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社会放大的传播治理》基于田野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等方法,聚焦化工、核电、采矿、气候变化等环境风险,旨在理解风险信号的传递如何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态度与行为,导致其放大或减轻环境风险、诉诸群体事件或恐惧控制策略。研究进一步探索公众选择、过滤、阐释风险信号背后的诸多心理与社会因素,包括公众的人口学特征、直觉判断、社会信任、环境价值观、环境正义观、政治效能感,以及对当地地理、文化与生计脆弱性的感知。针对上述影响公众风险反应的因素,从媒介、公众与政府三重视角探讨风险传播治理的可能性。
2012年我开始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工作,申请到的第一个研究资助就是关于环境传播的课题,从此形成了路径依赖,至今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已有四年。基本上每个假期我都会安排一次田野调查,陆续考察过上杭紫金矿业、宁德核电站、漳州古雷PX、云霄核电站等项目周边的环境风险与当地公众的风险感知,以至于想当然地以为自己都快比一些福建籍的同事更了解福建了。而且闽南的海岸线之壮美、坚守传统与信仰之虔诚、历史遗产与自然物产之丰富,令我这个异乡人产生了深深的认同与归属感。
考察过的这些地方都这么美好,但都存在人为的环境风险。2015年4月6日古雷PX再次发生安全事故,我再次来到与之隔水相望、曾发动群体事件反对PX项目转移到古雷的东山县铜陵镇。巨大的烟柱沿着东北风的方向跨过海湾,笼罩在关帝庙景区的上空。当地刚刚下过“黑雨”,一些居民不敢吃露天种的蔬菜,超市的鸡蛋被抢空。我以为居民们都是忧心忡忡的,不承想一位渔民指着古雷的方向,用极其勉强的普通话告诉我那边爆炸了,他和他的邻居很高兴。我一愣,随之醒悟:他们并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因为爆炸证明了他们当年的激烈反对不是非理性的,而他们的行为却被贬称为自私自利的“邻避”。当年夏天我站在古雷半岛的杏仔村码头,那里仍然碧海晴空、水清沙幼,留守的渔民在烈日下忙碌着,将从附近海域捕捞上来的海胆与带鱼从船舱搬上码头。然而他们背后的家园却已经倾圮在瓦砾堆里,不远处的PX装置在爆炸事故后仍处在停产状态,排污口附近漂浮着染成黑色的废弃鲍鱼网箱。两次爆炸,以及不堪粉尘与异味的困扰,村民们被迫答应放弃物阜民丰的家园。他们也曾经抗争过,拒绝征地、堵厂堵路,但他们的声音几乎没有被外部世界听到过。柏拉图说“会讲故事的人统治世界”,当地方官员或产业倾向的记者搬出新加坡裕廊等地的成功案例试图说服公众接受风险项目时,这些讲故事的人也许真的相信在本土能够复制化工厂与居民区鸡犬相闻、相安无事的和谐景象。可是,为什么在古雷我看到的却是工厂爆炸与环境移民的结局?一位好友曾经在她的小说题记中引用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人对人是负有责任的。”作为传播现象的研究者,需要追问在此过程中,为什么异地公众、新闻媒体与风险决策者未能倾听他们的声音?社会传播系统出了什么问题?如果他们的声音能够被倾听,这里又会是何景象?
邱鸿峰,浙江定海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学士、悉尼大学媒介与传播系哲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传播、健康传播、风险传播、媒介与社会。
第一部分 媒介
第一章 媒介与国家环境形象建构
第二章 媒介与气候变化适应战略
第三章 媒介与PX话语秩序变迁
第二部分 公众
第四章 新阶级、后物质主义与风险传播
第五章 网络使用、公众信任与风险治理
第六章 社交媒体、政治效能与风险介入
第三部分 政府
第七章 环境评估模式变革与传播治理
第八章 环境群体事件的组织传播机制
第九章 环境正义与跨区域风险的治理
附录
参考文献