参与河南历史文物的陈列工作。其间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念念不忘学术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先秦城址。发表的文章主要有《关于春秋战国的探讨》《略论城的起源》《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试析》《试论我国古城形制的基本模式》《再论我国古城形制的基本模式》《楚城试探》《关于西周都城遗址的探索》《试论城的出现及其防御职能》《略论楚王城》《试论商代的城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象天问题》《玄象与中国古代都城设计》《关于史前城址的规模与人口问题》《略论洛阳东周王城》等,不下数十篇。日本考古学博士太田阿佐子女士专程来郑拜访,将《关于春秋战国的探讨》等论文拿去,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表。俄罗斯远东大学的库里娜·伊里金娜女士也将《郑韩故城》一书译成俄文,拟在俄国出版。有些文章被一些大学考古专业选入教材或指定为本科生、研究生的必读篇章,因而颇受学界重视。焦性德曾在1988 年第3 期《中州城市研究》上撰写《笔走龙蛇写千城———记古代城市专家马世之》,赵立在1990年第3 期《中原城市春秋》上发表署名文章《胸中自有百城烟水———访城市考古学家马世之》等,给予我在先秦古城研究上以很高的评价。
我在河南省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工作期间,曾任陈列部副主任、主任。从1983 年开始,任副馆长兼《中原文物》主编。馆长许顺湛,是我国著名史前考古学家,我除了协助他做好馆务工作外,在学术研究上也得到他的支持与帮助,
我所参与编著的《河南省博物馆》,先后由日本讲谈社和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由于工作关系,曾经结识了许多国外著名学者,如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杜樸、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教授宝拉·德马特、法国巴黎大学教授杜特兰、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稻畑耕一郎、东京大学教授小川幸代、鸟取大学教授平势隆郎、北海道教育大学教授谷口满等,在许多问题上进行广泛交流,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学术水平。
1989 年1 月,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著名历史学家胡思庸教授之邀,从博物馆调来社科院专职从事历史考古研究工作。1993 年10 月,任考古学研究员;1996 年1 月至1999 年6 月,任考古研究所所长。2000 年,被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 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聘为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在此期间,除对先秦城址继续探讨外,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到中原古国、文明起源、伏羲文化、楚文化及姓氏文化等各个层面。除发表一批重要论文外,先后出版《史前文化研究》《中原楚文化研究》《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史前古城》四部专著。《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出版于1998 年,这是第一部全面探讨中原地区先秦古国的著作,出版后被赞为“重构古国历史,再铸中原文明”。
1992 年,《史前文化研究》出版不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名民族史学家、楚学泰斗张正明教授正在筹备《楚学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邀请全国著名学者撰稿,我也名列其中,给我约的书名为《楚文化的北渐》,当场就被我回绝了。我说:“这样的书名我不能接受。楚族与楚文化起源于中原,对江汉地区来说,是中原文化的南下,不存在北渐问题。您还是另请高明吧!”张先生看我讲得有理,就依我的意见,将书名改为《中原楚文化研究》,1995 年,该书正式出版。这是当代河南籍学者出版的第一部楚学专著。迄今为止,仅此一部。我在书中最早提出了“中原楚文化”的概念,现已被学界普遍认同。
撰写《中国史前古城》时,我已退休。当时《华中建筑》主编高介华教授编辑《中国建筑文库》,向全国知名专家约稿,我也名列其中。此书根据考古资料,对于我国中原、海岱、江汉、江浙、巴蜀、河套地区发现的64 座史前城址进行全面梳理。并按地域和时代加以整合,结合文献记载,进行综合研究。该书外审专家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古建筑专家杨鸿勋教授,从他那里顺利过后,于2003 年出版,颇受学界青睐。有的学者指出:“本书在史前古城研究方面,写下了浓妆重抹的一笔,是一枝独秀的奇葩。”或谓:“是考古学界近几年最高的史前城址著作,不仅在资料上集大成,在研究水平上也是高于诸位时贤。”
在“八五”至“十一五”期间,我除发表约300 篇学术文章外,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有《中原古国研究》《楚学文库》《黄河文化史》《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中原文化通史》等。据不完全统计,我的著作和论文先后获奖20 余项,除《河南省博物馆》《中原楚文化研究》《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史前古城》先后荣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外,《源于河南之姓氏》于1999 年荣获昆明世博会金奖,《楚文化研究的新突破》于1996 年荣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优秀论文奖。2016 年3 月24日,我因在黄帝故里文化研究方面的成就荣获郑州市委与郑州市政府颁发的特殊贡献奖。
20 世纪末,中华民族史研究会将我列为当代国内外最有影响的百名历史考古学家之一。目前,我以耄耋之年,撰写的《中原之城———河南先秦城址研究》书稿,已被河南人民出版社列为“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拟于近期出
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的人生之路坎坷曲折,学术生涯十分艰辛,连年运交华盖。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期间,因为反对江青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并冠以许多莫须有的“罪名”,不仅遭到无数次批斗,而且下放农村劳动。我所受到的屈辱无以言表,终日除“请罪”外,便是以泪洗面。在那种悲惨世界里,根本谈不上什么“学术研究”。这是我所遭受的第一次劫难。第二次劫难始于2011 年7 月,一个偶然机会检查出我罹患肝癌,虽然四处求医,仍不见显著疗效。目前已经超越了癌症患者的五年存活期,不久前又有大夫给我划定了一条两个月时间的死亡线,为我的生活涂上了一丝极其悲怆凄楚的色彩,我在闭门写作的同时,还得应对“肿瘤君”的侵袭,使我常有“人命危浅”之憾!
时至今日,好运又来。新一届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领导魏一明、张占仓、袁凯声诸公,非常重视学术研究工作,决定出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资深专家文集。我就在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中选出49 篇,集结成册,以飨学林。这些文章发表的时间不一,前后相差数十年之久。由于新的考古资料不断发现,有些观点可能前后不尽一致,为了保持文章的原貌,这次收入时并未进行修订。尽管文集所收的文章并不理想,更不能全面反映本人的学术思想和理念,但敝帚自珍,愿以此书献给我的母校西北大学和中原智库、河南省最高社科综合研究机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马世之
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家属院寓中
2016年12月30日
马世之,河南温县人,1937 年12 月生,1960 年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长期从事考古与历史研究工作。曾任河南省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副馆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现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迄今已发表文章300 余篇,出版著作多部,主要有《史前文化研究》《中原楚文化研究》《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史前古城》等。
古城古国研究
002 试论我国古城形制的基本模式
013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象天”问题
023 试论城的出现及其防御职能
031 试论商代的城址
040 关于西周都城遗址的探索
049 虞舜的王都与帝都
056 古城寨城址与祝融之墟问题探索
062 登封王城岗城址与禹都阳城
071 新砦城址与启都夏邑问题探索
080 考古视野下的二里头遗址
088 望京楼城址探索
094 娘娘寨城址与郑国东迁问题探索
102 略论洛阳东周王城
111 兜与崇山
118 涂山地望考辨
123 夏代葛国地望浅析
127 文王伐崇考
———兼论崇的地望问题
133 虢国史迹试探
文明起源研究
142 试论中原地区的古代文化与文明
151 西山城址与河洛文明
159 黄河流域文明起源问题初探
168 “覃怀厎绩”与黄河文明
174 中外文明起源问题对比研究
伏羲文化研究
188 伏羲女娲与中国远古文化
200 华胥氏与伏羲女娲
206 浅议羲皇故里
———兼析女娲文化的发祥地
215 中原地区的伏羲文化
230 黄土高原地带的伏羲文化
炎黄文化研究
240 试析炎黄文化的发祥地
254 有蟜氏故里及其相关问题
261 具茨山黄帝文化试析
267 嫘祖与嫘祖故里
276 从两河流域到溱洧之滨
———黄帝族的发祥地研究
颛顼文化研究
286 颛顼与龙
294 颛顼与帝丘
300 颛顼活动地域地理新证
楚文化研究
310 关于楚族的族源及其发祥地
317 楚都丹阳地望探论
334 略论楚郢都城市人口问题
343 关于楚之别都
353 试论楚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关系
361 楚东迁问题试析
姓氏文化研究
374 中华姓氏与姓氏始祖黄帝
381 怀川文明与温姓之源
389 叶姓祖地在叶县
393 宁氏族源在获嘉
396 蔡姓祖地在上蔡
403 柳姓之源在濮阳
408 从芒砀山“天子气”“斩蛇碑”看汉代刘姓的发展
附录:马世之著作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