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文丛”系列中的《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一书分为“乡情”和“亲情”两个部分,共有49篇文章。作者用一篇篇情感真挚的回忆,为读者展现了他家乡的乡情乡貌,并且通过记忆中的人、事、物表达了作者个人对时间流逝的缅怀及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本书所述情、景及语言都颇具地方特色。刘庆邦老师善从细处入手展开文章,其文字质朴真切,生动且有温度。那些他记忆中的片段有童趣、有风俗、有亲情,也有友情,都颇具画面感,无处不展现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和珍爱之情,不经意间就将读者引入一种对故土恋恋不舍的情怀之中。文中如实记述因那个年代对物质的匮乏,人们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的敬畏,对物、对人的珍惜和尊重,这是当代人所缺乏的。他文字中的质朴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质朴。
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
——“乡愁文丛”总序
王剑冰
我们强调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当中就有乡愁。乡愁是中国人热爱家乡、牵念故里的独特情结,是一种美好自然的文化观念。社会越是变化、越是浮躁,这种情结就越显珍贵。乡愁也是一种寻根意识,记住乡愁,记住美好的童年,记住美好的向往,也便是铭记我们的根本。
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乡的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无论飘落多远,都无法摆脱大树对于叶子的意义。一个人的身上总有着故乡的脉络,流着故乡的血,带着永远不可改变的DNA。一个个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个村子的化身,他们走出去,分散得到处都是,却不会把村子走失。
说起乡愁,那是一种与生俱在的情怀,住在心中的故乡常常鲜活在那里。故乡是安放你的灵魂、温暖你的寂冷的地方,是接纳你的疲惫、抚慰你的忧伤的地方。翻开一页页被繁忙弄乱的过往,记忆中的余香总在儿时的故乡。那里有我们最亲密的玩伴、最爱吃的食物、最漂亮的衣衫、最天真的憧憬。而芬芳入梦的,多是亲人亲切的面容与温馨的相聚场面。那些亲人或已故去,或还在乡里。现在多数人对故乡的感觉同对年节的感觉一样,那种热闹团圆、香气弥漫的味道是乡情中最重要的部分。“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归乡最多的时刻是年节,带着满满的怀想、满满的辛苦,万水千山相携于途,构成最为壮阔的乡愁景观。古往今来,人们因为各种缘由漂泊在外,但总是要找机会赶回故里。金圣叹曾列举“不亦快哉”之事,其一即是“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然而他们的欢喜中又带着那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心理。漫长的时光已然流逝,乡愁的话题始终没有停息,情怀早已渗透于诗歌典章,直至后来,还有余光中、三毛、席慕蓉不约而同地同题《乡愁》。
诚然,远在故乡之外的游子,生发的多为眷念之情,即使老杜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返乡之举,回到家乡也还是要再出去,因“莼鲈之思”而辞官归返的张季鹰毕竟是少数。还有,余光中的《乡愁》或代表了一些人对于故乡的认知,那就是故乡即是母亲(或双亲)的代名,对于故乡的怀念即是对于母亲的怀念,回故乡即是为了看母亲,母亲不在了,故乡的概念便模糊起来。随着生活的变化,有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回乡的矛盾,记忆与现实发生了冲突,那种期待值与仪式感渐渐折损,许多美好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所以有人会说:“我是真的爱家乡,不过爱的可能是记忆里的家乡。”确实,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是时间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事实。然而不可逆转的还有那份强烈的牵绊,永恒的顾念并未因此而中辍,情感的执拗还是同那些疏离与怨怼扯断了关联。生生不息地以文字表达出来的乡愁,也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特有的传统。
作家们大都已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但我们却能看出那种深深的乡愁情结,这其中有写生养自己的故乡的,也有写生活过的第二、第三故乡的,还有赞美如故知的他乡的。文丛中,地域山水皆有代表,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多方位地展现出人与历史、人与环境的关系,彰显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怀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深切感慨,给我们带来亲近,带来回味,带来启迪,让我们感受到温馨而深挚、苍郁而辽阔的文字力量。
我们说,在意乡俗年节,提倡尊崇温情,爱护碧水蓝天,留住美好记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这样会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得愈加贴近期待与理想,也会使我们愈加容易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大象出版社倾心打造这样一套阵容壮观的“乡愁文丛”,就是带有这样的初衷。该文丛是具有欣赏性、研究性、珍藏性的文学工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记忆与期望。“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随着时间的挥手远去,这种记忆与期望会愈加显现出它的意义。
2017年初春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界德艺双馨奖。
第一辑 乡情
告别泥涂
绿色的冬天
野生鱼
打麦场的夜晚
麦秆儿戒指
发疟子
遭遇蝎子
老家的馍
风箱
吹柳笛,放风筝
端灯
挑水
瓦非瓦
拾豆子
石榴落了一地
兔子的精神
心重
烟的往事
我的向往
怀念翟墨
花工
凭什么我可以吃一个鸡蛋
雪天送稿儿
写给英国的矿工兄弟
在雨地里穿行
卖烟叶儿
卖书
参天的古树
地球婆
没电视的日子
月光记
悠悠水韵
黄梅少年
从写恋爱信开始
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
第二辑 亲情
父亲的纪念章
母亲的奖章
勤劳的母亲
献给母亲
不让母亲心疼
大姐的婚事
留守的二姐
妹妹
那双翻毛皮鞋
脚的尊严
怎不让人心疼
母亲和树
后记
石榴落了一地
我家院子里有一棵石榴树,是我祖父亲手栽下的。祖父已下世五十多年,石榴树至少也有五十多岁了吧。几十年来,我家的房子已先后翻盖过三次,每次翻盖都不在原来的位置,不是往后坐,就是往西移。不动的是那棵石榴树,它始终坚守在原来的地方。石榴树成了我们兄弟姐妹对老家记忆的坐标,以坐标为依据,我们才能回忆起原来的房子门口在哪里,窗户在哪里。当然,石榴树带给我们的回忆还很多,恐怕比夏天开的花朵和秋天结的果子还要多。
自从母亲年初春去世后,我们家的房子就成了空房子,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再也无人管理。好在石榴树是皮实的,有着很强的自理能力,它无须别人为它浇水,施肥,打药,一切顺乎自然,该发芽时发芽,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时结果,什么都不耽误。我们家的石榴被称为铜皮子石榴。所谓铜皮子,是指石榴成熟后皮子呈铜黄色,还有一些泛红,胭脂红。而且,石榴的皮子比较薄, 薄得似乎能看出石榴籽儿凸起的颗粒。把石榴掰开来看,里面的石榴籽儿满满当当,晶莹得像红宝石一样,真是喜人。我们家的石榴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人满口生津。小时候吃我们家的石榴,我从来不吐籽儿,都是连籽儿一块儿嚼碎了吃。石榴籽儿的香,是一种特殊的内敛的清香,只有连籽儿一块儿吃,才能品味到这种清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